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起居中的健康科学:远离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 庞保珍
- 7766字
- 2020-08-28 16:01:59
一、正确认识癌症
1.肿瘤与癌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肿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细胞反应增生而形成的异常新生物。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癌症指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可以无止境的生长,癌症的主要特性之一就是侵犯周围组织(浸润性)和向远处转移,如不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可危及生命。虽然肿瘤可能在几个部位同时开始生长,但这是不常见的,通常它们仅在一个地方开始生长,该部位称作原发部位。如果癌转移,通常情况下它是从最初的或原发的肿瘤脱落的细胞碎片移动到身体其他部位。其播散有以下3种方式:直接播散、血液播散、淋巴系统播散。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以多年不变,良性肿瘤周围几乎都有完整的包膜,很像一个西瓜皮,因而呈膨胀性生长而不向周围组织浸润,完全切除后,一般不会复发,更不会发生转移。所以,除了生长在身体特别重要部位(如脑、脊髓)的良性肿瘤以外,良性肿瘤对人体危害较小。
2.癌症转移的途径与方式
徐光炜教授形象地将肿瘤细胞的转移称为海陆空3种方式。
第一,海军方式,就是“水路”,沿血管、淋巴管走出去。那么,癌细胞脱离其原发部位走了出来,是否就意味着转移了呢?不一定的。我们人体,还有非常强大的免疫能力或者抵抗能力。血管里、淋巴管里有大量的免疫淋巴细胞,进入“水路”的肿瘤细胞,大部分最终是要被人体消灭掉的。那么什么情况下发生转移呢?当一个癌细胞出去后,它在一个地方待下来了,生根了,像流动户口到外地落户,能扎住根了,就有可能繁殖、转移了。
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什么地方可以待下来呢?从血管走行来讲,它能待下来的地方必须血管非常丰富,而且血管网特别多。大血管它是待不住的,是否有人听说过这个病人主动脉转移了?没有。跟隧道一样,大管子里的淤泥,不容易存下来。走到最小的血管,流速慢了,细胞就待下来了。那么什么地方小血管多、血管网多呢?肝脏,这个地方毛细血管多,而且有许多毛细血管窦,是很小的。肿瘤细胞跑到这儿来,待下来了,或者这地方稍微有些损伤,壁不光滑,它就待下来并扎了根,而且繁殖起来。因为它有这些特性,流动的时候不会产生转移。除肝脏外,肺也是癌细胞通过血液转移易于种植到的地方;还有骨头,常发生在与软骨交接的地方,或骨髓腔内,那里毛细血管比较多。或者有时跑到脑子里去了。肌肉不太容易去,因为肌肉不是一个血管丰富的组织,而且肌肉经常活动、收缩。脂肪组织也不容易去。凡是从血管里去的,最容易转移到肝、肺、脑、骨。因此,癌症患者随诊复查时应常规照胸片、做肝超声,有怀疑时还应做脑及骨扫描。
从水道走,还有另一条路线——淋巴管。人体里的淋巴组织很像铁路网,淋巴管像铁路,淋巴结像车站。从肿瘤的观点来看,淋巴结大概分为4站。以结肠为例,紧挨着肠子边上的淋巴结是第一站,我们叫结肠旁淋巴结。再走,到了结肠系膜血管,这里边也有淋巴结,是第二站了。再往前走,到了系膜根部为第三站。因为淋巴管的走向一般和血管是一致的,所以第三站淋巴结,也就到了血管根部附近。还可以再向前走,比方走到腹主动脉边上去了,那就是第四站了。当然,它还可以再走,我们笼统地称其为远处转移。比如消化道癌,最常见的是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为什么呢?因为消化道所有的淋巴液,包括从小肠、结肠吸收的淋巴液,会归总到腹主动脉旁边,再一直往上走,走到一个叫乳糜池的地方,最后归总到比较大的淋巴管。这个淋巴管里的液体最后要引流到锁骨下静脉里去。最终汇入此静脉去的淋巴管就叫做胸导管,其入口的地方也有淋巴结。这个地方淋巴结肿大,就意味着经过淋巴管来的癌细胞,已经通过第一站防线、第二站防线、第三站防线、第四站防线,最后跑到血液里去了。医师在检查消化道癌症病人时常要检查左锁骨上淋巴结,如该处有转移,就说明病情已晚,不能根治了。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是有关联的,假如癌细胞跑到血里去,癌细胞就可以随着血液到远隔的脏器,肝、肺等处,就有可能转移。
