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一、四诊八纲辨病性,局部辨证明病情

皮肤病的辨证,不仅可用四诊、八纲、气血脏腑等辨证方法去分析全身证候,更要注重皮肤局部的外在表现、皮损形色。也就是说在皮肤科疾病的辨证中尤为重视皮损的局部辨证。常见局部皮损的形状、色泽、自觉症状,发病时间、发生部位等临床信息皆可作为辨证依据,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和归纳,从而了解并掌握疾病虚实寒热的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或演变的规律,最终指导临床用药。张友仁在多年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局部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皮疹形色、辨自觉症状、辨汗论治、辨发论治、辨甲论治等中医辨证诊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一)辨皮疹形色

1.辨斑论治

斑是皮肤病的常见皮损之一,凡是抚之不碍手,或点或片视之斑斑如锦纹者皆称之为斑。

(1)红斑:

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潮红,多见片状,压之退色,可伴有身热、便秘、尿黄、舌红、脉数等,证属气分热盛,温热发斑。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丹毒等。病因病机多由于热郁阳明,热迫营血,气血两燔所致。发病较急,属热证、实证,治宜散风清热,清胃解毒,凉血化斑。

(2)紫斑:

多因血不循经,外溢成斑,或气血不和,气滞血瘀而成,常见紫斑病种有紫癜、冻疮、多形红斑等。因血分蕴热,迫血外溢成斑者,其临床发病较急,斑色鲜红,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化斑;因脾失统摄,气虚血溢成斑者,其临床特点多为发病缓慢,或长期迁延不愈,常伴有全身气虚症状,如纳少倦怠,脉虚缓等,治当益气健脾;若属寒邪外束,气血瘀滞成斑者,多发于肢端、耳边等,常见病有冻疮、寒冷型多形红斑、雷诺病等,病情得热则缓,遇寒加重,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3)黑斑、黄褐斑:

多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肾精亏乏,真脏之色外露,或脾虚气弱,气血亏虚,治宜疏肝理气、滋肾养阴、健脾益气、活血散瘀。对于颜面皮肤黑变病也可用益气健脾和活血化瘀法治疗。

(4)白斑:

多为内有不足,风邪搏于肌肤,血气失和所致。主要见于白癜风病、皮肤脱色斑、白点病和晕痣等。治以补脾肾、祛风湿、调营卫、和气血。

2.辨疱论治

疱是指皮肤发生局限性空腔并内含有液体的隆起损害,为皮肤科常见的基本损害之一。疱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其他皮损伴随出现,如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等,或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疱可大可小,形态各异,观察疱的变化对辨证有重要意义。

(1)水疱:

指内含水液的疱,湿邪郁于肌肤是其主要病机,常见病种有痱、湿疹、天疱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若疱液浑浊,疱周绕以红晕,则为湿热蕴毒,外壅肌肤,治宜清热除湿;若疱内水液晶莹透亮、滋水稀薄,疱周肤色如常,此多脾虚失运,湿蕴肌肤所致,治宜健脾助运,清化湿邪。

(2)脓疱:

为内含脓液的疱,病机为湿热内蕴,热郁成毒,治宜清热解毒,除湿祛邪。常见病种有脓疱疮、掌跖脓疱病等。

(3)血疱:

为内含血水之疱,常见病为紫癜、带状疱疹。若疱壁紧张,疱周红晕,血水色深红且稠,为热迫血行、热毒炽盛的表现,治宜清热凉血。若见疱壁皱缩,疱液淡粉,口淡不渴,乏力纳呆,脉缓者,为脾不统血,血溢肌肤,治宜益气健脾。

3.辨风团

风团为皮肤局限肿起,比较宣浮,随处可生,游走不定,忽隐忽现,主要指荨麻疹。色淡为风寒或阳气虚弱,治宜疏风散寒,益气固表。色赤者为风热,治宜疏风清热。

4.辨丘疹

丘疹为形如丘形的小粒疹子,触之碍手,仔细观察其顶部可以是尖的、圆的、扁的,或中有凹陷如脐窝等。病位多在肺、脾。常见病种有扁平疣、小棘扁平苔藓、皮炎、湿疹、传染性软疣等等。色红者多属血热,渗水者多属湿热,发痒者属于风证。

