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书读懂安全养蛋鸡
- 魏茂颖主编
- 9248字
- 2020-08-28 00:36:39
第三节 蛋鸡场环境与隔离卫生控制
畜禽养殖正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过渡,随着畜禽养殖场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畜禽环境控制工程技术越来越完善,需求愈来愈强,已经和畜禽遗传育种技术、饲料营养技术、兽医防疫技术等一起成为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的关键支撑技术,是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要生产优质安全的蛋品,就要使蛋鸡处在良好的环境当中,搞好蛋鸡场的环境与卫生控制,给蛋鸡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非常关键。
一、环境对蛋鸡的影响
饲养蛋鸡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为其创造一个有利于快速生长和舒适产蛋的生活环境,了解主要环境因素对蛋鸡的影响,并且采取控制措施是养好蛋鸡的重要环节。
(一)温度对蛋鸡的影响
环境温度对蛋鸡生产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蛋鸡的健康、繁殖、育雏、采食量、产蛋量等,是蛋鸡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不同日龄、不同生理阶段蛋鸡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见表1-2。蛋鸡最佳的产蛋温度是20℃左右,在一般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鸡产蛋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3~23℃,最好不低于5℃,不高于30℃,13~25℃范围内不会影响产蛋性能;13℃以下每降低1℃,产蛋率将下降1.5%;25℃以上会使蛋重下降。产蛋母鸡难以忍受30℃以上的持续高温,当环境温度上升到35℃以上时,热应激导致其采食量和产蛋率明显下降,蛋重变小,蛋壳变薄,破蛋率增加。因此养殖蛋鸡夏季要注意降温;冬季要加强保温,以保持鸡舍适宜的温度,从而达到节省饲料和维持高而平稳的产蛋率。
表1-2 不同生长阶段蛋鸡对环境温度的要求
(二)湿度对蛋鸡的影响
空气湿度与鸡的健康和生长关系也很大,对鸡的生理调节和疾病防治都有重要意义。湿度过高,高温下会对鸡只热平衡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食欲差、生长慢。低温下则失热增加,耗料增加,影响饲料利用率。湿度过大还易诱发球虫病及曲霉菌病,同时还会导致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湿度小,空气尘埃及鸡脱落的绒毛泛起,极易导致鸡呼吸道疾病。
一般鸡舍内的湿度早期宜控制在60%~70%,后期则为50%~60%。雏鸡阶段尤其是前3天,由于雏鸡在运至鸡舍之前体内可能已失去很多水分,环境干燥特别容易引起雏鸡脱水。雏鸡的适宜湿度范围为:0~10日龄80%,11~15日龄为70%~75%,16~20日龄为65%,以后保持在50%~55%,成鸡舍应控制在50%~75%为宜。有试验表明:第一周保持舍内较高的湿度可提高育雏成活率50%。前期过于干燥,雏鸡饮水过多,也会影响鸡正常的消化吸收。控制鸡舍内湿度常用的方法是:湿度过大加强通风;湿度过低实行带鸡消毒。同时,考虑温度情况,使得鸡舍内温度、湿度都处于最理想水平。
(三)光照对蛋鸡的影响
鸡对光线非常敏感,光照时间的长短,光照强度的大小,对鸡的产蛋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蛋鸡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要求。10周龄以前的小鸡,其生殖系统对光照不太敏感,为方便管理,最初几天光照可以适当长一些。以后可利用自然光照。10~20周龄之间的小鸡,生殖系统对光照逐渐敏感,为防止早熟,保证达到标准体重,要严格控制光照,必须恒定在一个标准之内。20周龄的小鸡要逐渐延长光照时间,以刺激性腺发育,为适时开产做准备。对没有达到标准体重的鸡群可推后1~2周增加光照。光照对产蛋鸡影响最大,光照时间过长、过强,直接影响其产蛋。同时还会发生啄癖现象。光照时间过短、过弱,同样产蛋不佳。所以光照要适宜。
适宜的光照强度为:雏鸡2~3周龄以前10~20勒克斯,以后为10勒克斯。通常灯高2米、每0.37平方米1瓦,可得到相当于10勒克斯的照度。育成期光照强度为5勒克斯,产蛋鸡和种鸡光照强度可保持在10勒克斯,笼养蛋鸡照度应提高一些,一般按3.3~3.5瓦/平方米计算。
