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为什么说生病就是邪正相争?

“正邪势不两立”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语,讲的是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状态,而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过程中也有着矛盾的双方,它们被称为“邪气”“正气”。这一对矛盾在疾病过程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角色,斗争的结果又会对疾病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我们来看针对人体,何为邪正?“邪气”就是对人体就有侵害作用,能破坏人体健康状态,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致病原因,也就是病因。它包括存在于人体外部的因素如异常的气候(六淫)、腐败的食物、外伤等,也包括我们自身体内产生的各种因素,如情绪太过(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结石等。与“邪气”相对应的就是“正气”,在有邪气时,正气能与邪气相抗争,具有抵抗邪气、驱逐邪气以及修复邪气对身体造成的伤害的功能;而在没有邪气时,“正气”就是人体的一身之气,发挥推动和调节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身体各部位功能正常的保证。
“正气”和“邪气”在身体健康和疾病的过程中是一对矛盾,它们的斗争结果决定了身体的状态。
首先,“正邪相争”存在于疾病发生的过程中。正气的作用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抵御邪气,防止邪气侵害人体;邪气的作用就是损害我们的身体,破坏健康状态,从而引发疾病。如果正气很足,抵御力量强大,“正能胜邪”,那么邪气就不容易侵入人体而生病,或者即使侵入人体也会很快被正气驱赶出体外,而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正气虚弱,或者邪气特别厉害(如刀枪伤、烧伤、瘟疫等),“正不胜邪”,正气防御不住邪气,那么邪气就很容易侵入人体而发病,中医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发病后,邪气在体内,正邪还是要继续斗争,斗争的过程中,正邪双方的力量会发生变化,导致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变化。在疾病过程中,只要存在邪气特别强盛的状态,如体内有寒邪、暑邪、火邪、瘀血、痰饮、结石等等病因,就是“实证”,对待实证的方法就是把体内的邪气想办法给祛除,即“实则泻之”,如有瘀血就活血化瘀、有痰就化痰等等。在疾病过程中,只要存在正气虚弱的状态,如气虚、血虚、脾阳虚、肾阴虚等等精微物质减少、功能低下的状态,就是“虚证”,对待虚证的方法就是把体内少的东西补上,即“虚则补之”,如气虚就补气、心气虚补心气、脾气虚补脾气、肾阴虚就补肾阴等等。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既有邪气亢盛,又有正气虚弱不足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虚实错杂”或“虚实夹杂”,对待的方法就是既要祛邪又要补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补,如果只有实证,也就是邪气盛但正气不虚的状态,就不要补。
最后,在疾病的过程中,正邪的斗争还会决定疾病的走向、结局。正气强盛,邪气逐步衰退(正盛邪退),标志疾病好转甚至痊愈;邪气强盛,正气逐渐衰败(邪盛正衰),标志疾病恶化甚至死亡;正气将邪气祛除后正气也虚弱了(邪退正虚),这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大病初愈,需要大补;正邪斗争过程中正气驱邪外出,但是正气也虚了,邪气还有部分残留(正虚邪恋),这时候疾病转为慢性或后遗症期。
人体的健康状态需要正气维持;正邪斗争的胜负结果决定发病与否,正胜不发病,邪胜则发病;正邪斗争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邪斗争的盛衰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都存在“正邪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