5.辨结节

结节多为可触及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它与丘疹的主要不同点是其病变范围比丘疹深而大,深陷皮下,小者如豆,大如杏核。皮色如常为痰湿凝聚,皮色红多为气滞血瘀、瘀而生热。治宜行气活血、化痰散结。常见病种有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结节性痒疹、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等。

6.辨囊肿

囊肿为含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损害,触之有弹性感,多由于痰凝液留或瘀血湿热互结所致。常见病种有皮肤猪囊虫病、皮脂腺囊肿等。

7.辨鳞屑

鳞屑又称皮屑。鳞屑性质干燥是血虚风燥,肤失濡养,如银屑病等。油腻性鳞屑是湿蕴肌表所致,如脂溢性皮炎等。

8.辨皲裂

“燥盛则干,寒盛则裂”,故皮肤皲裂与寒燥有关,如冻伤。更多见于肝肾阴虚,精液耗伤,肤失濡养所致,如鱼鳞病等。

9.辨苔藓

苔藓即皮肤表现为纹理加深,皮丘隆起,皮沟加深,如席纹状,或皮革样改变,状如牛领之皮。多由寒湿或顽湿郁阻肌肤引起,如慢性湿疹。也有因反复摩擦搔抓所致,如神经性皮炎。

10.辨硬化

硬化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变硬,多由于元气虚弱,风、寒、湿、瘀痹阻肌肤经络所致,如局限性硬皮病、弥漫性硬皮病。

(二)辨自觉症状

1.辨痛感

中医学理论言“不通则痛”,故疼痛是气血凝滞,经脉不通所致。痛而畏寒,得热则缓,属寒痛,多见于冻疮、脱疽初期,治宜温经散寒。若痛而灼热,喜冷敷,属热痛,多见于丹毒、疖、痈,治宜清热解毒。若痛如针刺,局部发胀,属气滞血瘀,主要见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定痛。

2.辨痒感

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最为常见的有:

(1)风痒:

主要表现为身体上半部瘙痒,严重时也可遍布全身。偏于热者,可伴有粟粒样红色小丘疹,搔抓出血,结小血痂。偏寒则遇冷加重,丘疹色淡。

(2)湿痒:

痒的部位偏下,伴有丘疱疹、水疱、糜烂,搔破有水溢出,往往缠绵难愈。偏热者,皮疹焮红,略有肿胀。偏寒者,皮肤肥厚,色暗红。

(3)热痒:

皮疹色红,自觉灼热痒痛,状如针刺,搔破渗鲜血,结血痂。

(4)虫痒:

痒通常发生在指趾缝、前后阴和小腹,瘙痒日轻夜重,且所患疾病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5)酒、食痒:

因饮酒或食入某些鱼虾等动风发物而致的皮肤瘙痒,伴风团、红斑等皮疹。

(6)虚痒:

皮肤瘙痒如虫行,夜间尤甚,多为气血不足,阴津亏耗所致。发病多在秋冬季节,以年老体弱为多。

3.辨麻木感

麻木感即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辨析原因,一是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二是气血凝滞;三是寒湿、痰瘀留于脉络。当根据全身症状详细辨证。常见病如麻风、股外侧皮神经炎等。

4.辨虫行感

虫行感亦称体若虫行,是一种以自觉皮肤上如虫行蚁走,或伴瘙痒为特异性体征的异样感觉。多见于成年人。这种异样感觉在临证中常表现按一定的经脉循行之处,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最为多见。其病因病机为腠理不密,卫外失固,风邪外袭,气血凝涩,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怫郁体肤等。病初起者以固表御风、调和营卫为法,方选玉屏风散和桂枝汤加减。病久者治宜祛风通络、逐瘀止痒,方选乌蛇祛风汤加减(乌梢蛇、白芷、蝉衣、荆芥、防风、当归、丹皮)等。

