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脉络

一、青年从医,兼学中西

张友仁父亲张立基(1910-1976)原在太原大南门街同义堂药店工作,张友仁读高中时,父亲就想将他培养成一名中医大夫。因此,在当时就给他买了一些中医入门的书籍让他潜心阅读,诸如《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书,之后又博览了《医学心悟》《新针灸学》,并让同义堂药店坐堂的老中医给他传授解惑。在家庭的熏陶下张友仁亦立志学医。高中毕业后,张友仁考入太原医学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太原卫生技术学校)学习西医。当时讲授临床课的老师都是山西省著名的医学专家,如神经科李文铎教授、外科曲克教授、妇产科国辕(1926.9-2015.12)教授、眼科范雪定教授、皮肤科刘世明教授等。1955年毕业后从事西医医疗工作,同时开展针灸治疗工作。

1957年山西省中医医院成立,1957年4月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成立(简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而山西省中医医院为其附属医院。1957年张友仁调入自己热爱的山西省中医医院工作,当时全院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经常有老中医进行学术讲座,如《温病学》讲座、《中医基础》讲座、《伤寒论》讲座(李翰卿)等,还有不定期的疑难病例讨论,图书馆和资料室的利用率也很高,经常会出现座无空席的情况。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张友仁更加刻苦地学习,热爱中医,学习深造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1958年医院派送张友仁去北京市中医院学习两年,重点学习中医外科、中医皮肤科等当时本院尚属薄弱的学科。当时张友仁住在北京市大栅栏18号,是当时的山西驻京办事处所在地。寒来暑往,晚上学习理论,白天临证学习,年复一年,使他的家传医学、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北京名老中医的教导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他总结了很多名老中医的在临床治疗中的宝贵经验,特别是疑难病方面的治疗经验使他获益匪浅。

二、工作学习,博采众家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临床中有其经验性,其基本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张友仁原来系统学习过西医,但受着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热爱中医,痴心不改。早年参加工作不久,但因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又恰巧1958年医院决定培养中医外科、中医皮肤科等方面的缺科人才。于是送他到北京市中医医院进修中医外科、中医皮肤科2年,他当时跟随的老师有赵炳南(1899-1984)、王嘉麟(1925.3-2014.4)等专科名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刻苦地学习了中医外科、中医皮肤科和中医肛肠科方面的知识。除了学习临证医疗经验外,还学习了各种外用药物的炮制以及外用制剂,如膏剂、散剂的配制方法等等。在临床进修、跟师侍诊的学习过程中,他注重总结经验、得失、质疑问难。在诊治过程中有一病例给他启迪颇深,那就是赵炳南老中医在诊治带状疱疹时亲口告诉他,该病虽然湿热较多,但还要进一步辨证分清湿重还是热重,对热重病人,还要进一步分清是热重还是毒重。真正做到了辨证精确入微,自然可收桴鼓之效。

经过2年在北京市中医院边工作边学习,又经过多位名师的谆谆教导,他在中医外科、中医皮肤科的临床实践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成回院后,院领导委派他开展医院的中医外科(包括中医皮肤科,当时皮肤科尚未独立出来)、中医肛肠科工作,填补了当时医院的空白专业。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办了本院的中医特色皮肤病科,使之成为山西省第一家实力较为雄厚的中医皮肤病科,充分应用本人在北京所学的知识,亲自配制了中医外科和中医皮肤病科的各种散剂和膏剂,对本院当时以中医特色为主的中医外科和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的开展及有效进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为今后中医外科和中医皮肤科工作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工作中,与医院名老中医李翰卿(1892-1972)、王雅轩(1904-1986)、李渠(1918-1978)、韩玉辉(1884-1970)、许玉山(1914-1985)、白清佐(1888-1967)、高学圣(1913-1977)、李克让(1911.4.24-2001.4.22)等人朝夕相处。看到了他们在临床工作中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卓越的医疗效果,也看到了患者对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这些激励他继续深造学习,于是决心去学习更高层次的理论,以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由于勤奋学习、业绩突出,1974年张友仁又被送到广州中医学院参加由卫生部主办的全国中医学院师资班进一步学习提高,于是他又喜得黄耀燊(1915.12-1993.12)教授、蔡荣(1921-1980)教授的亲自教导,对中医外伤科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成为中医学院一名优秀的外科教师。加之他更倍加努力地钻研中医理论,勤于理论联系实际,一点一滴地积累医疗经验,广泛阅览历代中医外科书籍,医学知识也就不断地得到了加深和拓宽。奠定了他在中医外科、中医皮肤科和中医骨伤科的深厚的理论水平。

