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指南
-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
- 1336字
- 2020-08-28 10:35:29
十一、眼球肿块常见疾病的超声评估
(一)脉络膜黑色素瘤
1.灰阶超声
肿块呈半球形或蕈状(弥漫型表现为脉络膜较大范围弥漫性增厚);肿块回声常低于球后脂肪回声;肿块前缘回声增强(因黑色素瘤的边缘血管呈窦样扩张),而肿块内部回声逐渐减少,接近球壁成无回声区,即挖空征阳性,当肿瘤所在部位的脉络膜被瘤细胞浸润,形成局部脉络膜无回声,为脉络膜凹陷征阳性。可伴发视网膜脱离(图1-32,图1-33)。
2.多普勒检测
肿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3.诊断评价
超声检查可明确病变的大小、范围,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二)脉络膜血管瘤
1.灰阶超声
图1-32 脉络膜黑色素瘤
右眼视神经乳头颞侧见蕈状实性肿块,肿块回声低于球后脂肪垫,肿块内可见短条状血流信号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超声表现为:后极部或视神经乳头附近球壁扁平或半球形实性隆起,突向玻璃体腔;内部回声增强(常与球后脂肪回声相同)、均匀;肿块无“挖空”征及声衰减,可伴发视网膜脱离(图1-34)。
图1-33 脉络膜黑色素瘤
玻璃体内见圆锥形实性肿块,肿块前缘回声较强,内部呈低回声,即挖空征(+)无脉络膜凹陷征,肿块内可见短条状血流
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超声表现:球壁广泛不均匀性增厚。
2.多普勒检测
瘤体内见斑点状血流信号,在瘤的基底部可探及粗大的血管,也可发现“血管池”改变。
3.诊断评价
脉络膜血管瘤可采用激光、冷冻、放射等方法治疗。超声可明确测量肿块的大小、部位,彩色多普勒可提供血流信息,两者结合可观察治疗效果,判断预后。
图1-34 脉络膜血管瘤
左眼球后极部半球形实性肿块,肿块回声与球后脂肪垫回声相同,肿块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呈“血池状”
(三)脉络膜转移癌
1.灰阶超声
眼球后极部实性肿块,肿块边界清晰但不光滑,表面呈波浪状或有切迹;肿块内回声常低而均匀,肿块内部也可表现为高回声,大多数病例伴视网膜脱离(图1-35)。
2.多普勒检测
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
3.诊断评价
典型的脉络膜转移癌超声表现较特殊,可以明确的诊断,不典型者需与脉络膜血管瘤鉴别诊断。尤其是首先发现眼部转移病灶而尚未发现原发病灶时,可根据相关临床症状重点检查相应器官,发现原发肿瘤。转移性肿瘤的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时间为18个月。超声检查可对病情的变化予以动态观察,评估治疗效果。
图1-35 肺癌脉络膜转移合并视网膜脱离
眼球后极实性肿块呈分叶状,肿块表面见带状强回声,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探及高速高阻的动脉血流
(四)视网膜母细胞瘤
常见婴幼儿,偶见成年人,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为白瞳。
1.灰阶超声
玻璃体内实性肿块(圆形、半圆形或形态不规则),团块回声不均,常有多数大小不等的钙化灶,可伴发视网膜脱离(图1-36)。
图1-36 视网膜母细胞瘤
4岁患儿,超声可见左眼球内实性肿块,占据整个眼球,内见多处钙化;肿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2.多普勒检测
肿瘤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3.诊断评价
很多疾病均可表现为白瞳,超声发现肿块且有“钙斑”是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本条件,结合血流改变可以及时明确的诊断,以便及时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可采用手术、放射、冷冻、化疗、激光等多种治疗方法,应用超声检查可以及时了解肿瘤的体积、明确有无视神经侵犯及眼外播散,脉络膜有无侵犯,判断预后,并了解治疗后肿瘤消退、复发或转移,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血流变化等影像信息,为观察治疗效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