光照时间的控制,生产中多采用雏鸡培育期缩短光照,而在产蛋期间增加光照的制度。一般是雏鸡出壳后3~7天,每天照23.5~24小时;以后逐渐缩短到8~9小时,一直到18~20周龄;以后每周增加0.5~1小时,直至达到每天14~16小时的光照,其后保持光照不变。
密闭式鸡舍由于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因而光照时间容易控制。而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鸡舍的光照控制就稍微复杂一些。由于鸡舍墙面受太阳照射,对鸡舍的温热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斜射;夏季则日照时间长且太阳直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所在纬度不同,冬季的太阳高度角就不同,所以在出檐长短上要因地、因鸡舍而异。在光照安排上也相应采取冬季多利用日照,夏季则避免直射。
(四)噪声对蛋鸡的影响
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噪声对人类、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对养鸡场和鸡也不例外。同时,养鸡生产集约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也在产生噪声并且污染自身、污染环境。据研究,噪声对鸡体健康和生产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见表1-3。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噪声超标对鸡群主要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噪声导致鸡群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破蛋率增加;另一方面,噪声导致鸡群生长发育缓慢、肉质下降,情绪不稳定。
表1-3 噪声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目前,对于鸡舍噪声的控制水平国内还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噪声水平不超过80分贝比较有利于鸡群的正常生长。
(五)有害气体对蛋鸡的影响
养鸡场和鸡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和危害较大的有氨、硫化氢、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鸡舍中的氨气主要由含氮有机物腐败分解而来,特别是温热、潮湿、饲养密度大、垫料长时间不清理、通风不良等情况均会使其浓度升高。鸡对氨气特别敏感。鸡舍中氨气的浓度应控制在15毫克/立方米以下。高浓度的氨不仅严重危害鸡群,而且还会刺激饲养人员的眼结膜,使之产生灼痛和流泪,并引起咳嗽,严重者可导致眼结膜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味的气体,主要来自于含硫有机物的分解,破蛋腐烂、鸡消化不良时也易产生大量硫化氢。因该气体密度大,所以地面附近浓度较高。硫化氢气体毒性很强,易被黏膜吸收,造成眼炎、气管炎、肺炎、胃肠炎等,能使鸡食欲减退,出现神经质等。鸡舍内硫化氢的含量应控制在10毫克/立方米以下。
二氧化碳本身并无毒性,但其含量可以间接表明鸡舍空气的污浊程度或通风换气情况。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其他有害气体的含量也可能增高,因此,为安全起见,鸡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应以0.15%为限。
一氧化碳对鸡的危害较大,雏鸡在含0.2%的一氧化碳环境中2~3小时,可中毒死亡。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超过3%就可使鸡急性中毒死亡。
所以,加强鸡舍的舍内通风管理、及时清除鸡粪、不使鸡粪发酵、加强用水管理等,是控制和预防有害气体大量产生的有效措施。
(六)水对蛋鸡的影响