回到医院,他还曾被调到内科工作3年,和白清佐、李克让等老大夫一起工作,经过3年的临床和大量地阅读临床古典书籍,丰富了他的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提高了中医内科医疗水平。此后,领导又让他进一步开展本院的中医外科工作。在外科工作时,他主攻皮肤科疾病的诊治。可以说多年来的科室轮转工作使他的医学知识得到了广泛充实,体会到了融会贯通的益处,为热爱的中医皮肤科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各科特点有所不同,但是经过临床的实践后,他更清楚地看到中医各科的医理相通,因此更加感谢医院对他多方面的培养,这使他获益良多。而他不畏劳苦、医者仁心的优良品质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不但赢得本院领导的表扬,更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

三、潜心中医,明理致用

张友仁认为学中医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再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疗效。曾记得有一位老中医对《伤寒论》条文倒背如流,亦能逐条讲解,条理分明。然而在临证时却疗效平平,甚至不愿处方施治,没有信心。通过这个事例引发了他的深思,他反复地回忆了自己的学医历程,认识到学习中医,仅仅是理解了四大经典著作的理论还是不够的,历代医家的名著亦须学习。除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外,还须学习各家学说。又如明清时代的中医外科学家的学说、温病学说等,各种流派异彩纷呈,都有精华在内。

至于中医外科学、中医皮肤科学在我国明、清时期发展最为鼎盛,他在学习时是按历史文献的时间顺序由远到近,由一般到特殊的方式加以研究学习的,远如《外科理例》《疡科枢要》《疡医准绳》《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学心悟》《医学从众录》《外科正宗》《外科大成》《疡科心得集》《外科证治全生集》《医林改错》《马培之医案》《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等书皆熟读,近如《赵炳南医案》《顾伯康医案》《朱仁康医案》每有借鉴。因为中医学有其一定的经验性,所以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摸索体会、探讨深钻。一方面要善于学习老师的经验,另一方面更要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经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逐步提高疗效,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1985年,刘治太(1928-2012)主任在创建医院皮肤肛肠科时,张友仁因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工作能力突出调到该科室从事临床工作,从1988年始担任该科室的副主任,后担任该科主任。1997年的科室调整后,更名为皮肤科,肛肠科归属外科,他也因年过古稀,转而担任皮肤科的名誉主任,但仍然从事一线临床工作。总之,他一直坚持在中医皮肤病领域从事临床工作。

学习中医要明理致用,更要在应用中通过实践来检验经验的正确与否,甚至于在治疗失败后亦要悟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今后如何取得成功心里要明了。所以他常鞭策自己:学无止境,天下有学问的人是很多的,作为一名医生要干到老学到老,要有能力发现问题。有新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再学习。坚持学习,才能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在一些中医外科、皮肤科的疑难疾病如神经纤维瘤、局限性硬皮病、白塞综合征等的治疗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他也深感中医学中宝藏很多,需要中医学家们勤于探索,深入研究,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为继承发扬祖国中医药学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中医治疗,辨证施治

张友仁自高中毕业后开始走上了学医之路,先系统学习西医,后又在北京、广州等地进一步学习了中医。得到了当时中西医名流学者的教诲和指点,加之他刻苦钻研,因此对西医、中医都有比较扎实的基础。正因如此,在医院开展神经衰弱、溃疡病、高血压等专科专病的内科治疗时,经常受医院委派积极参与,具体参与了专科专病的诊治分型、总结观察等工作。当时内科收治一些危重病人,如肝性脑病、血液病等,就曾让他参与临床观察,与本院老中医共同管理诊治这些病人,观察中医如何辨证、如何施治,又提高了他的中医内科学的水平。

