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京韦氏眼科学术传承与临床实践
- 韦企平 孙艳红
- 1292字
- 2020-08-29 01:49:07
睑腺炎
一、概述
睑腺炎又称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感染性病变。眼睑皮脂腺(Zeiss腺)或汗腺(Moll腺)感染称外睑腺炎,睑板腺(Meibom腺)感染则称为内睑腺炎。本病大多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本病初起有眼睑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表现。外睑腺炎发病初红肿范围弥漫,疼痛明显,轻触眼睑有压痛性硬结,随后3~5天向皮肤面发展,硬结软化形成黄白脓点,可自行溃破溢出脓液;内睑腺炎有局限的肿胀硬结及压痛,多数向睑结膜面发展并向结膜囊内溃破,少数患者向皮肤面溃破。治疗主要是用抗生素眼液滴眼及眼膏涂结膜囊内。病初时可频用冷敷,硬结仍有时改用湿热敷。本病切忌在急性炎症期用手挤压,以防细菌进入血管引起海绵窦血栓或败血症,导致生命危险。
本病中医称“针眼”“偷针”“土疳”等。《目经大成》名“土疡”。本病部分患者常反复发作,此愈彼起,经久难消。中医眼科学从整体观念出发,“治病必求于本”,标本兼顾,内治结合外治。使脾胃正气充实,消除复发的内在因素。
二、验案
例 韦企平验案
宗某,男,8岁。初诊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病史:
患儿近期双眼交替反复肿痛,现左胞睑局部轻度红肿,略有压痛,纳差,便溏,睡眠尚可。
检查:
视力右1.2,左1.0;眼压右18.5mmHg,左19.6mmHg。左眼上睑皮肤微红肿,局部有压痛并触及约绿豆大硬结,结膜充血(+),角膜清。眼底(-)。舌淡红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
左针眼(左反复发作的外睑腺炎)。
辨证:
脾胃伏热。
治法:
清解脾胃伏热,扶正祛邪。
方药:
化坚二陈汤加减:白僵蚕6g,黄连3g,陈皮6g,姜半夏6g,茯苓6g,炙甘草6g,夏枯草6g,丹皮6g,鸡内金10g,金银花6g,野菊花6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
2011年11月3日。上述症状基本缓解,原硬结变小;继服7剂后左眼睑硬结消除。
三、评析
胞睑在脏属脾,胞睑红肿痒痛,多属脾经风热,胞睑红肿不甚,反复发生针眼者,多属脾虚,余热未尽。韦企平教授提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仓廪。同时脾胃又有保卫机体、抗邪防病之功,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治疗过程中,应时时注重扶助胃气,只有胃气强,谷气旺,脾气盛,运化健,气血旺盛,化源充足,正气充盈,才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方中黄连清脾胃积热;夏枯草清肝散结;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丹皮凉血并散血分瘀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鸡内金健脾化痰,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收清解脾胃伏热,扶正祛邪之功。韦教授认为,睑腺炎虽看似小病,但确有双眼反复发病,此起彼落,有的虽经多次手术仍有复发,幼童发病常难以配合治疗,尤其反复手术,家长也着急心疼。故提出两点:①对睑腺炎患者,尤其小儿,应注意养护脾胃,饮食以富有营养、多样化、易消化为主;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②对反复发病的睑腺炎,许多老中医的治疗经验值得学习。如庞赞襄对小儿反复发作的双眼麦粒肿,多辨证为脾胃积食化热,毒邪蕴结日久,上犯于目,用清热解毒,化食导滞,散结通络法取效。陆南山对积脓未溃,热毒上攻的成人麦粒肿,则用清热解毒,托毒排脓法获效。祁宝玉自拟霰散通用方(山楂,神曲,莱菔子,鸡内金,连翘,防风,清半夏),虽主治霰粒肿,但对多发、反复发作的儿童麦粒肿也可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