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交给“守夜人”的“皇粮”——财税中的经济学

装钱的筐为什么更值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一个小偷去别人家里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边装满了钱,他把钱倒了出来,只把筐拿走了。很多人感到奇怪,小偷为什么不要钱呢?其实,在当时的德国,货币已经贬值到了在今天看来几乎无法相信的程度,装钱的筐与那些钱相比,筐更有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德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战争本来就已经使德国经济凋零,但战胜国又强加给它极为苛刻的《凡尔赛和约》,使德国负担巨额的赔款。德国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工业区1923年还被法国、比利时军队占领,可谓雪上加霜。

无奈的德国政府只能日夜赶印钞票,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由此,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一张报纸的价格变迁可以反映出这种速度: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再到1923年10月1日的2000马克、1923年10月15日的12万马克、1923年10月29日的100万马克、1923年11月9日的500万马克,再到1923年11月17日的7000万马克。

发生在德国历史上的这次通货膨胀是真实的事件。

而通货膨胀一般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发纸币贬值。它的直接反应是物价持续上涨。如果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也就是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这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那么一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会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呢?

首先是外贸顺差。其次,投资过热。

发生通货膨胀,就意味着手里的钱开始不值钱,但是大家也不用提到“通货膨胀”即谈虎色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1%~2%,至多5%以内,它能像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应该有合理的措施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如进行实物投资、减少货币的流入等,以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