总之,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使他认识到,对中医不论治疗哪一科的病,首先要对其证有全面了解,因证施方。而在具体施方时,药味多少、组方大小和药量比例等关系疗效,至为重要。用古方时要根据证情有所化裁,不能拘泥于古方,需变通时要变通,一切以疗效为准则。中医学既需要强调传统的辨证论治,又要学习古人与今人的宝贵经验。但无论如何变化,坚持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贯特色。

例如在诊治皮肤病时,首先要认识是什么皮肤病,其皮肤病损有什么改变,有什么特征,明确诊断是什么皮肤病。其次,更要注意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最后,才是根据患者身体局部皮肤损害表现及结合全身症状体征进行详细地分析辨证。这使他体会到应用西医学知识对皮肤病进行明确诊断的意义,他认为配合化验、病理学检查都是必要的。时常利用放大镜对皮肤病变进行反复、仔细地观察。尽量借鉴西医学对皮肤疾病的认识,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考虑患者体质的异同、证情的异同,在诊疗过程中时时处处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精神相结合。注意发现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在实践中贯穿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医学理念。应该强调指出的是虽然现代检测的手段不断更新,但分析病情、审证求因、析因探源,借鉴古今经验,结合病情处方施治,仍然是中医在皮肤病治疗上获得良好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

五、甘愿奉献,乐育英才

在对人处事上不喜张扬,生活低调,平易近人;在学术传承上,他甘愿奉献,乐育英才。他从坚持不懈的求学道路中深深地体会到,只有让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被更多的临床医生所理解、所掌握,才能使中医真正的发扬光大。所以不管是1962年到1966年他在山西中医大专班授课期间,还是之后在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山西医学院中医函授班(包括在山西省职工医学院的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大一班至大六班)讲授《中医外科学》《中医皮肤病学》等课程时,他都倾囊而授。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上课前通过历代有关医学书籍,深入细致地讲解;努力将他学习到的中医外科、中医皮肤科的知识讲深、讲透,并且注意到授课的系统性、层次性能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中医课程的兴趣。他善于钻研,笔耕不辍,主编和参编了《中国乡村医生手册》《简易自我美容入门》等著作,在此期间还积极参与相关教材的编撰工作,为相关学科的教材编写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对于教学中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难问题,他都要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他经常对学生们说,应博览群书、拓宽知识,要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上再深研自己的专业,才能融会贯通,才能精于辨证施治,才能逐渐达到处方精练、疗效卓然的境界。

业精于勤,只有勤奋的学习,才能有所体会,有所收获。实践证明,“勤于思考”是一条学习中医的正确之路。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他都建议学生们勤于思考,多问问自己辨证是否得当?处方用药是否合适?为什么疗效不够满意?建议他们在历代医籍中找治疗方法方药,鼓励他们面临挑战迎难而上,不断地学习探索,逐步了解病情,仔细考虑辨证是否切合病情。

张友仁一生热爱皮科医学教育事业,诲人不倦,非常重视学术上的传帮带教工作,他对于学问从不保守,临床上总是把自己的经验方和盘托出。由于张友仁在多年教书育人工作中,能够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方法,所以不少学生已经成为中医外科和皮肤病科的骨干。在抢救与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工作上,他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刘西娟、郭盾两名学术继承人学习3年,已于2000年结业出师,两位学术继承人已成为山西省中医院的骨干力量。

他淡泊名利,从不争职位高低,凡事谦让,胸怀广阔。他一生心血,系皮科事业发展,并为此执着追求,克己奉献。他在担任科室行政负责人期间,率领医护人员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学科逐渐发展壮大。虽已年逾古稀,身患重病,但仍然坚持临证,继续为学术传承服务,为广大患者服务。他对皮肤科事业的贡献,成为我们山西省皮肤科年青一代为之奋斗的事业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