所以各处的淋巴结,实际上是一站一站的防线。瘤细胞从瘤体上脱落下来,进入附近的淋巴管。好像打仗一样,敌人从头一道堑壕里过来了,可是还没有攻破我这个碉堡呢!我这还守着呢!淋巴结里有一个输入淋巴管及一个输出淋巴管,这个地方的淋巴管是很细的,瘤细胞进入后有可能在淋巴结里留下来。这样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淋巴结里集中了大量的免疫淋巴细胞,有可能把它消灭掉。还有一种可能,它把我们的防御部队消灭掉,它就占据了这个碉堡,不断繁殖、长大。比如:患乳腺癌的病人,就要检查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了,如果这个淋巴结肿大了,就很可能已被占领了。占领一个碉堡后,它还要扩展战果,还往前跑,到第二、三、四站淋巴结。这是第二条路线。有人问,瘤子那么小,为什么手术要做那么大?道理就在这里。比如,拿肠癌举例,我们一般要切除3站淋巴结,才较安全。实际上在手术中很难精确地弄清淋巴结到底转移到哪里,或者有没有转移,所以往往手术时宁左勿右。万一有一个漏网,后果很危险。所以要切除得广泛一些。因为肠系膜多切去一点,对人体没有多大妨碍,瘤虽小但切得大,道理就在于此。所谓根治手术,道理也一样。整个地把肿瘤连同可能转移的淋巴结都拿掉,就比较安全了。有人讲,肿瘤不要去挤它、碰它、压它,否则就会促使它转移,道理一样。外来压力可促使瘤细胞脱落,大部分被消灭掉,小部分落下来就要转移。
第二种,“陆军”。它是在肿瘤向周围浸润时,直接蔓延过去的。比如胃和肝相邻近,当胃癌向外浸润时,就可以通过胃壁,侵犯到肝脏去,造成肝转移。一般来讲,直接浸润转移的比上述海军的那种转移治疗效果要好。因为我们可以做手术把胃癌连同浸润到肝的病灶一块拿掉,效果是同样的。假如是从血道转移到肝里,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个手术就不能做了。因为大的拿掉了,小的还在长。这样实际意义就不大了。可是“陆军”转移造成的直接浸润就不一样了。
第三种,就是“空降”了。怎么讲空降,还以胃癌作例子。胃癌逐渐发展,从胃黏膜到黏膜下,然后到肌层,再到浆膜下,到浆膜,瘤子长出来了。浆膜面的瘤细胞就会掉下来,掉到腹腔里去。像种子一样,种在哪里,就转移到哪里,我们叫种植灶。所以胃癌、肠癌病人,医生在检查时要指检一下肛门,道理就在这里。假如掉下来,就空降在腹腔最底层,就是盆底。我们叫膀胱直肠陷窝,是人体腹腔最低的地方。指检如摸到肿块,就说明转移到了这里。但即使空降掉在腹腔里,也不一定都转移,大部分也被消灭掉了,真正转移的,还是少数。
总之,肿瘤细胞可借海、陆、空3条通道发生转移:水路——血管、淋巴管;陆路——向周围组织浸润、蔓延;空降——如胃癌细胞从胃壁脱落降至盆腔等。
3.癌症的早期表现有哪些
黄疸:
结膜、巩膜(白眼球)、皮肤出现黄疸,不明原因且逐渐加深的黄疸,要警惕肝胆道癌或胰头癌。
吞咽不利:
吞咽食物时,自觉食物通过缓慢,吞咽不利或胸骨后闷胀隐痛、烧灼或有异物感,应警惕食管癌。
迸食后胃部不适:
近期一段时间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反酸、恶心、嗳气,偶有呕吐,尤其吐出恶臭隔夜食物,要考虑胃癌。
持续性消化不良。
鼻塞、鼻涕带少量血液,要提防鼻咽癌。
持续性的干咳或咳白色泡沫状痰,经抗生素与中药治疗不能很好缓解,且逐渐加重的久咳不愈,要警惕肺癌。
顽固性声音嘶哑:
声音嘶哑是喉癌的最早期信号。尤其是声嘶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且逐渐发展为声音变粗、变哑,直至完全失声,要警惕喉癌。
