三、纟炎麻索缕,手经指挂

从中外考古资料比照看来,麻纤维的利用早在远古就趋于成熟。麻一般指亚麻、苘麻与苎麻。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距今7000年的苘麻双股线,同时还出土了木制的纺车与织机零件,如打纬刀、卷布轴、梳理经纱用的长条木制齿轮器,让我们借以在想象中构拟苘麻布艺的文化空间。吴兴良渚文化遗址有距今约5000年的苎麻织物残片与丝织物遗存。平纹麻布(12~26)根/cm2,有的经线31根,纬线20根。异域亦是如此,埃及人5000年前已织宽幅麻布。印度河流域居民7000年前用海岛棉织布。在两河流域和南美的一些遗址中,亚麻布的痕迹竟是8000~10000年前遗留下的。

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这方面的记录,且将其渊源追溯到黄帝、炎帝身上以示崇高庄严:

伯余之初作衣也,纟炎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淮南子·汜论训》

神农氏修地理,教之桑麻,以为布帛。

——《淮南子·修务训》

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礼运》

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礼记·礼运》

春秋战国时期,葛纤维逐渐被麻纤维所替代。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关中是苎麻种植和利用较为悠久的地区。西汉,长安聚集的各地麻织物有(chī,细葛布)、绉(特细葛布)、苎(细苎麻布)、缌[细綀(shū)布]等。魏晋南北朝,军服多麻布。《魏书·食货志》记载全国以大麻布充税的有40多州。

《诗经·齐风·南山》的作者在田畴阡陌绿意葱葱的亚麻地边是那么的自得、豪迈:

艺麻之如何?

衡从其亩。

从诗句看,与其说是介绍,不如说是抒情。麻由野生变为种植,这一种植技艺带来连片麻田纵横望不到边的满眼绿意,带来压抑不住而总想与人诉说的兴奋,带来种植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们知道先民驯服动物的同时也在驯化植物。诗人在他的劳动成果面前有着狂欢节般的快乐。后人穿麻不一定能联想到此诗的意趣,但却是在享受先民艺麻智慧的历史性成果。麻在《诗经》中也是一种纤维作物。《诗经·陈风·东门之池》诗中就写了淖池沤麻的生活情境: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叔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

彼美叔姬,可与晤语。

夏日采麻之后束捆入池沤以脱胶,如浮船般漂漾,不几日须划动一番以求沤浸均匀。这样,亚麻、苘麻、苎麻得以高质量脱胶以备纺织之用。此际天光云影,麻束如舟,池水中所谓伊人,自是一道风景。异性相吸发源于本能,小伙子总想凑上前去与理想中的她对话、对歌,但目标的确定仍有不少社会因素。能沤麻者,定是勤劳灵巧者,定是能纺、能织、能裁、能缝、能扮饰生活里里外外的一把手,是能提升生存境界的人,也就是最值得追求的人。后人谁能料想到,麻的整理过程本身,竟能搭建起人情世态的文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