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主题发言

服务新时代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

王瑶琪王瑶琪,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本科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服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理应肩负的历史使命。本文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时代紧迫性出发,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面对世界发展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面对科技进步对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大学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要面向未来,明确一流本科人才特质,优化培养方案等建设路径,开展基于知识创新和知识探究基础上的“以学为中心”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并配套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知识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从而在服务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中担当责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特质 以学为中心 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知识技术体系


本科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日前,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意见》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与《意见》配套,教育部印发了“六卓越一拔尖”培养计划2.0版,为新时代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持,明确了建设路径。服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理应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服务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时代紧迫性

从横向维度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产业信息化深入发展,一些旧的机制正经历改革和转型,一些新的机制不断建立和发展,全球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世界也面临诸多复杂的、不确定性的挑战,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的地区摩擦,经济和教育领域某些逆全球化的行为,等等,影响着人们的当下和未来。世界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成为常态并持续,更加凸显出一流人才培养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此,世界各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都把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根深方能叶茂,拔尖人才培养,本科教育是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服务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所在,是大学的实力表现。

从纵向维度看,大学自身需要回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通过改革创新,提供社会所需的人才。数据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催生了一批新的产业技术和新的业态,对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正在“过去未去、未来已来”的交界处。一方面,国内大部分大学教师和管理者是通过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大学要面向未来,开展基于知识创新和知识探究基础上的“以学为中心”的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完成这样的转化,大学必须进行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调整,改变当前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相对陈旧,资源配置趋向于硬件、偏向于科研等问题;实现面向学生进行资源配置,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重心由知识传授转移到知识探究、讨论指引和价值观传导等领域。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组织、学习模式等方面全面对接社会需求,加强自身精耕细作能力,从而适应并进一步主导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服务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

(一)明确一流本科人才特质

面向未来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主题之一。放眼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一流本科建设能够成功的关键。社会发展进步,有很多因素支撑,其中价值观和科学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大学必须牢牢把握住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一流本科人才的特质。

一流本科人才,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即是否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支撑青年学生终身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世界未来更好做贡献。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面对世界发展的复杂性,会问问题,有能力发现问题,然后在海量的信息中学会思辨,去伪存真,有足够的能动力驱动自身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三是要有耐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人类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面对世界和社会发展变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特别需要个体从意志和体魄两个方面具有耐力,以面对各种可能是长期的挑战和压力。一流本科人才,不仅应该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也应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生命力。

(二)围绕人才特质,优化培养方案

明确一流本科人才的特质后,要围绕特质优化培养方案,科学规划设计课程。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资源配置等,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路线图。具体来讲,培养方案要始终贯穿信念引领,辅以科研牵引、通专结合、学业考核,终于学生的多元发展。信念引领,即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统领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科研牵引,是探究力形成的关键。科研的探究过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验证解决方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纳入科学研究过程和成果,其教学才会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探究力的养成,这是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通专结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路径,要建立通识课核心课程和专业课核心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课程的时代先进性和含金量,下决心、下功夫清理“水课”。学业考核,是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以加强学业过程管理和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为核心,提高过程考核在总成绩的比重,优化课程成绩区分度,要能够体现学习效果差异度,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划重点考核,从而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元发展,是一流人才培养方案的落脚点,要使每个学生在培养方案当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或者是学术型人才,或者是创新型人才,或者是管理型人才。

三、服务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落细,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知识技术体系作为支撑。

(一)以“学”为中心,改革教学管理体系

从教学管理体系上看,需要向以“学”为中心进行转变,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体系,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权,包括专业的选择权、课程的选择权、教师的选择权和进程的选择权。其中进程的选择权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学习的速度,一个是学习的深度,由学生自主牵引。围绕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尝试,包括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主辅修制、完全学分制等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更多是在外围发生作用,还未能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实现以“学”为中心的系统转变,赋予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体系上需要做到真正倡导宽口径、厚基础,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深耕细作,支撑以“学”为中心的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二)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推进,教师应尽快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知识探究和知识创新的引导者与陪伴者。要通过以头脑引导头脑,以品格引导品格,以能力引导能力,来实现教学任务,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重视“教学学术”,积极开展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法等的研究。此外,应高度重视硬件设施对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现代化的智慧教室、紧密结合行业前沿发展的高水平实验室、专门的文献数据库等,对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来说,都是必需的技术支撑。

大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当今世界虽然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非常突出,但是,正如习总书记所讲,“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作为大学,是不是能够服务于一个更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决于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引领、建设美好未来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新时代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大学必然应敢于担当责任,体现出立德树人的理念和价值,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