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夺娄山关

遵义城解放,但守城的黔军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向娄山关、桐梓方向后撤。娄山关,距遵义城九十多公里,是黔北群山中著名的险隘,如同一把铁锁锁住了遵义通往四川的出路。如果让黔军从容布防,则红军下一步开辟川黔边根据地的行动将受到很大限制。突破乌江的英雄团——红4团再次承担了抢夺关隘的任务。

7日早晨,刘伯承来到团部驻地,亲自向红4团交代任务。红4团此刻刚刚进城,正在号房,准备吃饭。与耿飚、杨成武一见面,刘伯承没有寒暄,就下达命令:“你们4团立即出发,追歼北逃之敌。”耿飚、杨成武一愣,不由地相视一眼。刘伯承见状,笑着说:“想休息一两天吗?不行!6团是智取遵义,敌人有三个多团逃走了。这是后患,必须趁敌人在娄山关和桐梓没有站稳脚跟时,穷追猛打,消灭他们。”他指着地图说:“你们的任务是,坚决夺取娄山关,然后相机向西北方向发展,占领桐梓,粉碎敌人可能的反扑,屏护遵义,巩固胜利。要向战士们讲清楚形势,再忍受些疲劳。你们强渡乌江打得很好,相信你们也能够完成这一任务。仗要打得猛,打得好,争取夺关快,伤亡少。”红4团尽管连续作战、行军,已经极度疲劳,但坚决地执行了中革军委的命令,没有吃早饭,就整队出发,以随时遭遇敌军的战斗队形向娄山关开进。

行进八十余里后,队伍在傍晚时分到达板桥。前卫分队在行进间发起进攻,守敌一个多排一触即溃。红4团进入板桥镇,根据师部的指示,就地宿营,养精蓄锐,准备即将到来的战斗。部队利用缴获和没收的年货,美美地改善了一次生活,连日征战的疲劳一扫而光。

政工干部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政策。群众纷纷倾诉苦情,要求红军申冤报仇。红军当即惩处了一批恶霸土豪,没收财物分给群众。群众情绪更加激昂,一些青壮年当场报名参军。听说红军要攻打娄山关和桐梓,几位老年人详细讲解了关前关后地形,并告诉红军:早年从板桥到娄山关有一条小路,从东面绕至关后,通往桐梓,修了公路后就一直无人行走。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部队休整的时候,耿飚、杨成武带营、连干部先抵娄山关下实地侦察。娄山关,位于大娄山主峰笋子山侧,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群山环立,地势险峻,中间横切形成一道狭窄的隘口。川黔公路沿山峰盘旋而上,通过隘口,左面是悬崖峭壁,右面是高山峻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众人研究后决定:以大部兵力沿公路正面主攻,另以侦察排和小部兵力走小路迂回侧后,前后夹击,夺取关隘。

第二天,1月8日拂晓,红4团主力进抵娄山关下,迂回分队则隐蔽地沿小路向右侧山峰运动。耿飚拿起电活准备向师部报告情况,话筒中却意外地传出了敌军的声音。原来红军通信兵是利用原来黔军的电话线与遵义联系的,只是剪断了通往娄山关的线路。被剪断的线头落在地面,由于雨后地面积水导电,话路竟又接通,把娄山关与桐梓间黔军的通话传到了红4团的电话机上。耿飚布置了监听人员,获知娄山关的守军有四个团,指挥部设在桐梓县城,主力部署在关口,关后小路上只部署了少量部队。

关后果真有一条小路,而且是守军的薄弱点。耿飚喜出望外,令侧后迂回部队加快速度,尽快进至敌后,首先发起攻击,打乱敌军部署;正面部队则暂缓攻击,布置火力,待命总攻。

娄山关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正当关上黔军拼命向正面的红军射击时,关后突然响起了枪声,红军迂回部队得手了!电话铃声也同时响起,红军监听人员拿起听筒,里面传来了位于桐梓的黔军指挥部军官声音,说发现有红军进到了娄山关后,正向桐梓运动,要关上守军立即撤退。

耿飚接到报告后,断定黔军已经惊慌失措,立即命令红4团主力发起总攻。十多把军号同时响起,所有的轻重机枪一齐开火,红4团关前进攻部队和关后迂回部队同时出击。黔军从乌江一路败退下来,早已魂飞胆破,根本无力阻挡红军的猛攻。红军冲上关口,用白刃格斗解决了顽抗的敌人,剩下的黔军撤向桐梓。

天险再次被英勇的红4团踩在了脚下!