复视:
复视就是注视一个物体时会出现两个物体的影像,出现这种症状后,应去耳鼻喉科检查鼻咽部是否有病症,或警惕脑瘤可能。
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
应警惕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尤其发热是波动型,体温超过正常温度后,一般会立即又转回正常者。这在慢性白血病等都比较常见。
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贫血:
要考虑是否是胃肠道癌,白血病或多发性骨髓瘤。
原因不明的消瘦。
非怀孕和哺乳的妇女有乳头流水或能挤出液汁,男性乳房增大或变硬,警惕乳腺癌。
妇女停经后数年又来月经,要警惕妇科肿瘤。
大便习惯与形状改变,或有便血。
无痛性血尿。
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久治不愈的皮肤溃烂:
非由外伤引起的皮肤溃烂,且经过1个月以上的治疗不见愈合,或在其边缘又长出菜花状肿物,要警惕是否是皮肤癌。
痣或疣(赘瘤)有明显变化:
痣出现凹凸不平,两半不对称,边沿无规律;痣的颜色呈不均匀的黑色、棕褐色、棕色,并掺杂少量白、红、蓝斑点;黑痣逐渐增大,表面有龟裂渗液,或糜烂;原有毛的痣突然脱毛、增大、糜烂;痣表面出现糜烂甚至发生破溃且有瘙痒感;痣周围原先平坦无异,近期出现小黑点、卫星结节状组织,或附近淋巴结肿大且伴黑色。发现上述症状应警惕恶性黑色素瘤。因为这些现象不太引人注意,往往等到引起注意时已是晚期,死亡率极高,所以痣的异常变化应高度警惕。
无痛皮肤角化:
无痛性皮肤角化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颜面部与手背部,皮肤呈圆形或不整形的皮疹样变,局部稍隆起或扁平,表面多附着有粘连甚紧的棕黄色或黑色痂皮,无疼痛感觉。要警惕皮肤癌的癌前表现。
皮肤瘙痒:
由癌症所导致的痒,与一般的痒是有区别的,癌症导致痒的特点是:平时无瘙痒史而突然发生顽固性的全身痒,持续性或复发性瘙痒,皮肤表面一般看不到任何变化,无任何先行或同时并发的皮疹,仅仅是难以忍受的剧痒;且与气候变化无关,用任何止痒药物均无效。
乳房摸到蚕豆大小不一的肿块,边缘不齐,如果没有疼痛感,用手触摸表面凹凸不平,与皮肤粘连,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质地较硬,伴或不伴单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无压痛,要警惕乳腺癌。
应特别说明的是,以上症状的任何一项,都不是癌症专有的,但有了这些症状中的一项或几项,也不能说明这个人就是患了癌症。但是,以上症状的确是某些癌症的早期表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查明原因,不然就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总之,引发癌症的症状一般为溃疡、肿块及功能障碍,从这三个特点就可引申出发生在不同脏器的相应症状了。其溃疡的特点是黏膜的缺损,如皮肤的上皮缺损引起的体表溃疡:首先是局部创面会有浆液状的渗出,其次随着溃疡向深部发展,累及皮肤下的微血管而引起渗血,甚至侵及较大血管而引发出血。那么,如果这种类型的溃疡发生在肺的小支气管,则就会因有渗出的黏液刺激小支气管而会有咳嗽,且常可在咳出的痰液中有血迹,因此,如痰液血迹,且伴黏液,而又非偶然发生就应该高度警惕癌的发生。再说肿块,由于肿块的发生常可引起空腔脏器被堵塞的症状,如发生在胆道就会有黄疸等。如果既有溃疡、又有肿块,则可引起该脏器的功能障碍。
当然,上述这些症状往往在早期癌症时不易被发现,而要采用特殊的方法做癌症筛查才能被检出。但警惕这些症状的出现常可使人们在癌症的可治愈阶段被发现,从而降低晚期癌症的发生。
4.癌症病人是否都有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癌症病人早期都会有一定的表现,有一部分癌症早期可以没有不适的表现,只是在健康查体时才发现患了癌症,所以,定时进行健康查体是非常必要的,查体绝不能走过场。身体如出现不适的表现,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诊治,必要时最好到正规肿瘤专科医院检查。