充足的饮水是保证鸡体健康、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的重要条件。水对养鸡生产十分重要,缺水的后果往往比缺料还严重,水参与机体的整个代谢过程,它对调节体温、养分的运转、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具有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常鸡蛋的含水量达70%以上。雏鸡供水量为采食干饲料量的2~2.5倍,产蛋鸡为1.5~2倍。气温对鸡的饮水量有较大影响,鸡在气温达32℃时,其饮水量增加1倍,而在37.8℃中需水量几乎是21℃适温时的3倍。增加的水量绝大部分用于蒸发散热。每只鸡每天需饮水220~380毫升,饮水不足,鸡采食量减少,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至少可以降低2%的产蛋率,水质不良也能导致产蛋率和蛋重下降。因此,蛋鸡养殖应及时供给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充足清洁的饮水,最好是长流水。
尤其在夏季,管理上要注意不要使水温过高,如不能让阳光直射送水管或水槽,以防水槽或水管温度过高影响鸡只的饮水量,从而影响生产性能。
二、蛋鸡场环境控制措施
利用建筑设施、环境调控及饲料调制技术为蛋鸡养殖创造比较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提高蛋鸡养殖效益与生产优良蛋品的重要基础。
(一)合理规划鸡场建设
修建蛋鸡场时,一定要选择地势高燥、向阳、远离公路、工矿企业的地方建场,应从人、鸡的保健出发,并按照便于卫生防疫的要求,合理安排各区域的位置,顺着主导风向和地形坡向依次安排职工生活区、生产管理区、蛋鸡饲养区、兽医卫生及粪污处理区。
建筑物之间应尽量紧凑配置,缩短运输、供电、供水线路;鸡舍排列要整齐平行,四栋以内可一行排列,四栋以上应两行排列,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达到防火的要求,各建筑物之间应保持30米以上的间距,每排鸡舍应设一个贮粪场(池),位于鸡舍远端的一侧。
我国目前的鸡舍建筑类型主要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密闭式鸡舍。开放式鸡舍长30~60米,密闭式鸡舍长70~80米为宜。鸡舍的跨度应按照鸡笼的宽度、设计鸡笼列数来计算,走道宽为0.8~1.2米,一般按三列四走道设计为宜。加强鸡舍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和保温性能,夏季以减少太阳辐射及外界气温对鸡舍的影响,冬季防止室内热量的散失。
合理的鸡场绿化,既可以改善场区小气候,还能够通过树木、牧草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达到净化空气、吸尘灭菌、保护环境的作用。
(二)加强蛋鸡舍的通风
通风是衡量鸡舍环境好坏的第一要素,鸡舍通风的目的在于换气、匀气、排湿、升温、降温、散热等。鸡舍内只有通风良好,才能保证鸡群的体质健康和正常生产。
舍内良好的通风功能的衡量标准主要有3个指标,即气流速度、换气量和有害气体含量。鸡舍内通风换气量的计算应按夏季最大需要量计算,每千克体重平均为4~5立方米/小时,鸡舍周围气流速度为1~1.5米/秒,有害气体最大允许量:氨气15毫克/立方米,硫化氢10毫克/立方米以下,二氧化碳0.15%。
鸡舍通风方式主要有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
1.自然通风
主要针对于开放式、半开放式鸡舍,由于鸡舍前后有窗户,通过鸡舍外围护结构的开口和缝隙形成空气交换,不需机械动力,依靠自然界的热压,产生空气流动,使舍内的空气与舍外进行自然更换。自然通风的鸡舍需要在向阳背风面下设出气口,或在鸡舍顶部设出气口。下通气口按“风斗”的做法,舍内开口在下部,舍外开口在上部,换气通路形成“S”状。屋顶出气孔上应设风帽,下设调节板。“S”状通路和出气管下口调节板均为防止冷风倒灌。
2.人工通风
即机械通风,主要针对密闭式鸡舍,是利用机械,采用正压或负压的方式进行通风换气的方法。正压通风也叫送风,一般在进行空气的加热、冷却、过滤处理时采用。负压通风又称拉风,主要是靠通风系统将舍内污浊的空气抽出舍外,由于舍内空气被抽走,压力相对小于舍外,新鲜空气则从进气口进入舍内。这种方式在生产中最为常用,投资少,管理费用低。现在大都采用纵向负压通风,即在鸡舍一端的墙壁上安装风机向外抽气,在另一端墙壁上设置进气口,向舍内进风。其中进气口是可以调节的进气窗,也可以是通长的条缝进气口。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室内气流分布均匀,也适合于老鸡舍改建。但是进气口的开度大小调节比较复杂,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而当鸡舍长度超过100米时,也可以把排气扇集中布置在鸡舍中部。夏季应尽量提高鸡舍内的气流速度,增大通风量;冬季鸡体周围的气流速度以0.1~0.2米/秒为宜,最高不超过0.35米/秒。
