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景观设计
- 刘洋 庄倩倩 李本鑫主编
- 4408字
- 2020-08-27 18:17:35
任务二 外国景观发展历史认知
一、外国古代景观
外国古代景观根据其历史的悠久程度、风格特点及对世界景观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庭园景观、古埃及与西亚景观、欧洲景观。
(一)日本庭园景观
日本气候湿润多雨,山清水秀,为造园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日本人崇尚自然,喜好户外活动。中国的造园艺术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期实践和创新,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景观艺术。
日本历史上早期虽有掘池筑岛,在岛上建造宫殿的记载,但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和防范火灾。后来,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庭园中出现了游赏的内容。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东传,中国景观对日本的影响扩大。日本宫苑中开始造须弥山、架设吴桥等,朝廷贵族纷纷建造宅园。20世纪60年代,平城京考古发掘表明,奈良时代的庭园已有曲折的水池,池中设岩岛,池边置叠石,池岸和池底敷石块,环池疏布屋宇。平安时代前期庭园要求表现自然,贵族别墅常采用以池岛为主题的“水石庭”。到平安时代后期,贵族宅邸已由过去具有中国唐朝风格的左右对称形式发展成为符合日本习俗的“寝造殿”形式。这种住宅前面有水池,池中设岛,池周布置亭、阁和假山,是按中国蓬莱海岛(一池三山)的概念布置而成的。在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武士阶层掌握政权后,武士宅园仍以蓬莱海岛式庭园为主。由于该时期禅宗兴盛,在禅与画的影响下,枯山水式庭园发展起来。这种庭园规模一般较小,园内以石组为主要观赏对象,而用白砂象征水面和水池,或者配置以简素的树木。在桃山时期多为武士家的书院庭园和随茶道发展而兴起的茶室和茶亭。江户时期发展起来了草庵式茶亭和书院式茶亭,特点是在庭园中各茶室间用“回游道路”和“露路”连通,一般都设在大规模景观之中,如修学院离宫、桂离宫。
枯山水式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公元6世纪,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景观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式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景观无异于一种精神景观。后来,这种景观发展臻于极致——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景观中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式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式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在欧美造园思想的影响下,日本庭园出现了新的转折。一方面,庭园从特权阶层私有专用转为开放公有,国家开放了一批私园,也新建了大批公园;另一方面,西方的园路、喷泉、花坛、草坪等也开始在庭园中出现,使日本景观除原有的传统手法外,又增加了新的造园技艺。日本庭园的种类主要有林泉式、筑山庭、平庭、茶庭和枯山水。
(二)古埃及与西亚景观
埃及与西亚邻近,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同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景观出现也最早。
埃及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公元前28世纪至公元前23世纪,形成法老政体的中央集权制。法老(即埃及国王)死后兴建金字塔作王陵,即墓园。金字塔浩大、宏伟、壮观,反映出当时埃及的科学与工程技术已很发达。金字塔四周布置规则对称的林木;中轴为笔直的祭道,控制两侧均衡;塔前留有广场,与正门对应,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奴隶主的私园以绿荫和湿润的小气候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以树木和水池作为主要内容。
西亚地区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500年时,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化。奴隶主在宅园附近建造各式花园,作为游憩观赏的乐园。奴隶主的私宅和花园一般都建在幼法拉底河沿岸的谷地草原上,引水注园。花园内筑有水池或水渠,道路纵横方直,花草树木充满其间,布置得非常整齐美观。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被称为“天国乐园”,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附近。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亚述或大马士革等西亚地区有许多美丽的花园。尤其距今两千多年的新巴比伦王国宏大的都城有五组宫殿,不仅异常华丽壮观,而且在宫殿上建造了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估计位于距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大约一百公里附近,于幼发拉底河东面,在堪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最兴盛时期——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公元前605—前562年)所建。它建于皇宫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筑,堆起纵横各400m、高15m的土丘,每层平台就是一个花园,由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上铺上石板、草、沥青、硬砖及铅板等材料,目的是为了防止上层水分的渗漏,同时泥土的土层也很厚,足以使大树扎根;虽然最上方的平台只有60m2左右,但高度却远大于105m(相当于30层楼建筑物),因此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同时,尼布甲尼撒王更在花园的最上面建造大型水槽,通过水管随时供给植物适量的水分。有时候也用喷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园的低洼部分建有许多房间,从窗户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帘。即使在炎炎盛夏,也感觉到非常凉爽。在长年平坦干旱只能生长若干耐阳灌木的土地上,出现令人感叹的绿洲。撰写奇观的人说:“那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御花园,离地极高,土高过头顶,高大树木的根系由跳动的喷泉滴出水滴浇灌。”公元前3世纪菲罗曾记述“园中种满树木,无愧山中之国,其中某些部分层层叠长,有如剧院一样,栽种密集枝叶扶疏,几乎树树相触,形成舒适的遮阴,泉水由高高喷泉涌出,先渗入地面,然后再扭曲旋转喷发,通过水管冲刷旋流,充沛的水分滋润树根土壤,永远保持滋润。”