夺占娄山关后,红4团不停顿地展开了勇猛的追击战。黔军已经溃不成伍,扔掉一切可以扔掉的东西,一路狂逃,武器弹药、各种物资到处可见。有的人跑着跑着烟瘾发作,实在跑不动了,干脆躺在路旁点起烟灯喷云吐雾,等着做俘虏。桐梓城内的黔军指挥部和达官贵人早已是风声鹤唳,不待红军入城,即仓皇逃往贵阳。红4团一口气追袭三十余里,于1月8日占领桐梓。

当天下午,红2师陈光师长、刘亚楼政委率师主力到达桐梓与红4团会合,未及休息,即于当日黄昏率部继续北进,追击逃敌,红4团依旧为前卫。9日拂晓,红2师在新站南的牛栏关与黔军四个多团遭遇,激战一天,彻底击溃黔军部队,接着又继续前进,猛追几十里,占领了位于黔北、川南交界处的重镇松坎,胜利完成了打开入川通路的任务,并构成遵义北部的第一道屏障。

在红2师部队激战娄山关、桐梓、十栏关、松坎的同时,红军其他部队也按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迅速展开战斗,肃清了残敌。

至此,遵义至桐梓南北一百八十公里,尚嵇至鸭溪东西五十多公里,遵义东南一百二十多公里和东面八十多公里的地域,全部处于中央红军的控制之下。红军初步实现了进军黔北,创建川黔边新苏区的目标。

从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到1935年1月9日军委纵队进入遵义,红军在短短二十多天时间里,横穿贵州,突破乌江,夺取遵义,攻占娄山关,不仅跨越天险,突出重围,而且连战连捷,击溃黔敌,打开了在黔北地区发展的局面。

红军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重现出昔日灵活机动、无坚不摧的本色。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也即将到来。

史料链接

★激战江界河

江界河渡口,位于贵州瓮安县境内,是乌江上的主要渡口之一。这里悬崖峭壁,水深浪急,分作新、老两个渡口。老渡口为主要渡口,宽约一百二十米,新渡口在其上游三公里处,宽约八十米。1935年年初,长征的中央红军部队到达乌江南岸。为打开北进通道,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在师长陈光的亲自指挥下,在此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1月1日,红4团由猴场出发,以急行军到达江界河渡口,并立即投入了强渡准备。当时,黔军已经在江北岸严密布防,在老渡口处部署一个连并加强各种武器,在上游新渡口处部署一个排,另以第8团部署在渡口后的火金。山上,作为预备队。红4团团长耿飙、政治委员杨成武组织进行了周密侦察和研究,最后确定了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的作战方案,并决定,首先派人凫水过江,拉过一条缆绳,然后主力部队拉绳坐排渡江。陈光批准了这一方案。经过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的准备,红4团挑选出十八名能攻善战且熟悉水性的战士,由3连长毛振发率领,担负凫水过江的重任。

第二天上午9时许,渡江开始。佯攻老渡口部队的机枪开火,对岸的黔军慌忙进入阵地,江面一时枪声大作,煞是热闹。此时在渡口上游的竹林中,首批下水的八位勇士已经做好准备,耿飙、杨成武为每人斟酒一碗,毛振发等人一饮而尽,脱掉上衣,腰别驳壳枪,肩挎机枪、步枪,头顶捆好的手榴弹,手拉绳索,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八位勇士游到江中心,被对岸黔军守敌发现,立即开火射击。勇士们毫不畏惧,奋力划水。站在江边的耿飙捏紧拳头,为江中勇士大声加油:“快过三分之二了,再坚持一下!”话音未落,一发炮弹正好击中拉着的缆绳,毛振发只好命令人员返回。第一次试渡失败。

当天晚上,红4团再次组织偷渡,这次不是凫水,而是用双层竹筏搭载十八名勇士全部过江。毛振发再次担任探路任务,率五名战士带着一挺机枪首先出发。随后,第二个、第三个竹筏也相继下水,向对岸划去。黔军没有任何动静,显然并没有发现红军的行动。但半个小时过去了,对岸始终没有发出预定的登岸成功的信号。又过了

一会儿,通信员报告,第二、第三只竹筏下水后,由于水流太急,无法控制,被冲出五里路,搞不清方向,已经返回,第一只竹筏则不知去向。夜已经很深了,冷雨尚未停止,一场大雪又飘落而下,陈光、耿飙、杨成武等人伫立江岸,焦急地盼望着毛振发等人归来,可等了一夜也毫无消息。