冬季的通风换气与舍温的维持往往有些矛盾,只有鸡舍内有足够的热量,才能在冬季维持正常的自然通风换气,才不会因为换气而使舍温下降,造成鸡的应激,诱发呼吸道疾病。冬季鸡舍还要注意防止贼风,贼风对鸡的危害较大,能使鸡体局部受冷,造成局部冻伤、关节炎、肌肉炎、神经炎、感冒,甚至肺炎、瘫痪等疾病。防止贼风的措施是:在入冬前要及时修缮堵严屋顶墙壁、门窗的一切缝隙,防止进风口的风直接吹向鸡体。还要处理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在通风的时候,可在进风口的墙壁设置火墙或用暖风机向里送热风等。
(三)控制鸡舍内的有害因素
鸡舍内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有害气体、微生物、灰尘和噪声等。鸡舍内的微生物比大气中要多很多。微生物的主要危害是引起鸡的各种疾病,引起饲料和垫草等的发霉变质,鸡舍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不应高于25万个/立方米。鸡舍内的灰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面大气带入,二是舍内产生。其主要危害是与微生物等混合在一起,引起皮炎、结膜炎、呼吸系统疾病和过敏症等。消除鸡舍内有害因素的措施:一是及时清除粪便,对鸡舍进行定期清扫、冲洗、消毒,减少有害气体的来源;二是舍内鸡粪的湿度应控制在30%以内,保持舍内空气和四壁的干燥,在排粪沟撒上一些生石灰、草木灰等,也可降低鸡舍内湿度;三是铺设垫草保温防潮,吸附一定的有害气体,在鸡粪上撒上一定的吸附剂,如过磷酸钙,10克/只鸡,可有效地降低舍内氨气的浓度,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提取物、沸石等,也可减少舍内氨浓度和臭味;四是保证舍内通风换气良好,及时排出有害气体,通风设备选择噪声小的产品;五是鸡群周转采用全进全出制,日常饲养人员管理操作时,动作要轻、稳,避免引起刺耳或者突然的响声;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车间要远离鸡舍;六是鸡场周围种植防护林,场内空地多种植树木、牧草、作物或花卉。严禁在鸡舍周围燃放鞭炮。
(四)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鸡舍内蛋鸡饲养密度与鸡舍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它对鸡舍内的温度、湿度状况,光照、通风效果,以及鸡舍内空气中的微粒、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的数量都有影响,鸡饲养密度是鸡群环境卫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平养鸡舍中,密度过大会使水槽、食槽的分布密度相应加大,分层布放水槽、食槽的地方鸡群密集,饲养面潮湿,鸡体污染机会多,羽毛松乱,鸡群相互梳羽,遇有破伤口会造成互啄,增高死亡率。由于鸡群活动、跳跃,则空气中灰尘多,各种微生物附着在尘埃上,随空气流动,传播污染。故鸡舍饲养密度大的鸡群,容易染病,造成生长、发育不好,大批量死亡。密度大也容易造成舍内通风不良。
饲养密度的确定,取决于饲养方式,也可以按鸡群转群前的体重确定,鸡只随日龄的增加,体重增加很快,如4周龄的肉鸡比初生雏鸡体重增加19倍,8周龄时可达48倍。
成年蛋鸡笼养密度与鸡笼的类型、笼具布置及鸡笼层数有关。叠层笼的饲养密度最大,半阶梯或混合笼的饲养密度次之,全阶梯与平置饲养笼的密度则较小,故笼养鸡饲养密度变化幅度较大。表1-4是育雏、育成蛋鸡平养时的饲养密度。
表1-4 育雏、育成蛋鸡平养时的饲养密度
(五)搞好鸡舍环境卫生
建立严格的鸡舍环境卫生消毒制度,空鸡舍采取“一扫、二冲、三喷、四熏”的程序进行。鸡全部出栏后,首先将舍内的粪便、饲料、残渣,尘土等清扫出舍,为下一步的化学消毒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冲的目的是将清扫剩余的残留污物冲去以进一步净化鸡舍,提高消毒效果。一般用高压水流冲洗,对黏着牢固的污物洗刷、清除彻底。用消毒液冲洗更好,不仅冲掉了污物,还起到了消毒的作用。喷雾消毒的目的是将污物清除后的鸡舍进行进一步消毒,一般用高压喷雾器进行,利用喷雾消毒可对墙壁、地面、顶棚等进行更好的消毒,用喷雾消毒最好密闭鸡舍。经过“一扫、二冲、三喷”处理后,鸡舍内的病原微生物已基本清除,最后进行甲醛熏蒸消毒,消毒剂量为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28毫升、高锰酸钾14克、加水14毫升。如果鸡舍有致病性葡萄球菌污染的话,剂量可以加大到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加水21毫升熏蒸。1~2天后打开门窗,通风晾干鸡舍。
(六)采用先进设备
