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要会“说”,更要会“听”

一提到表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说”的问题,仿佛只要孩子敢开口、敢说话,就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里,有几个孩子特别活跃。有时候我上课提问,问题还没有说完,他们有的就高高地举着手说“我会,我会”。等到叫他回答的时候,却一个字都回答不上来。如果叫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他们要么在下面说悄悄话,要么插嘴给其他回答问题的同学捣乱,让人伤透脑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跟他们的父母聊起了这个话题。没想到,父母们的反应异常惊讶,纷纷表示没想到孩子在学校这么活跃,在家可不是这样,尤其是沉浸在电视或玩具中的时候,无论谁跟他说话,他都不会回应。这些家长的言语之间竟然还有一丝欣慰。

然而,我却觉得,孩子在家和在学校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恰恰说明了同一个问题——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倾听习惯。

一般来说,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需要让他们掌握三种倾听技能:首先是专注性倾听,就是孩子可以集中注意力倾听,不做小动作;其次是辨析型倾听,就是孩子可以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分辨;最后是理解性倾听,孩子能掌握主要内容、连接上下文意思地倾听,包括可以正确回答问题、执行指令等。

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所谓交往,就是你来我往。一个人除了要善于表达,还要学会倾听。尤其是对正在尝试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是孩子形成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还可以帮助他们接收、识别、分析外部信息,更好地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意思。具备这项基本功的孩子学习知识也会比不会倾听的孩子快很多。因为,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传递信息的方式不是“说话”,而是“对话”。说话很简单,只要把自己想表达的信息组织起来并表达出去就可以了,而对话则需要观察对方的情绪和反应,使交流顺畅地进行下去。

不过,与表达相比,倾听其实是一种更主动的行为,需要孩子具备更高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否则让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静静听人说话,可是要比登天还难。

为了管理好班里这几个“捣蛋鬼”,我通过跟他们的家长多次沟通,制订出一套周密的“改造”计划。

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家长的态度。现在很多幼儿和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之所以没有养成好的倾听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疏忽。

不少家长认为,听嘛,有耳朵就能听,没必要特别培养。平时在生活中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的时候,他们要么大声斥责,让孩子失去倾听的兴趣;要么置之不理,让孩子觉得听别人说话不重要,从而养成不听也不回应的习惯。

其实,对于倾听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力弱,捕捉信息的能力也不强,对别人的尊重意识不够。所以父母需要常常提醒孩子,要学会等待,给别人一点儿时间,让他们把话说完。只有相互尊重的交谈,才是最有时效又令人愉悦的谈话。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与人交谈时要先专心听,再找到说话的恰当时机。“专心”里有一个“心”字,而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专心地听,就是要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对方,保持恰当的神情去听。

其次,在教导孩子学会倾听的同时,也要教给他们倾听的方法。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听别人讲话的过程中,不要随便插话,不要东张西望;不管你是否爱听,都要等对方把话讲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要给对方一些回应。

当别人说话的时候,听者可以用表情来回应。比如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笑,失望的时候我们一同忧伤。我们还可以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比如点头、皱眉等,这些都是在向说话者传达你在认真倾听的信号。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一些象声词或疑问词,以更好地回应说话者,显示出对说话者的尊重。即使在对方说话的时候发现了错误,也要尽量耐心地先听完,而不要急着去纠正(那是对别人不尊重的表现)。

不管我们给孩子讲什么道理,行动都是最好的教育。家长们一定要牢记:想让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倾听的人,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到。家长平时不要总说:“大人说话,小孩儿别插嘴。”更好的方式是蹲下身体与孩子的视线保持平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说的话受到了大人的重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倾听的习惯。

除此以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亲子阅读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声情并茂的语气吸引孩子有意识地倾听,并鼓励孩子在故事讲完之后,对刚才听到的故事进行思考,有意识地提高孩子在倾听方面的专注度和理解力。

按照以上方法,一段时间下来,家长们的付出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班里这几个活跃分子在课堂上安静了很多。任课老师都纷纷反映,这些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为了巩固家长们努力的成果,我适时在班里对他们的进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倾听的兴趣,效果立竿见影。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耳朵就是通往心灵的道路。从小在孩子心里留下善于倾听的种子,这种子在以后的岁月中会生根发芽,在沟通中获得丰富的营养,得以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