江界河渡口是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预定的渡江点,红4团的渡江行动自然受到中央和军委的高度关注。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张云逸到达渡口,向陈光和耿飙、杨成武等人传达军委命令:尾追红军的国民党军薛岳部已经距离很近了,如果红军不能尽快过江,势必要背水一战,情况将更加危急。红4团必须迅速完成渡江任务,越快越好!红4团召开党委紧急会议,决定:全部几十个竹筏一起启渡,在火力支援下,实施强渡,坚决完成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

1月3日拂晓时分,强渡开始。大雪过后,天气异常寒冷。担负突击任务的1营官兵热血沸腾,第一批下水的三只竹筏上,2连连长杨尚坤与战士们都赤膊上阵,只穿短裤,用力划水,直冲对岸。竹筏很快冲过江心,距对岸只有五十多米了。对岸黔军十分惊慌,集中各种火力对着迎面而来的竹筏猛烈射击,密集的子弹夹杂着炮弹打得江面浪花激溅。

忽然,对岸的悬崖下面黔军的阵地响起了手榴弹的爆炸声,接着又响起了清脆的机枪发射声,但子弹不是向江面打,而是射向守军工事。崖上工事里的黔军被打得不知所措,以为红军已经登岸,连忙掉转枪口,对着崖下猛打。耿飙、杨成武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得莫名其妙,连忙举起望远镜,只见对岸崖底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几个人,正在与黔军对射。情况紧急,来不及多想,耿飙下令吹冲锋号,各种火力集中压制崖上黔军。在嘹亮的号声中,三只竹筏趁守军慌乱,相继靠岸。这时方搞清崖底出现的人,原来是昨夜“失踪”的毛振发等人。

毛振发等人乘坐的竹筏下水后,顺利靠岸。但上岸后,久久不见后续部队到来。而他们登岸的地点,又距守军工事很近,无法发信号,只好悄悄地潜伏在崖下,苦熬一夜,等待机会。强渡部队竹筏即将靠岸时,毛振发等人突然从守军鼻子下面杀出,投出一排手榴弹,毛振发在硝烟中一马当先,平端机枪,冲入守军渡口阵地。守军惊呼:“天兵天将来了!”乱了方寸。

1营主力立即出发,几十只竹筏一起下水,在2营火力和岸上勇士的掩护下顺利登

岸,很快夺取了滩头阵地,控制了渡口。黔军不甘如此放弃,调上预备队展开反扑。一个团的黔军“双枪兵”吸足了鸦片,沿江岸小道赶到新渡口,居高临下如恶魔般地地压向1营,不但夺回了渡口,而且把1营压到了江岸,情况万分危急。

一直在团指挥所观察战斗的陈光见状,立即叫来配属的军团炮兵连连长赵章成和指导员王东保,一指对岸黔军,说:“看到敌人了吗?把敌人打回去!打不回去,拿脑袋见我!”

赵章成与王东保一起回答:“坚决完成任务!”马上率队进入了阵地。

赵章成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神炮手”,发射炮弹从来都是弹无虚发。可此时经过长征沿路作战,炮兵连只剩下了五发炮弹。要用五发炮弹打退黔军一个团的反扑,简直难以想象。

架好八二迫击炮,赵章成拉开弓步,先吊吊线,然后送弹上膛,一声巨响,炮弹在敌群后爆炸。众人正在焦急,却见赵章成将一发炮弹双手举起,单腿跪地,口中喃喃道:“不怨天不怨地,我是奉命射击,冤鬼不用找我。”原来他信佛,每次开炮前都要祷告几句。祷告完毕,赵章成笑言:“刚才是试射,重点在后面。”随后,三发炮弹连续发射。

众人看去,三个黑点形成一个“品”字,准确命中反扑的敌群。黔军当即倒下一片,余者四处逃散。1营趁势反击,很快夺回并巩固了阵地。

岸边一片欢腾。杨成武激动地双手抓住赵章成的肩膀,喊道:“打得好,我要建议军团首长给你们请功!”赵章成却只是一笑,蹲下身去抚摸着仅剩的一发炮弹,说:“打完了,只剩一发了。”陈光走过来,拍拍赵章成的肩膀,说:“不要紧,打到遵义去,就能装备了。”红军过江后,黔军望风而逃,丢弃的枪炮、物资到处都是。陈光兑现诺言,将五十发崭新的八二迫击炮弹摆到了赵章成面前,直到那时,赵章成方眉开眼笑。

红4团胜利地夺取了江界河渡口,完成突破乌江天险的艰巨任务,保障了红军主力顺利渡过乌江。这次作战,成为红军作战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工作者根据这一战例,创作了电影《突破乌江》,曾经风靡全国,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教材。

