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病临床诊疗技术与典型医案
- 刘永明 赵四喜主编
- 1487字
- 2020-08-28 00:34:33
细小病毒病
细小病毒病是指雏鸭感染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数日龄至3周龄左右的雏鸭,具有传播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
【流行病学】 本病病原为番鸭细小病毒。病毒通过病鸭的排泄物特别是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周围环境而传播。番鸭是唯一自然感染发病的家禽,麻鸭、半番鸭、北京鸭、樱桃谷鸭、鹅和鸡未有发病报道,即使与病鸭混养或人工接种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与日龄密切相关,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雏番鸭开始发病为7~14日龄,3~4d后为死亡高峰。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逐渐降低。
【主证】 病鸭精神委顿,羽毛蓬松,两翅下垂,尾端向下弯曲,两肢无力,常蹲伏于地,厌食,离群,腹泻,粪呈白色或淡绿色,多数病鸭流鼻涕,甩头,部分有流泪痕迹,呼吸困难,喙端发绀。病程一般为2~4d,濒死前多有神经症状,两肢麻痹,倒地抽搐,头颈后仰,最后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鼻孔内有黏液,稍加挤压黏液流出;气管和支气管内也有黏液;气囊壁增厚、混浊;胰腺肿大,表面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有的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肝脏稍肿大,胆囊充盈,偶见灰白色坏死灶;整个肠道呈卡他性炎症或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点,尤以十二指肠、空肠和直肠后段黏膜为甚,回肠中后段显著膨大,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内有脱落的肠黏膜,有的形成假性栓子,长3~5cm,呈绿色或暗绿色,剖开栓状物可见其中心为干燥的肠内容物,外包以凝固的坏死脱落的肠黏膜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少数病例盲肠黏膜出血,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脱落,肠壁稍薄,肠内容物为淡白色或黄色带有粒状的液体;腹水增多,多者达40mL,个别病例腹水呈胶胨样;心壁松弛,心肌色泽变淡,少数病例心包积液;肺脏多呈单侧性瘀血;肾脏充血,表面有灰白色条纹。
【治则】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板蓝根、黄连、黄芩各800g,白头翁、黄柏、栀子、穿心莲各500g,金银花、地榆、甘草各200g。水煎2次/剂,取汁70~80kg,浓缩药液至40~50kg,供1500只3周龄番鸭自由饮用,1剂/d。服药期间适当减少供水量,病重不能自饮者用注射器灌服,3~5mL/只,1次/(7~8)h。同时,对已感染发病的番鸭肌内注射抗番鸭细小病毒血清1次,0.8mL/只,病情严重者1mL/只。用药4h后,病情严重者取银黄注射液,1mL/只,肌内注射,2次/d,连用3d。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全群番鸭用百毒杀、抗毒威按常规剂量带鸭消毒,1次/d,连用1周。
【防制】 育雏室的温度要适宜,注意通风换气。对种蛋、孵坊和育雏室要严格消毒。对新进的雏鸭要及时饮水,适量喂给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以增强其抵抗力。对种番鸭用番鸭细小病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提高其特异性抵抗力。
在环境污染严重的鸭场或本病流行期间,即使在1日龄进行免疫,也往往出现疫苗还没有起到保护作用时雏番鸭即已感染,所以本法适用于一些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养鸭场。中小型养鸭场和个体养鸭户则适合用高免卵黄液,于1日龄番鸭肌内注射高免卵黄液1mL/只。由于抗体在体内半衰期为120d,所以以往发病严重的番鸭场应在8~10日龄再加强注射高免卵黄液1次,可保护雏番鸭度过易感期。
【典型医案】 沁县某鸭场的2000只3周龄番鸭,有300余只鸭陆续出现精神萎靡、眼半闭、腹泻、喘气等症状,2d后病鸭增加至500只,死亡90只。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为细小病毒感染。治疗:取上方药,用法相同。用药12h,病鸭体温下降,食欲和饮水增加,精神明显好转,排稀粪的病鸭减少。2d后,病鸭死亡情况明显得到控制,3~4d后痊愈,无新病例出现。(牛艺儒等,T154,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