鸡舍内应配备相应的调温、调湿、通风等设备;配备喂料、饮水、清粪以及除尘、光照等装置。选择采用养鸡先进设备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比如鸡舍通风设备的选择,要根据鸡舍结构、取暖方式、最大饲养规模、最小通风量、过渡通风以及水帘通风等来综合考虑;当鸡舍长度达80米以上,跨度在10米以上时,则应采用纵向式通风,这样,既优化了鸡舍通风设计的合理性,降低了安装成本,也可获得较理想的通风效果。纵向式通风是指将风机安装在蛋鸡舍的一侧山墙上,在风机的对面山墙或对面山墙的两侧墙壁上设立进风口,使新鲜空气在负压作用下,穿进鸡舍的纵向排出舍外。排风扇长1.25~1.40米,排风机的扇面应与墙面成100°,可增加10%的通风效率,空气流速为2.0~2.2米/秒,两台风机的间距以2.5~3.0米为宜。在夏季高温时节,为使鸡舍有效降温,通常需在进风口安装湿帘,即湿帘降温。鸡舍纵向式通风系统具有设计安装简单、成本较低、通风和降温效果良好等优点,在当代养鸡生产上已广为采用。
目前,国内许多厂家生产的保温鸡舍,有开敞式、有窗式、密闭式等形式。开敞式保温鸡舍考虑到遮阳、挡雨,适宜于气候温暖地区;有窗式保温鸡舍基本上利用自然通风,也可辅以机械通风,开窗面积既要保证换气,又要防止热辐射;密闭式保温鸡舍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由人工控制舍内温度、空气、光照,以便为鸡群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效能。保温鸡舍采用面层材料,表面光滑,便于冲洗和消毒,加上鸡粪清除及时等,十分有利于鸡舍防疫和鸡群的疾病防控。先进的鸡舍保温板具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隔热和耐高温、耐酸碱、耐腐蚀性能,安装便捷、价格低廉,改善了蛋鸡的生存环境。
(七)利用饲料调控技术
确定蛋鸡的精确化营养需要,通过开发新型低排放量饲料以提高日粮营养素利用率和减少粪、尿、臭气排放。
1.减少粪便排泄总量
通过提高饲料养分消化率有助于减少粪便的排泄。有研究证明,饲料的微粒化或添加酶制剂可减少禽粪尿的排泄量。预混合饲料中添加的酶制剂,如植酸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β-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淀粉酶等,均能提高碳水化合物和矿物元素的利用率,从而增加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减少粪便的排泄。
2.减少氮排泄量
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粮,能维持较高的生产性能,显著减轻蛋鸡粪氮排泄。研究表明,在理想蛋白模式下,日粮粗蛋白水平由17%降至15%,可改善料蛋比、减少粪氮排放,不影响蛋鸡生产性能、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低能量浓度(11.00兆焦/千克),16.0%~17.0%蛋白日粮,影响蛋鸡生产性能及降低氮和甲烷排放。
3.减少磷排泄量
磷的大量排出会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增加磷的利用率,减少动物对磷的排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饲料无机磷添加,添加植酸酶。研究表明,在有效磷水平为0.18%低磷日粮中添加300微克/千克植酸酶,能满足蛋鸡对磷的生产需要。植酸酶的添加可取代部分磷酸盐,应根据被取代磷酸盐的数量及其含钙量,弥补相应石粉的用量。
4.粪臭味的营养调控
在饲料加工工艺方面,可通过膨化、制粒等工艺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向饲料中添加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畜舍被粪臭味污染的状况。植酸酶可显著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磷的排放,改善畜舍粪臭味。蛋白酶可促进日粮中蛋白质的降解利用,减少饲料中含氮物质的排放,从而降低畜舍氨气浓度。酸化剂能调控肠道菌群平衡,延缓胃排空速度,提高蛋白、磷和干物质消化率,减少氨气和二氧化硫产生。饲料中添加益生素或益生元,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可减少粪中有害气体的排出。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植物提取物,如樟科植物提取物,可减少氨气和硫化氢的排出。此外,吸附性物质,如膨润土、活性炭等,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达到除臭的目的。
三、科学合理的隔离区划
(一)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和区划隔离