(三)辨汗论治

汗的辨证主要从颜色气味、发汗部位、发病原因这三方面入手。

1.辨颜色气味

某些食物、药物会影响汗的颜色、气味。脏腑、气血变化对汗液分泌有重要影响。如:汗液色黄或伴秽臭,多属湿热秽浊,内蕴外蒸;汗出色红,多为心火内炽,迫汗外溢,或心气虚极、脉失收敛;汗出身冷,汗液清稀,多属阴寒内盛,或寒湿内阻;汗出味臊,见于严重尿毒症。

2.辨汗出之因

除阴虚盗汗,阳虚自汗外,风邪为患则多汗而肌肤时痒;湿热为患,色味黄臭;寒邪为患,则身冷,冷汗外溢,或腠理闭塞而少汗;燥邪为患,则肌肤粗糙,干燥而无汗,甚则肌肤甲错;暑、热为患,腠理张开,汗出蒸蒸;秽浊为患,汗黄、黏而不爽,其味秽臭。

3.辨发汗部位

肺主皮毛,全身多汗见于肺气虚肌表不固,或肺卫受邪;肺开窍于鼻,鼻部汗多责之于肺;心经行于腋下,故腋汗责之于心;脾主肌肉四肢,阳明经循于面,故掌跖、头面部多汗责之于脾胃;肝经绕阴器,故阴部多汗责之于肝。

(四)辨发论治

脱发、白发、少发、发质干枯或发质油腻等疾患就医的人数剧增,应按照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去辨证施治。

1.辨色泽形态

头发的色泽、形态变化,与相应脏腑功能及其气血的变化有关,如气血充沛、肾气旺盛、脾胃健运、肝阴濡润,则头发乌黑亮泽。各种先天性毛发疾患,如先天性白发、灰发、秃发、扭曲发等,属禀赋不足,肾气虚弱;发枯色黄,或发色灰白,生长缓慢,发尖脆裂,甚则稀疏脱落者,多见于脾胃失和,气血亏乏,阴虚血燥,瘀血阻滞等。

2.辨发病之因

风邪为患,头皮时痒、头发成片脱落;湿热上蒸则头发油腻成绺,或结黄痂;寒邪阻遏则头皮萎缩凹陷,发落不生;燥邪为患,头发干燥色黄,脆裂易折,甚则脱落稀少;虫邪为患则头皮瘙痒,皮屑脱落,头发脱落、秃发、头发折断不齐。

(五)辨甲论治

甲病也是临床皮肤科常见症状之一,也可是其他皮肤病或内科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如甲的形态改变:

1.勺状甲

表现为甲板发软变薄,四周翘起,其状如勺。此多因气血不足,治宜健脾益胃、补气养血,方如养血归脾丸、十全大补汤等。

2.凹点甲

表现为甲板上有针尖大小点状洼陷,故又称顶针样指甲,常见于银屑病、掌跖脓疱病、扁平苔藓等病中,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

3.脆裂甲

表现为甲板变薄,发生纵裂或层状分离。属西医的甲营养不良,中医学认为是由于肝虚血燥、肾水不足,或大病久病,阴虚血少,甲失濡养所致。治宜补益肾水、滋肝养血、养阴生津。

4.枯厚甲

表现为甲板枯厚、浑浊畸形,常见于甲癣、银屑病等,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二、临证细心能领悟,诊断力求无疑误

(一)临证诊断的基础

临证诊断的基础应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四诊八纲,脏腑气血,六淫七情等基本中医理论知识和专科诊疗知识以及西医学、相关科学知识进展。

(二)临证诊断的条件

1.临床经验

以往的相关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中医,往往起到主导临床诊断结果的作用。临床每遇到一个病例,都有其特殊性,不可能与以往的病例完全吻合,所以应该注意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2.辨别能力

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类比排列、分析综合、去伪存真的工作。在这个思辨的过程中要有意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从而掌握其主要矛盾。

3.责任心

名医往往有一种为病人解除病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使医生每遇到一个病人,服务态度应和蔼,有一种甘愿为病人付出劳动的愿望。青年医生若想成大器,就要不断地挑重担,治重症,在临证活动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三)临证诊断的方法