5.癌症是怎么诊断的
通过健康体检可以早期发现癌症。早期发现肿瘤病例主要靠筛查措施。绝大部分癌症早期没有明显的不适表现,所以不通过健康体检不易早期发现。癌症的确诊必须通过现代的科学仪器检测进行确诊,如拍片、彩超、CT、磁共振、病理。
6.如何发现癌症
目前,发现癌症的途径大致有两条。一个是通过健康体检主动发现癌症,或称“人找病”,这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一种就是等到有了癌症的表现再去医院检查,这叫“病找人”。虽不及“人找病”那样主动好,但总比有了病还不查、不治强。因此,要及早发现癌症,除了积极参加健康体检外,还应了解癌症的早期表现,从蛛丝马迹中尽早发现癌症。
7.癌症不同于“慢性病”
所谓慢性病,顾名思义是相对急性传染病而言。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健康威胁最大的还是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癌症为代表的三大慢性病。其中尤以癌症为甚,是目前因病致贫的主要疾病。且癌症有别于其他两种慢性病,其主要不同之处有三:其一,癌症如被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绝大部分可以治愈;而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旦被诊断,难以治愈;其二,癌症如发现较晚则难以治愈,且常生存期较短,鲜见有晚期癌症被治愈者,其他慢性病则否;其三,癌症不易早期发现,常需借特殊检查手段,才能被检出,即使如宫颈癌、乳腺癌等生长在体表易于被发现的肿瘤也是如此,而其他慢性病则可借血、尿检查或测血压即可被检出。
8.癌症有传染性吗
到目前为止,可以肯定地说,癌症不会传染。
所谓传染,简单地说,就是某种疾病从一个人身上通过某种途径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传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临床资料证明,癌症病人本身并不是传染源。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从癌症病人身上取下的癌组织直接种植在自己身上,并不能成活生长。
大量资料表明,癌症的诱因中,80%左右和环境有关。这种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饮食习惯等。虽然有些癌症和病毒感染有关,如白血病、肝癌、鼻咽癌与宫颈癌等,但只是在患癌症前有过病毒感染性疾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反复发作,未能彻底治愈,最终出现癌变的结果,但是,已发展成癌症后,目前尚未发现具有传染给他人的证据。某些癌症的发生与外在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从事肿瘤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中,癌的发病率也无明显升高。虽然有些癌症具有家族遗传特性,家庭成员中在不同时期出现癌症病人,属于癌症高危人群范围,但目前没有确凿证据是因传染而引起的。
9.癌症与遗传有关吗
就目前对癌症病因的认识认为,约有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主要是环境中的化学因素,当然,这里说的环境因素是广义的,诸如吸烟、高脂饮食等均包括在内。所以某些癌症高发区或高发家庭很有可能是相同的生活环境所致,或者说是因为这些癌症高发家庭的子女继承了他(她)父母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与遗传有关。直接与遗传有关的肿瘤甚少,在常见肿瘤中仅限于某些乳腺癌、结肠癌或卵巢癌。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癌症的本质进一步被阐明之后,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癌症具有遗传倾向,对癌症的认识越清楚,就越有办法对其进行防治。
