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路劳动工资管理概论
- 郭翼翔
- 9字
- 2021-03-25 09:52:43
第一章 劳动定额管理
第一节 劳动定额概述
一、劳动定额的起源与发展
劳动定额工作作为组织生产的一种手段,形成一门学科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劳动定额从起源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萌芽期、成熟期和提高期。
1.萌芽期
关于劳动定额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美国产业革命前后。由于动力变革,机器代替人力,生产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工业的兴起,为各项有效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劳动定额的萌芽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18世纪60年代,法国的坡伦聂制定的每分钟制造494个大头钉的产量标准,就是西方历史上有记载的劳动定额最早一例。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理论和方法,也没有出现从事这方面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当时的劳动定额一般是由工厂主或工头凭个人的经验或主观臆测进行粗糙估工建立起来的。
2.成熟期
成熟期大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1873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企业竞相引进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降低工人工资,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由此引来工人的不满,纷纷采取“出工不出力”和罢工的办法进行对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美国人泰勒从解决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低效率入手,首先研究确定工人“一天公平的工作量”,即进行后来称作“工作研究”的“动作和时间研究”,在作业标准化的基础上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和计件工资制,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理论,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于1911年公之于世。在资本主义管理史上,泰勒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的一套科学管理制度被称为“泰勒制”,后来又演变为“工业工程”。
3.提高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推动管理科学不断发展,“泰勒制”也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充实了新的内容,工作研究已发展为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形成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自成体系的管理学科。美国工程师奎克在1934年研制出的“预定时间标准”被许多企业采用至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预定时间标准”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方法—时间衡量”一法被全世界广泛应用,广泛分析各种作业的结构,选定最基本的动作,并以其难度、距离、负荷量等作为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时间标准,作为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劳动定额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管理的支柱。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很多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及技术密集型,同时,对劳动定额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纵观几次工业革命,不管生产方式如何变革,劳动定额工作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
劳动定额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引进苏联经验,我国劳动定额工作从头开始逐步得到了发展,但道路曲折、几度兴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1988年10月,原劳动部召开全国劳动定额标准工作会议,决定将劳动定额工作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并相应成立了技术工作组织——全国劳动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行业、各企业纷纷成立了劳动定额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劳动定额管理人员,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定额管理。以发挥标准的引导性和示范作用为前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建立了劳动定额标准、劳动定员标准、工作质量标准、工作效率标准、劳动负荷标准等一系列标准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寻求战略调整、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在加快,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正在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轨,劳动定额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思想定位、工作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企业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劳动定额的概念
劳动定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确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符合要求的工作,所预先规定的必要劳动消耗量标准。
(一)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
劳动定额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即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1.工时定额
工时定额是指对劳动者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劳动时间消耗量所规定的标准。工时定额一般适用于单件、小批量、花色品种较多或产品比较复杂的单位和部门,其便于把不同性质的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能够进行总的劳动成果的统计、分析与考核。
例如,每一节客车车厢的保洁工作包括撤换卧具、擦地、卫生间清理等多个工作项目。经过现场写实,确定一节车厢保洁标准工时为2小时。这种以工时为表现形式的定额即为工时定额。
2.产量定额
产量定额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或完成某项工作的数量所规定的标准。产量定额一般适用于产品品种单一、工艺简单和大批量生产的工种和部门,其便于安排计划分配任务、计算劳动成果和考核定额完成情况。
例如,经过现场写实,确定每名车站售票员每月的售票张数的定额标准为13360张。这种以产量(售票张数)为表现形式的定额即为产量定额。
除上述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外,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看管定额(是指对劳动者同时看管机台或岗位的数量所规定的标准)、服务定额(是对服务项目的数量规定的标准)、复式定额(是对两个以上指标规定数量标准的定额)、人员定额(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等。
不同的劳动定额形式适用于不同的生产类型和不同的产品种类以及不同的管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生产特点和要求,以及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劳动特点和工时消耗等情况,选择采用相适应的劳动定额形式,从而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定额的性质
劳动定额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性质,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劳动定额是社会化生产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把数量众多的劳动者和功能各异的机器设备组成数量上成比例、时间上相衔接、空间上相吻合、彼此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以保证产品能够经济地、有节奏地、按最短周期均匀地生产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劳动定额是根本办不到的。也就是说,劳动定额是组织集体生产劳动的客观需要。没有劳动定额,任何社会化大生产都不可能正常进行。从这方面讲,劳动定额与社会制度无关,它是一种科学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属于生产力范畴。另一方面,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制定和执行的,它又与社会制度有关。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定额体现着不同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因此,劳动定额又具有社会属性,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总之,劳动定额一方面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规律,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一定社会制度中人与人的关系。这门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二者互相交叉,形成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三、劳动定额的作用与特点