1.诊断准确

对某一个患者来说,最正确的诊断只有一种,就像时钟一样,3点只有那一秒是3点整,其余都是近似值。诊断力求准确,不要用近似值,更不能模棱两可。必要时还可进行皮肤病理检查,以求明确诊断。

比如有一个本无大碍的病人,心急火燎地来就诊,问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如果医生给他一个模棱两可的答复,那种焦虑可能使患者患上新的疾病。

2.亲自检查、亲自诊断

事必躬亲,对每个病人的诊断都要亲自询问检查,从来不迷信他人和权威的诊断而草率从事,从而使很多病人避免误诊误治。

3.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每项治疗开始前,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诊断。没有诊断的治疗和处理是盲目的和不负责任的。

4.诊断创新

在大量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要力求有所创新,这样便于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学术交流与进步。如硬皮病很像中医《内经》中所说的皮痹,所以提出皮痹的诊断。他多年来体会到,如果把临证诊断中的创新点联结起来,就可看到一条在排疑解惑、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攀登前进的道路。

三、辨证擅于抓主症,用药味简效更专

“肌肤甲错”是皮肤科常见症状之一,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说:“内有干血,肌肤甲错”,说明瘀血能引起此种皮肤改变,有的篇章说溢饮、肺痈等病亦可见到“肌肤甲错”。张友仁曾接诊一例日光性皮炎的患者,头面部皮肤灰暗水肿,干燥开裂皮肤甲错,脱皮落屑,经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湿之法,施治湿浊,热清毒消,湿浊得解。戴思恭《证治要诀》云:“索泽属燥,皮肤索泽,仲景所谓皮肤甲错,盖皮肤涩而不滑泽者是也”,本例因日光热毒侵犯头面皮肤,引起头面湿浊而致“肌肤甲错”,故施治以清热解毒、化利湿浊得以痊愈,如不辨证徒拘泥于“瘀血”施治,则辨证不当,施治则可能贻误病情。

临证时要善于从繁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根据症的特殊性进行辨证和立法用药。施用药物求简但要力专,常以小方治大病。以荨麻疹为例,要善于抓住发病原因、在什么情况下症状加重。如遇风、冷侵袭致病,风团得暖则舒,遇冷加重,属肌表不固、风寒外束证,治宜益气固表、疏风散寒,方选玉屏风散合麻黄汤或桂枝汤、荆防败毒散加减。如遇热加重或精神紧张出现,风团焮红,自觉灼热,刺痒,属心经郁热,治宜清心凉血、安神止痒,方选补心丹、丹栀逍遥散加减。若风团每遇月经前加重,属冲任不调证,治宜调摄冲任,方选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若风团多见于受压部位,伴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暗紫,脉细涩,证属血瘀经脉,治宜活血祛风,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若风团伴发腹痛腹泻,或恶心呕吐,证属脾胃不和,治宜健脾和胃、疏风利湿,方选除湿胃苓汤、五皮饮或多皮饮加减。若风团遇劳加重、色淡,迁延日久,证属气血两虚,治宜益气养血,方选八珍汤、当归饮子加减。总之,这种主症可以是以皮疹为特征,也可以从舌象、脉象等体征综合辨证施药,这就要求平时多读书、多临证、多思考,才能做到心中了然,临证时抓住主症,用药施治提高临床疗效。

四、慢性病重视调理,遣方药稳中求胜

皮肤病有的慢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且多无内脏器质改变。故处方用药以平和稳妥为要。忌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品滥施。治病有时需要中病即止,点到为止,应该相信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及自愈能力,切忌过激药品伐伤正气,以致毒邪陷里。比如治疗硬皮病等慢性皮肤病,临床一般多用一些平和调理之剂,收到的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如吴姓患者,女性,38岁。右上肢皮肤变硬,伴感觉迟钝,皮肤温度低3月。检查右手至右上臂皮肤硬变呈带状硬化,带宽约6cm,皮肤光亮,不能捏起,苔薄白,脉沉细。诊断:局限性硬皮病,辨证为寒湿阻滞经络,营卫不和。方药:自拟温经活血汤加减:当归10g,桂枝10g,木瓜15g,防风10g,羌活 9g,丹参 30g,桑枝 30g,白芍 9g,鸡血藤 15g,甘草 9g。水煎服,每日 1剂,共 6剂。二诊:有效,加细辛3g,制附子9g,共8剂。三诊:显效,继用上方15剂而痊愈。