空中花园作为一种精巧华丽的古代建筑是出类拔萃的,仅仅是成功地采用了防止高层建筑渗水及供应各平台用水的供水系统就足以令它名扬千古了。
西亚的亚述有猎苑,后来演变成游乐的林园。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景观的传统,流行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为各种水法,成为欧洲景观的重要内容。
伊斯兰景观中富有特色的十字形水渠体现了“水、乳、酒、蜜”四条河流汇集的概念。伊斯兰景观往往以水池和水渠划分庭院,水缓缓流动,发出轻微的声音,建筑物大都通透开敞,使景观蕴含一种深沉、幽雅的气氛;矩形水池、绿篱、下沉式花圃、道路均按中轴对称形式分布。几何对称式布局、精细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形成伊斯兰景观的基本特征。
(三)欧洲景观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景观开欧洲建筑、景观之先河,直接影响着罗马、意大利及法国、英国等国的建筑、景观风格。后来英国吸取了中国山水园的意境,融入造园之中,对欧洲造园也有很大影响。
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在雅典建造了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园,利用此园对门徒进行讲学。公元5世纪,希腊人渡海东游,从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艺术,最终发展成了柱廊园。希腊的柱廊园对波斯在造园布局上结合自然的形式进行了改进,而变成喷水池占据中心位置的布局,使自然符合人的意志,成为有秩序的整形园。柱廊园把西亚和欧洲两个系统的早期庭园形式与造园艺术联系起来,起到了过渡桥的作用。
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了山庄景观。欧洲中世纪时期,封建领主的城堡和教会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园。修道院中的园地同建筑相结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环绕的方庭中种植花卉,在医院前辟设药铺,在食堂厨房前辟设菜圃,此外,还有果园、鱼池、游憩的园地等。在今天,欧洲一些国家还保存有这种传统。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许多别墅景观。以别墅为主体,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开辟成整齐的台地,逐层配置灌木,并修剪成图案式的植坛,顺山势利用各种水法(流泉、瀑布、喷泉等),外围是树木茂密的林园。这种景观统称为意大利台地园。台地园在地形整理、植物修剪艺术和水法技法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法国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的造园艺术。1638年法国人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景观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根据法国这一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景观风格,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各国竞相效仿。
18世纪欧洲文学艺术领域中兴起了浪漫主义运动。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英国开始欣赏纯自然之美,重新恢复传统的草地、树丛,于是产生了自然风景园。初期的自然风景园对自然美的特点还缺乏完整的认识。18世纪中叶,中国景观造园艺术传入英国。18世纪末,英国造园家雷普顿认为自然风景园不应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显示自然的美而隐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规则式布局形式,在建筑与庭园相接地带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树木,并利用当时从美洲、东亚等地引进的花卉丰富景观色彩,把英国自然风景景观推进了一步。自17世纪开始,英国把贵族的私园开放为公园。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效法。
二、外国近、现代景观
17世纪中叶,欧洲政权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之为公园。这就为19世纪欧洲各大城市产生一批数量可观的公园打下了基础。
此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城市逐步扩大,人口大量增加,污染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当政者对城市也进行了某些改善,新辟一些公共绿地并建设公园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然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设计和营造的公园则始于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1858年,政府通过了由欧姆斯特德和他的助手沃克斯合作设计的公园设计方案,并根据法律在市中心划定了一块约340hm2的土地作为公园用地。在市中心保留这样大的一块公园用地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将来的城市不断发展扩大后,公园会被许多高大的城市建筑所包围。为了使市民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和乡村景色的气息,在这块较大面积的公园用地上,可创作出乡村景色的片段,并可把预想中的建筑实体隐蔽在园界之外。因此,在这种规划思想的指导下,整个公园的规划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只有中央林荫道是规则式的。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社会的瞩目和赞赏,从而影响了世界各国,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国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科技水平的不同,在公园规划设计的做法与要求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