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感谢比命令更能打动人心

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以后总是顾虑重重,怕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对,影响孩子的人格。他们一会儿叮嘱自己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话,以免影响孩子的情商和智商;一会儿又考虑千万不能大声和孩子说话,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父母对自己有如此多的束缚,但他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孩子平时是怎么对自己说话的。

我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听到过这样的话:“把杯子给我,我渴了!”“你给我拿着书包,我累!”“别炒西红柿,太酸!”“你把这个玩具给我!”这样命令式的说话方式,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一些父母甚至都习以为常了,觉得孩子和父母这样说话是良好亲子关系的象征。甚至有的父母还觉得,只要孩子开口说话,就比不搭理自己好;还有的父母认为,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做父母的福气,他们有一种被需要的存在感。

我有一个同事,其女儿最近刚刚结婚,工作就是在家里做“少奶奶”。每天快下班的时候,我的这个同事就会收到女儿发来的信息:“今天买两个苹果、四个猕猴桃、三个橙子。”她如同接到圣旨一样,下班就乐呵呵地先去超市购买水果,再给女儿送到家去。

虽然这件事听上去让人有些不舒服,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和我的这位同事一样,习惯了被孩子呼来唤去,甚至以此为傲。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我们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而孩子也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对父母而言,“爱孩子没商量”;对子女而言,支使父母是“你情我愿不用白不用”。这种畸形的教育观和亲情观,让孩子和父母都随意地说话而不觉得有任何问题。但父母实在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教育的随意性、无原则会让孩子像灌木一样肆意地生长。如果孩子的要求在父母的可接受范围内,孩子会继续肆意生长。但如果孩子的要求触碰了父母的底线,父母就会爆发,随意地砍下某些枝丫;等过几天大家疗好了伤,孩子再继续肆意生长。试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有什么不正常的举动,也不会引起父母的重视。时间长了,孩子就逐渐成了“小霸王”。

第二,孩子在家里特殊的地位造成了畸形的亲子关系。

在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中,孩子是各自家族血脉传承的载体,有孩子,家庭就有希望,所以全身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家长的使命。所以孩子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一家人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父母生活的动力和生命中唯一的牵挂。孩子在家中的地位特殊,他们为所欲为、吆五喝六,而父母只有唯命是从、卑躬屈膝。

第三,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父母觉得可以包容他们的一切。

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大了就都明白了……类似这样为孩子开脱的借口有一堆。结果父母不断地包容他们的错误,这些错误就包括对父母不尊重和用下命令的方式对父母说话。

对此,我只能说,正是这些父母造成了孩子不健全的人格,这些父母一手把自己的亲骨肉变成众人仇视的对象,变成没有情商的“机器人”。因而,一旦孩子用命令的口气开始与家人说话时,父母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不可以”!

无论是说话显得不耐烦、命令口吻,还是说话时用反问的语气,其背后的根源都是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孩子小的时候这样说话,大人可能不会计较,但如果养成了习惯,长大以后和朋友、同事、领导也这样说话,则会被人认为没有良好的教养。

我常常想:如果我的孩子如此跟我说话,我会怎么做呢?

第一,我会告诉她,在短信里要写上称呼“妈妈”,这是对我最基本的尊敬;第二,我会让她说明为什么她要让我去买东西,而不是自己去买,因为她已经成年了,这是一件成人能够完成的事情;第三,我会提醒她今后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管在什么场合,用命令的语气对人说话,总会给人一种压迫感,似乎说话者高人一等。如果是领导对下属用命令的语气,勉强还能让人接受,但如果是朋友之间或者孩子对大人用这种语气,相信没人会喜欢。

因此,如果遇到孩子用命令的语气说话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这样说:“妈妈,书包有点儿沉,你可以帮我一下吗?”“妈妈,今天可以不炒西红柿了吗?太酸了。”要及时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必须学习用尊重和商量的语气说话。

学会用尊重的语气交流,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更是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开始。

王老师的小秘籍

面对孩子的“命令”,父母应该怎样做?

(1)做孩子的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怎么做,孩子势必怎么学。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相敬如宾,孩子就能学会以礼仪为先。反之,父亲或者母亲习惯用命令的口吻说话,孩子就会效仿,最终会转化成为自己的用语习惯。所以,父母之间要注意避免用命令的口气说话,以免造成孩子只会命令、不会商量和请求的低情商语言表达方式。

(2)尊敬他人是开口说话的前提。除了做好率先垂范的身教,还要把握住言传。如果在孩子犯错之前,就告诉孩子和长辈说话要说“请”,和爸爸妈妈交流要懂“节”,和别人相处要有“礼”,告诉孩子商量的口气比命令的口气更能够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孩子就可以少走和不走弯路。

(3)面对孩子错误的说话语气,我们需要向孩子讲清道理。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父母越禁止、越不允许,他们就会越好奇,越想尝试。父母经常对孩子瞪眼睛、大声斥责,孩子就会想去体验、去故技重施。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要蹲下身子,用生动的例子跟孩子讲明道理,让他们能够在恰当的情境里接受批评,让他们能够信服并改正错误。

(4)面对孩子命令的语气,我们要向孩子直接指出那样说话是错误的,并让他们有改进的空间。不让孩子用命令的口气说话,一方面是因为那样不利于孩子良好情商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从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和孝道。如果孩子存在命令的说话方式,父母要直接告诉他:“这是不尊重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