良好的交通便于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但养殖场不能紧靠村庄和公路主干道,因为村庄和公路主干道人员流动频繁,过往车辆多,容易传播疾病。鸡场要远离村庄至少1公里、距离主干道路500米以上,这样既使得鸡场交通便利,又可以避免村庄和道路中不确定因素对鸡的应激作用,另外也减少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传入。养殖场、孵化场和屠宰场,按鸡场代次和生产分工做好隔离区划。
(二)改革生产方式
逐步从简陋的人鸡共栖式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化、自动化的中小型养鸡场模式,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养殖方法,保证鸡只生活在最佳环境状态下。高密度的鸡场不仅有大量的鸡只、大量的技术员、饲料运输及家禽运送人员在该地区活动,还可造成严重污染而导致更严重的危害事件如禽流感事件。因此,要合理规划鸡舍密度,保持鸡场之间、鸡舍之间合理的距离和密度。
鸡场的大小与结构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过大的鸡场难以维持高水平的生产效益。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提倡发展中小型规模的鸡场。当然,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可以建大型鸡场。
合理划分功能单元,从人、鸡保健角度出发,按照各个生产环节的需要,合理划分功能区。应该提供可以隔离封锁的单元或区域,以便发生问题时进行紧急隔离。首先,鸡场设院墙或栅栏,分区隔离,一般谢绝参观,防止病原入侵,避免交叉感染,将社会疫情拒之门外;其次,根据土地使用性质的不同,把场区严格划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根据道路使用性质的不同分为生产用路和污道。生产区和生活区要有隔墙或建筑物严格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必须设置消毒间和消毒池,出入生产区和生活区,必须穿越消毒间和踩踏消毒池。
鸡场人员驻守场内,人鸡分离。提倡饲养人员家中不养家禽,禁止与其它鸟类接触,以防饲养人员成为鸡传染病的媒介。多用夫妻工,提倡夫妻工住在场内,提供夫妻宿舍,这样可降低工人外出的概率,进而避免与外界人员的接触,更好地保护鸡场安全。
四、遵照安全理念制定的卫生隔离制度
(一)净化环境,消除病原体,中断传播链
场区门口要设有保卫室和消毒池,并配备消毒器具和醒目的警示牌。消毒室内设有紫外线灯、消毒喷雾器和橡胶靴子,消毒池要有合适的深度并且长期盛有消毒水;警示牌上写“养殖重地、禁止入内”,要长期悬挂在入场大门或大门两旁醒目的位置上。
根据饲养规模设置沉淀池、粪便临时堆放地以及死鸡处理区。污水沉淀池、粪便存放地要设在远离生产区、背风、隐蔽的地方,防止对场区内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死鸡处理区要设有焚尸炉。
净、污道分离,鸡苗、饲料、人员和鸡粪各行其道,场区内及大门口道路务必硬化,便于消毒和防疫;下水道要根据地势设置合理的坡度,保证污水排泄畅通,保证污水不流到下水道和污道以外的地方;清粪车入场必须严格消毒车轮,装粪过程要防止洒漏;装满后用篷布严密覆盖,防止污染环境。要求鸡舍内无粉尘、无蛛网、无粪便、无垫料、无鸡毛、无甲虫、无裂缝、无鼠洞,彻底清洗、消毒3~5遍。
生产人员隔离和沐浴制度;严格的门卫消毒制度;人员双手、鞋、衣服、工具、车辆、垫料消毒,外来车辆禁止入场;汽车消毒房冬季保温和密闭措施,冬季消毒池加盐防冻;垫料消毒,防止霉变。
(二)加强消毒
将在第五章详细叙述。
五、依据安全理念制定的日常工作细则
(一)精心饲养,减少应激
每一次疾病的发生,必然存在饲养管理失当的原因。生产中80%的疾病问题由饲料、通风、保温、光照和供水不当而引起;鼠患对鸡群的骚扰和应激;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减少应激,加强鸡群综合免疫力,是提高生产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现代蛋鸡生产几乎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即在一栋鸡舍内饲养同一批同一日龄的蛋鸡,全部雏鸡都在同一条件下饲养,又在同一天出栏。这种管理制度简便易行,优点很多,在饲养期内管理方便,可采用相同的技术措施和饲养管理方法,易于控制适当温度,便于机械作业,也利于保持鸡舍的卫生与鸡群的健康。蛋鸡出栏后,便对鸡舍及其设备进行全面彻底的打扫、冲洗、熏蒸消毒等。这样不但能切断疫病循环感染的途径,而且比在同一栋鸡舍里混养几种不同日龄的鸡群增重快,耗料少,死亡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