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病临床诊疗技术与典型医案
- 刘永明 赵四喜主编
- 2508字
- 2020-08-28 00:34:33
第二章 鸭病
鸭瘟
鸭瘟是指鸭感染鸭瘟病毒,引起以流泪、眼睑水肿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
【流行病学】 本病病原为鸭瘟病毒。病鸭和康复不久的鸭是主要传染源;被病鸭排泄物沾污的用具和运输工具是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都容易感染,但发病率、病程及死亡率却有差异。在流行期,以成年鸭发病率较高,产蛋母鸭发病率、死亡率均高;1月龄以下的雏鸭发病较少。健康鸭与病鸭一起放牧,或经过流行疫区均能引起感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主证】 病鸭流泪,眼睑水肿,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头颈蜷缩,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水增加,羽毛蓬乱、无光泽,两翅下垂,两肢麻痹无力,走动困难。严重者卧地不动,驱赶时两翅扑地行走,行不远又蹲伏于地,两肢完全麻痹时伏卧不起,眼流浆液性分泌物,周围羽毛湿污,后变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睑粘连,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眼结膜充血或有出血点,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呼吸时发出鼻塞音,叫声嘶哑,个别病鸭频频咳嗽,同时下痢,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
【病理变化】 食管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管黏膜留有溃疡瘢痕(彩图42);泄殖腔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黏着牢固,不易剥离(彩图43);头颈肿胀者皮下组织有黄色胶胨样浸润(彩图44);喉头和口腔黏膜有淡黄色假膜覆盖,剥落后露出出血点和浅表溃疡;全身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眼睑常粘连在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许干酪样物覆盖;肝脏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
彩图42 鸭瘟——食道出血点
彩图43 鸭瘟——泄殖腔出血与溃痛
彩图44 鸭瘟——皮下胶陈样浸润
【治则】 清瘟败毒。
【方药】 1.绿豆500g,加水1500mL,煎煮取浓汁500mL,拌入1kg饲料中饲喂(为100只仔鸭药量);停食者喂纯糖绿豆汤,同时,饲料中加入鳝鱼肉。
2.肉桂30g(另包),桂枝、高良姜各25g,生姜、滑石各100g,全蝎4只,蜈蚣4条,朱砂(另包)、枳壳、乌药各15g,神曲45g,巴豆、板蓝根、党参、桑螵蛸、川芎、车前子、郁金、白蜡、甘草各20g(为100只成年鸭药量)。将药放入瓦罐内,加水2.5kg,煎煮取汁约2.5kg(肉桂、朱砂后放),待凉后再加米酒0.5kg。然后用注射器抽取药液,灌服,10~20mL/只,1剂/d,1个疗程/3d,一般病鸭1个疗程即可。服药后将病鸭关入鸭舍内1h,严禁饮水、下水,避免受风寒。共治疗1000余例,效果满意。
3.黄芩80g,黄柏、茵陈各45g,剪口连(黄连须)50g,大黄20g,银花藤、白头翁、龙胆草各100g,板蓝根90g,甘草10g,车前草、陈皮为引。水煎取汁,以汁煮谷至干,药谷喂鸭,3次/d。1剂供100只种鸭服用2d。
【防制】 重点进行疫苗预防。病鸭应立即扑杀,尸体高温处理,禁止销售;不能随意丢弃死鸭,禁止在沟渠宰杀、剖检病死鸭,防止病原蔓延。
【典型医案】 1.1980年3月27日,常德县赵家桥公社元普庵大队第9生产队从常德县孵鸭场购进650只雏鸭,4月1日有10只发病,以后每天有20只发病,死亡10只以上邀诊。检查:病鸭离群,发热,被毛松逆,呼吸迫促,不愿走动,眼半闭含泪,后则倒卧或腹部朝天,双肢痉挛划动,头向后仰,角弓反张,严重者短时间内死亡。剖检病死鸭可见肝脏肿大,呈赤紫色或棕色,有小点出血,易碎;有的腹腔中有紫色血水。治疗:前4d用清瘟败毒散加减,水煎取汁,拌料喂服或灌服;给每只病鸭灌服土霉素3000单位,或每7只鸭灌服磺胺嘧啶0.5g,治疗效果不佳,鸭群继续发病和死亡。遂改用绿豆汤,用法同方药1,连用2d。病鸭病情得到控制,又用药3d,鸭群再无发病,死亡停止,存活512只。
2.1980年4月18日,常德县草坪公社稻螺岭大队第6生产队购进700只雏鸭,于26日发病,每天死亡30多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典型医案1。治疗:取绿豆汤,用法同方药1,连用3d。病鸭发病和死亡停止。又用药2d,鸭群恢复正常,存活327只。
3.1980年4月29日,常德县草坪公社三角堆大队第5生产队购进600只雏鸭,于9d后发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典型医案2。治疗:取绿豆汤(见方药1)加喂鳝鱼肉,连用2d,鸭群恢复正常。由于病情发现早,治疗及时,方法得当,雏鸭仅死亡18只。
4.1982年4月18日,常德县赵家桥公社罗汉山大队第11生产队孙某和孙某各自购进300只雏鸭,于7d后发病,死亡10余只。诊为鸭瘟。治疗:取绿豆汤(见方药1)加喂鳝鱼肉,很快治愈,存活511只。(蒋宝诚,T8,P53)
5.1987年4月27日,贵溪县雷溪乡张家村张某的50只鸭,死亡2只。25日上午鸭主携3只体重约500g病鸭来诊。检查:病鸭头颈肿大,流眼泪,步行似醉状,不食等。诊为鸭瘟。治疗:取方药2,用法相同,1剂。次日,将药渣又水煎取汁,灌服,病鸭痊愈。
6.1988年10月5日,贵溪县周坊乡高门李家村李某的500只蛋鸭,死亡3只,10日死亡16只邀诊。检查:病鸭大部分精神沉郁,有的行走缓慢,有的头颈肿大,流眼泪,有的两翅下垂,泻污绿色粪。治疗:取方药2,用法相同。次日清晨又死亡4只鸭,第3天病鸭死亡停止。连续服药3d,其余的鸭全部康复。5d后全部接种鸭瘟疫苗。(胡宣文,T48,P44)
7.1987年3月4日,峨眉县符溪乡新乐村7组凌某的120只川麻种鸭发病邀诊。检查:病鸭精神委顿,不食,喜饮水,行走困难,肢软无力,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肛门周围被粪沾污;眼睑肿胀,流泪生眵,呼吸困难,头颈肿胀,体温43℃左右。随着病鸭数目不断上升,邻近的种鸭也相继感染发病。剖检病鸭可见食管膨大部空虚;肠黏膜出血或充血,腺胃、肠系膜弥漫性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肝脏表面有出血斑,外围形成环状出血带;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脏略肿大;卵巢出血较甚,卵黄上有出血瘀斑,成熟卵泡破裂,有严重腹膜炎病变,泄殖腔水肿、出血。其他脏器未见明显病变。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为鸭瘟。治疗:接种疫苗;用土霉素、青霉素和链霉素治疗均无效。14日改用龙胆泻肝汤和白头翁汤加减,用法见方药3。服药后第2天,未见新发病鸭。停药至1周后,有3只鸭精神差,不食,又喂服中药1剂,鸭群痊愈,未再复发。服药期间产蛋率不断上升,86只母鸭产蛋82枚/d。(陈元昌等,T26,P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