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具象与抽象:有意味的形式——中华传统服饰图纹

基础理论——

具象与抽象:有意味的形式——中华传统服饰图纹

课题名称:具象与抽象:有意味的形式——中华传统服饰图纹

课题内容:从具象到抽象: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历程

抽象纹饰的思维模式与具体途径

传统图纹的三种结构模式

中华服饰图纹散点体系

中华图纹的文化思考

上课时间:6课时

训练目的:让学生了解原始图纹的审美变形思维与途径;学会从具象到抽象的图纹排列;能够掌握中华服饰图纹的散点体系;并将两者融会贯通,运用到服饰解读与创作设计中去。

教学要求:讲授第一节时应着重讲原始先民审美变形的思维方式;第二节、第三节选择个例,既是前者思维方法的落实,又是前者的历史发展。要讲清区别;中华服饰图纹的散点体系讲授中,要联系图纹背后的文化蕴涵。

课前准备:阅读相关考古图纹,佛教、道教以及相关图谱的文献资料。

从文物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服饰图纹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原始先民那里,服饰图纹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纹饰,一种展示精神祈愿的经验图式。它最初起步也许源于图腾崇拜的画身文身,但无疑是与原始先民在摩崖绘画、陶器砖石绘画时同步产生而互相衬映的。究竟是绘画产生之初就为衣而饰,还是环境绘图后来慢慢地转挪到衣物上去,这个问题尚待考释。但明显可以看出,它是有着从神圣向世俗转换、从具象向抽象积淀、从内容向形式演变的审美过程的。且后世遂有了分门别类的固定的系统性图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