★乌江架浮桥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突破乌江天险,强渡成功,但危险并没有消除。先头部队是用

竹筏过江的,这对于小部队强渡或偷渡来说是可行的,而数以万计的红军主力要想依靠竹筏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过江则是不现实的。因此,要保证红军部队全部抢在国民党追兵之前渡过乌江,必须架设浮桥。中革军委决定:集中军委直属工兵营、原红一方面军工兵连和军委干部团工兵连,在红4团突破之后,立即在江界河渡口开始架设浮桥,保证主力迅速渡过乌江。

江界河渡口江水流速达1.8m/s,不要说架设浮桥,就是渡船过江,也要在水流稍缓时由经验丰富的船工掌舵才可启渡,更何况架设浮桥还要在敌人火力下进行,更是难上加难。当地人听说红军要在乌江上架浮桥,都感到不可思议,连称:“讲笑话,讲笑话,就是神仙也做不到。”

然而,红军就是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成功!周恩来亲自给工兵部队做动员。他说:“敌人企图利用乌江天险,对我红军实行合围。乌江架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你们有过在雩都河、湘江上架浮桥的经验,也有敢打敢拼的光荣传统,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自在现场指挥了架设浮桥的工作。队伍到达渡口时,红4团尚未完成突破。但架桥的准备工作立即展开。刘伯承把工兵分队干部带到江边,指着咆哮的江水,语气凝重地说:“前面是乌江,我们整个部队要从这里通过,向遵义进军。……现在敌人控制着江面,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马上行动,争取明天下午把桥架好,晚上通过部队,只能提前,不能推后。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他具体分派任务:军委工兵营在佯攻方向架桥,大摆架势,吸引敌人注意力,保证红4团的主攻方向;强渡方面军工兵连的主要任务是砍竹子,扎竹筏;军委干部团工兵连负责架桥。军委工兵营和方面军工兵连完成各自任务后,全部协助干部团工兵连架桥。

1月3日,架桥与红4团的强渡同时展开。干部团工兵连由原红军学校的工兵教员和学员组成,架桥经验丰富。实地测量水情和研究之后,他们很快确定了架桥方案:用三层叠起的竹筏作桥脚,每对桥脚中间铺上两根枕木,枕木用三四根桥桁连接。

桥桁上铺门板,门板上再系上横木,组成一节门桥。总共扎一百多节门桥,构成一座连贯的浮桥。这种浮桥的漂浮力很强,只要不是每节门桥都被打断并灌进水,整个浮桥就不会下沉。

方案设计出来了,红4团首批部队也登岸成功了。三支工兵分队合兵一处,全力架设浮桥。但具体实施时,方发现方案尚有不完善的地方。门桥在浅水区尚好固定,但到了深水区,特别是在急流之中,很难固定。不解决把一百多节门桥固定在制定的线路上的问题,就根本谈不上连接成浮桥。

难题在红军的群策群力中很快得到解决。经过数次试验,红军找到了固定门桥的有效方法:用竹片编成大竹篓,内装大小石块,每个重量在一两千斤,中间交叉三根两头削尖的长木棍作锚爪,形成石锚。石锚的顶端再系上一根粗锚钢,用竹排运到下水点滚入水中,拖住门桥。

于是,浮桥开始一节一节地向北岸延伸。当红4团突击营巩固占领了江岸阵地时,一道可通行四路纵队的浮桥也已横跨乌江。红4团后续部队与红2师主力从浮桥迅速过江,加入了追击逃敌的战斗。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也从浮桥浩浩荡荡地渡过了乌江。

红军工兵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毛泽东在听取刘伯承介绍了建造浮桥的经过后,高兴地称赞说:“真是了不起!我们的工兵用竹排架起这样的桥,世界上都没有!”

★强渡乌江英雄谱

1935年1月15日,中革军委机关报《红星报》刊登中革军委命令,奖励在强渡乌江战斗中建立功勋的英雄。名单如下:

红4团第3连连长毛振发

红4团第1营营长罗有保

红4团机枪连连长林玉式

红4团第2连连长杨尚坤,指导员王海云,青年干事钟锦友,班长江大标

红2师师部王家福

红4团王友才、唐占钦

红6团赖采份、孙明

以及曾传林、刘昌洪、钟家通、朱光宣、林文来、刘福炳、罗家平、丁胜心等人。

中革军委授予毛振发红星奖章一枚,奖励其他英雄每人新军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