西医学认为,局限性硬皮病可能与胶原代谢异常有关,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其本是肾阳不足,其标是寒湿阻络。所以他自拟了“温经活血汤”,该方有祛风和营、温经通络之功,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该方组成为:当归,桂枝,防风,羌活,丹参,木瓜,桑枝,鸡血藤,白芍,甘草。

医者治病,重在调理,关键在掌握病机。医者用药当稳中求胜,慢性病当缓缓图之,切不可性急或贪图一时之功,而使用峻猛之品,对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疗效是硬道理,有客观的疗效,才能证明辨证施治是否得当。

五、论治强调扶正气,用药总须护脾胃

中医辨证之目的在于从临床错综复杂的病变表现中寻求疾病的本质,在辨证的过程中既要分清主次,更要考虑患者体质的不同。要尊重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客观效果,不断地探讨研究中医药治病的特色。要注重研究中医的整体辨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立法施治等特色。张友仁主任在临床中体会到:中医处方时强调方以法立,以法统方。处方时首先要考虑君、臣、佐、使,同时要看到各药药性的专长,方义要求明了,组方更要严谨。要根据病情,随证治之,灵活加减,化裁运用。立法与处方相辅相成,理法方药既要有规则,又要能应变。能熟谙此道,治疗时才能使毒邪祛除,正气得安。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正气充盛,病邪不能侵犯人体致病;二是正气充盛,人体才能战胜疾病,病体得愈。临证之时,要多叮嘱患者生活规律,饮食节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必要的还得调整情绪,努力做到身心健康,才能驱病延年。医生在言谈举止中,要处处体现强调正气的临证思想。在治疗方面,由于皮肤病病程较长,且急性期以实证、热证居多,用药不乏寒凉攻伐之品,故要嘱患者于饭后半小时服药,意在避免攻伐伤脾胃;而疾病的后期或病程较长者由于久病多虚,故方中常配伍党参、白术、黄芪之品,用以顾护脾胃后天之本,使生化气血不断补充,正气才能保持旺盛,正盛邪退,病体康愈。如银屑病初期,红粟点点,下见血露,瘙痒无度,皮疹发展迅速,常伴有咽痛、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等全身症状,证属风热侵入营血,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选凉血解毒汤加减,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草河车、板蓝根、紫草、蝉衣、麦冬、黄芩、丹皮、水牛角、牛蒡子、北豆根等。在银屑病经过急性期后,皮疹表现为斑块状或环状,色暗红或淡红,皮损经久不退,在辨证施治中常配伍党参、白术、黄芪、炒神曲、炒麦芽之品,顾护正气,调理脾胃,使顽疾获得痊愈。

六、中西药各取优势,治顽疾相得益彰

医者以治愈疾病为目标,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治愈疾病,就都可采纳应用。西医对疾病的病因认识及对皮肤病病理研究深入是其长处,中医的整体观念,全面调理及辨证施治是其优点。对皮肤病来说,中西擅长治疗的病种也不同,比如一些微生物性皮肤病,包括深浅部真菌病、性传播的性病等皮肤病,由于其病因明确,病情复杂,治疗以配合西药为好。针对不同的病原体给予相应的抗生素,一般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对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西医治疗起来比较棘手,尽管有些病的过敏原找到,但无法避免接触,如粉尘污染、紫外线等,需间断地常服用的一些药物等。西药一般只能给予一些抗组织胺类药物,必要时给予皮质激素,虽然见效快,但易反复,用药时间不能过长,过长则易发生副作用。而中医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内外治结合等灵活多变的方法,在这方面才有较好的疗效。这正是取长补短,发挥了中西医结合之长处。中西医结合并不是要丢掉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单纯以中药现代药理学生搬硬套,而是要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在辨证施治基础上,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结合西医学知识,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有的学者认为黄芪、乌梅、五味子和甘草有抗过敏作用,在荨麻疹治疗中体会到证属气阴两虚方可运用,否则用而无功,这点在临床中有较深的体会。