(一)劳动定额的作用
劳动定额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管理工作有着极其密切关系。
1.劳动定额是计划管理的基础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企业计划的许多指标都与劳动定额紧密相连,无论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成本计划以至配置机具设备计划等,都离不开劳动定额。编制计划需要以劳动定额作为依据,执行计划也有赖于加强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作为保证实现的措施。
2.劳动定额是组织生产的手段
劳动定额是组织生产过程的客观需要。如果没有劳动定额,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的调节就会缺乏科学依据,就会破坏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节奏性,甚至它的连续性,引起生产混乱,贻误工期。所以,为了有效地组织生产和管理企业,就必须运用劳动定额这一有效手段。铁路运输企业是生产高度分散而又管理高度集中的庞大企业,具有极其严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生产过程都要协调运转结成一体,发挥整体功能,因而铁路用劳动定额组织生产就显得尤为必要。
3.劳动定额是经营管理的依据
实行经济责任制或经营承包责任制是我国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以“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为原则的经营管理制度。企业实行这种制度,就要以劳动定额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职工人数和工资基数,并把生产任务和相应的利益层层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建立健全劳动定额日常管理制度,形成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以便不断调动企业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改善经营管理,完成任务,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行中,有两个环节必须抓好:一是将企业经营与经济效益或经营成果联挂,解决企业经营好坏一个样的问题;二是将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个人的劳动贡献直接联系起来,解决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要处理好这两个环节,都离不开劳动定额。
4.劳动定额是经济核算的条件
经济核算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和要求,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实行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了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要精打细算,增产增收,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增加税利,扩大积累,提高职工收入。产品成本是由人工、物料、能源、管理等多种费用构成的,其中工资费用应当依据劳动消耗量多少来计算。降低劳动消耗量就意味着减少产品成本中工资费用的支出,而劳动定额则是衡量劳动消耗量的尺度或对照物。因此,劳动定额必然成为实行经济核算的重要条件之一。搞好劳动定额管理既可为企业提供预测产品成本的依据,又为促使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创造了可能。
5.劳动定额是提高效率的保障
劳动定额可以给劳动者提供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为考核评比劳动成果提供可比性数据。这就是说,有了劳动定额,不仅在执行同样工作的职工之间能够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即使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也能够通过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分析比较、衡量劳动贡献大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激发劳动热情,促进互学互帮。实际上劳动定额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也就是劳动竞赛的过程,它能在生产中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同先进职工一道前进。同时,通过加强劳动定额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和职工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充分有效利用工时,减少工时浪费,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改进工作方法,挖掘生产潜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生产向前迅速发展。
6.劳动定额是配备定员的标准
劳动管理最后都要落实到人。一个生产岗位、一个工区、一个车间究竟需要用多少人,都必须以定额为基础来确定。只有先进合理的定额,才能确定出先进合理的定员,才能合理用人。通过定额工作的调研,扩大定额管理面,制定各类职工的劳动定额,测定出各个劳动岗位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各个环节正常生产或业务活动所需配备的各类人员数量,实现定岗定员,优化劳动力结构,既可避免人浮于事和窝工浪费,又能保证生产、工作的需要。
7.劳动定额是按劳分配的尺度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职工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合理分配劳动报酬,做到劳酬相符。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严格监督考核,加强日常管理,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真正解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得同样报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劳动定额作为衡量贡献的尺度和支付报酬的依据,综合反映了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最能说明其德、才、绩的水平,且透明度高、导向性强、可比性大,在劳动定额面前人人平等,最能使人信服,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经常保持劳动热情,不断开发潜在的生产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以劳动定额为尺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表现形式是实行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
(二)铁路企业劳动定额的特点
铁路运输企业“高、大、半”的特点,决定了铁路劳动定额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铁路劳动定额的对象非常广泛齐全,定额的形式和方法极其广泛,具有面大、形态纷呈的特点。无论是机车乘务员、调车组人员、售票员、线路维修人员、动车组机械师还是接触网工,各工种根据不同的作业性质和特点,都采用形式不同的定额管理形式。
2.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铁路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多变、情况复杂。客货运量不断变化,客货运输工作要求又具有很强的时间性;部门和工种繁多,相互之间关系复杂,生产组织、劳动组织和工时消耗复杂多样,既有客运员、服务员等简单工种,又有机车乘务员、动车组机械师、信号工等技术等级相对较高的工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应用,作业方式不断变化,如:列检作业由人工室外检车逐渐发展为通过红外线等手段进行室内检车,高速铁路动车组的检修方式也与机车、车辆检修有较大差异,科技含量更高。这些都是铁路劳动定额的影响因素。
3.统一性和区域性
统一性和区域性是指铁路劳动定额既要统一管理又要区别对待。为使各铁路企业、单位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合理受益,就要求铁路劳动定额工作在全路范围内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对同类工作,凡条件相同的,劳动定额就应该统一,即全部相同、全部统一,部分相同、部分统一。
但是,铁路企业遍及全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铁路运输和基本建设又多是露天作业,加之各单位使用的生产设备不尽相同,运输工作量的多少差异也较大,这又给制定全路统一定额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甚至有的作业根本无法制定统一定额。这就要求根据不同条件制定和使用区域性定额,使定额本身能够做到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制宜,以便充分发挥定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