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丝虫病是指鸟蛇线虫寄生于3~8周龄幼鸭皮下结缔组织,引起以咽部、颈部、肢部等处皮下出现圆形结节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多水幽、死水池、塘、堰、囤水田之丘陵地带。5~9月为流行季节。天旱、水温高、水流动性不大时,可提前于4月中旬发生。一年两次流行(5月份前后和8月份前后)。不同品种的鸭均易感染,多发于30日龄以下的雏鸭,50~60日龄鸭少见。雏鸭在水中吞食了寄生有鸭丝虫幼虫的蚤后,染性幼虫从蚤体中逸出,行至鸭的下颌处或肢部皮下组织中形成包囊。

【主证】 病鸭下颚、颈部、眼周围、腹部、肢部等处皮下结缔组织内形成瘤样肿胀,初期如豆大、较硬,之后逐渐变大、变软,患部呈紫色。肿胀发生在眼周围,导致结膜外翻,有的视力丧失;肿胀发生在颈部,鸭采食困难;肿胀发生在肢部,鸭行走困难或不能站立,发育迟缓,消瘦。

【病理变化】 切开紫色的瘤样肿胀可见白色液体流出,镜检可见大量幼虫,同时见成团的白色细线状虫体活动。

【治则】 驱虫,杀虫。

【方药】 了哥王茎皮500g,捣烂后加入适量清水,拌料喂服(为200只鸭药量)。

【防制】 由于鸭鸟蛇线虫的中间宿主是剑水蚤,应尽量减少鸭与剑水蚤的接触。病鸭必须隔离治疗,在治疗期间不要在水池、水塘中放牧,以免传播病原。

【典型医案】 1.1987年6月,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养鸭户李某的200只北京白鸭,养至22日龄时发生丝虫病,大部分鸭下颌肿胀(个别有鸽蛋大),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用刀切开肿胀部位有大小不一的丝虫。诊为丝虫病。治疗:取上方药,用法相同,连服2剂。患部肿胀逐渐消退,4d后痊愈。

2.1987年10月,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陈某的300只本地鸭,养至27日龄时部分鸭出现下颌、肢部肿胀,跛行,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死亡13只。诊为丝虫病。治疗:取上方药,用法相同,连服3剂。5d后病鸭全部恢复正常。(李欧才,T43,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