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为何成为“鸡肋”?

早年,铸造1美分硬币需要黄铜、青铜和锌,甚至还有不锈钢等原料,从1982年起,开始采用以锌为主的原料。1美分硬币的正面是林肯总统的头像,背面是林肯纪念堂。原先1美分在美国可以买到1磅面包,但随着长年的通货膨胀,1美分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美国财政部下属的造币局宣布,由于金属价格猛涨,生产1美分硬币的成本已高达1.2美分,超过了1美分本身的价值。因此,有舆论呼吁,除非商品经济学有某种改变,否则应当让1美分硬币退出货币市场。

其实,“废除1美分硬币”运动早在1989年就出现了,该运动创始人高尔说,如今再花1.2美分去制造1美分硬币,显然是荒谬之举。2002年盖洛普公司的调查也发现,58%的美国民众因为1美分面值太低,收到1美分硬币后从来不使用,而是存放在储钱罐或抽屉里,还有2%的人干脆扔掉。结果,在街道、汽车、海滩,甚至垃圾堆里,都很容易发现1美分硬币。

1美分硬币的铸造成本高达1.2美分,对于美国造币局来说无疑是成本太高而收益过小。当然作为造币局而言,并不总是以成本和效益作为考量标准。但是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人,不能不考虑到成本效益的问题。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称为成本。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在经济学中,几乎任何成本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计算成本。比如说你打算开一家服装店,在计算成本时,你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付给雇员的工资、水电费、税金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你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但这样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你漏掉了自己的工资,你垫付的资金的利息,还有开服装店的机会成本等。只有把这些成本也考虑在内,才能判断开服装店是否值得。

因为都是理性经济人,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看付出多少成本和获得多少收益。而要获得收益,就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如果成本大于收益,一般都是不会去做的。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愚公移山绝对不是精明的选择。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来说,挖山的成本过高,需要子子孙孙无数代的付出,收益仅仅是方便了愚公后代的出行。与搬家相比,移山显然是成本高、收益低。当然,作为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代表着执著与坚持,受到了人们的尊重,这和经济学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学中,作出任何选择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经济学家讲实际,做任何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表现什么精神,而是要获得某种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个人的、群体的,也可以是整个社会的。要获得利益就必须进行成本收益计算。愚公移山只是为了出行方便,而世世代代去挖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这究竟值不值呢?挖山是有成本的,且不说为了挖山所需要的镐、筐等需要花多少钱,仅就愚公一家人不从事任何有酬劳动,放弃的收入该有多少啊!如果天帝并没有将山移走,那愚公的后代可能直到现在还在挖山!这就是愚公移山的预期成本。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说,很明显是成本过高而收益过小。

人们虽然都知道成本效益的概念,却经常忽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问题。在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即使不懂经济学的人也知道它的概念和计算。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