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 赖建诚 苏鹏元
- 1216字
- 2021-04-01 23:59:21
序一
2014年8月退休后,我想学习宗教经济学内的一个主题:历史上的宗教竞争行为与策略。主因是我在写《经济史的趣味》时,接触到这方面的文献,试写了两篇(即本书的第17章、第19章),之后发展成这本书。
这本书的分量,大约适合一学期的通识课程“宗教竞争史”。这是我多年教学的习惯性产物:在专业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做方向性的导读,整理出简明的纲要。这是我的第三本科普书,前两本出版前试教过多次,这本是退休之后才写,完全没测试过。阅读时请随意挑选,没有硬性的顺序。本书的基本属性,是有文献根据的科普,以愉悦为首要诉求,没兴趣的部分就请跳过。
为什么挑选“竞争策略”这个独特的角度?我觉得教派间也有竞争关系(各种资源与信众),和工商企业界的运作模式类似。各种派别的教会,在面对国家管制与同业竞争时,如何研发新体制、新学说、新策略来因应?经济学的厂商竞争理论相当完备,宗教的形式虽然不同,基本原理是互通的。
从竞争策略的角度,还真的找到不少文献,有理论的也有实证分析。我从中挑选简单有趣的议题,写成这本书和读者交流。我没有任何创见,只是用野人献曝的心情,转述相关论文的要点,正如佛经常用的开头词“如是我闻”。这本初阶的科普,只是一碟开胃小菜,丰盛的主厨菜单,请看书末的“延伸阅读”。
科学愈发展,迷信就愈少,人类对宗教的依赖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让人更汲汲营营,哪有时间上教堂或参禅打坐?实情正好相反:只要看电视台的宗教频道数目就明白了。如果你能精确计算每年与宗教活动相关的经济规模,你大概愿意相信,这是台湾地区前十大产业之一。既然是重要产业,必然有它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我原本用对话体写作,对话体的好处,是对复杂的题材与背景,用“点”来呈现主要论点,每项问答都有具体内容。此外也较有现场感,偶尔插入几个小子题,还不至于太唐突。主要缺点是读者需要掌握,未在字里行间明说的事;有人会抱怨不习惯、思维不连贯,反而读得更累。
幸好请到苏鹏元来当合著者,他在出版界已有10年经验,更是神童级的人物:小二时心算十段,小四珠算七段。在我干涩的骨架上,他改变两个重要面向:(1)重整全书各章架构,改写为符合阅读习惯的解说体;(2)添加许多历史背景与事件说明,让内文更丰富流畅。
这本科普的主要观点与论证,是根据各章末列举的参考文献。本书的宗旨,是把产业竞争策略应用到历史议题上。我们没有特定立场,也没有现实的意图。很欢迎对产业竞争策略的探讨,但我们无意回应与信仰相关的争辩。
远滕周作的《沉默》(1966)[1],写得那么平淡、那么深沉,导演篠田正浩的电影版1971年上映,在我心中留下长久的哀伤。经过20多年的筹划,今年又有更引人注目的欧美版,其中不少场景是在台湾拍摄。亚洲的宗教竞争,形态上与手法上与欧美迥异,但究其本质仍有相当的类通。希望我们这本科普作品能提醒,这个领域还有广袤的开展空间。
本书原本取名“争一炷香”,依繁体版编辑建议改为“教堂经济学”。感谢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心力。
赖建诚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