七、中西病因有异同,审证求因析机变

皮肤病病因中西医之说各有异同。中医认为皮肤发病并非孤立的,皮肤与内脏是相互联系的,由经脉相通,如《内经》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心之合脉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等,又如《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腠理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则头面身体皆生疮也”等,说明了古人对皮肤病致病因素有较深刻的认识,也说明了致病因素既可以因风、寒、暑、湿、燥、火(热)之一单方面致病,也可二因或三因并存共起作用致病。所以诊治皮肤病要从主诉、局部皮损表现、全身表现等具体证候,结合四诊八纲来分析致病之因,再从分析病因中去探测疾病的转归。“审证求因”“析因探变”才能全面掌握病情,因证施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西医学认为:皮肤是人体最外层的一个重要藩篱,它内络整个机体,外与周围环境直接相通,对保持体内外恒定起着重要作用,表皮角质层柔韧致密,对摩擦、压迫等机械刺激、化学物质腐蚀起着屏障保护作用。角质层表面有一层弱酸性物质使皮肤柔润,防止皮肤水分蒸发,阻止外界水分渗入,并能抑制微生物繁殖。表皮内黑素细胞、黑素颗粒还有反射和吸收紫外线作用,保护体内组织和器官免受光照损伤。皮肤内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组织,对外界感觉十分敏锐,如冷觉、热觉、触觉、压觉、痛觉、痒觉及干、湿光滑粗糙、软硬等复合感觉,都会迅速地传给大脑中枢神经,使机体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多种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应答,防止有害因素伤害人体。皮肤中血管的收缩、舒张,汗腺的关闭和开放起到了调节体温的作用;另外皮肤还有呼吸、免疫、排泄体内代谢产物,分泌皮脂和汗液,储存碳水化合物、水电解质、蛋白、类脂质参与全身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当人体皮肤的这些生理功能和生理结构遭到破坏时,就可引起皮肤疾病。比如微生物性皮肤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根据病因可分为病毒性、球菌性、结核性、浅部真菌性、性传播性五大类皮肤病。目前,微生物性皮肤病由于其病因明了,使用抗生素可以收到较好疗效,但对于病因较为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鳞屑病、血管性皮肤病等,采取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有些病例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八、脉象病情宜把准,守变方治病求本

说准病情,把准脉。临床上病人就诊时,往往有一种拭目以待的心情,不愿意把病情说得明白,从而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所以接诊医生就要根据线索仔细问询,明了整个发病过程才能认识病因,进一步了解疾病。

病人信服,才能配合治疗。病情把握要准确,问到病人细处,病人才能信服,说准病因,病人才能心服。对患者详细说明病情及转归,让病人了解自己病情好转趋向及注意事项,使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对治愈疾病是很有裨益的。

守方与变方。为病人开出药方后一定要随访,效果如何?一般情况下好转或轻微好转均应该守方,无反应也应该守方或略加减,此阶段可能是正邪对抗相持时期。若病情加重或有副作用,是变方的第一原则,很可能是病情把握不准和个别主药使用不当,应重新审视辨证。其次,利湿、解表、清热等祛邪药物的使用应中病即止,不可久守,必要时配合益气、健脾的党参、黄芪、白术等药物。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可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医处方用药,需要根据理法,所谓理法方药,即讲中医的理论确立治疗方法,再进一步以法选方,然后再根据处方议药。总之,诊治疾病时要搞清致病的因素、发病的部位、临床症状的具体表现。因为致病的病因、发病的部位是本,而临床症状是标。辨证施治时理法方药应标本兼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在临证施治风寒型荨麻疹,治宜辛温解表、疏风散寒;风热型荨麻疹,治宜辛凉解表、散风清热。同是荨麻疹疾病,由于病因不同,处方施药、治疗也大不相同,即谓之“治病必求于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