10.如家族中有人发生过肿瘤,如何判断后裔中是否会再患肿瘤
如果家族中已有人发生过肿瘤,如何判定后裔中是否有人会再发生肿瘤?可采取如下办法。
遗传分析:
看是否有血缘关系,如舅妈、姨夫、姐夫、嫂嫂、婶婶、姑夫等,是肿瘤患者,则无关。如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姨娘、舅舅、叔舅兄弟姐妹、姑姨兄弟姐妹,则有相关性和考虑的必要;其中血缘关系越直接,如父母兄弟姐妹,越值得注意。
看发生同一肿瘤的数量与类型:
如相关亲属中,有一个癌患者时,可视为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人以上时,尤其发生的是同一种肿瘤,则应注意。
看患肿瘤的时间:
肿瘤患者发生在六七十岁以上的亲属,如爷爷或姥爷80多岁患了癌症,目前认为这种高年龄肿瘤患者由环境因素诱发的可能性大,遗传给后裔的几率很小;如发癌时间在中年或儿童期,则值得注意。
看患哪一类肿瘤:
如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结肠癌、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皮肤基底细胞癌等遗传倾向大的癌症,则值得警惕,应到正规医院咨询。
酌情到正规医院进行遗传检测:
要到正规肿瘤医院咨询和检测,以证明是否为易感个体;如是,则应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最常见的遗传学检测手段是细胞遗传学检测,即观察染色体。
11.何为有遗传性癌变倾向的个体,其患癌症的可能性有多大
目前已知癌症的发病与基因异常或突变有关,有人可从家属遗传中获得某种有癌变倾向的基因,而成为一名具有遗传性癌变倾向的个体,该个体在其一生中患该类癌症的机会就会较正常个体为高。到目前已被阐明的有3种,一是家庭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相关突变基因携带者,其次是主要和乳腺癌及卵巢癌有关的BRCA1和BRCA2突变基因携带者。若亲属中患有此种癌的人数不少,是否均成为有遗传性癌变倾向的个体呢?其实不必“忧天”,因为即使以发病率上升较快的结肠癌为例,在不同的家庭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家族中,现已被确定的突变基因至少有4种,而在全部结肠癌中由这些基因突变造成的估计仅5%左右。那么,如何能确定或排除突变基因携带者呢?到能做这些基因检查的正规肿瘤专业医疗机构,以获得肯定的结论。但是由于携带有这种突变基因者终究属少数,因此不妨先从临床上做一初筛。目前认为最基本的临床诊断标准有3条:第一,家族中至少有3人经病理诊断证实为结肠癌;第二,至少有连续两代人患结肠癌;第三,其中一人50岁以前确诊。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突变基因携带者都具备此3条标准,只是符合此3条标准者携带有此种突变基因的机会较多,约占3/4。如果已被确定为该类结肠癌的突变基因携带者,则在65岁前患结直肠癌的可能性为2/3~3/4,平均癌变年龄为45岁。
再谈谈与乳腺癌及卵巢癌发病有关的BRCA1及BRCA2突变基因携带者,估计5%~10%的乳腺癌是由这些基因突变所致。据研究,具有BRGA1突变基因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常人高20倍。值得提出的是如男性携有此种突变基因,则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较自然人群高3倍,也易患男性乳腺癌。一般而言,携带有BRCA2突变基因的危险性要较BRCA1为小。
12.有遗传性癌变倾向的个体怎样预防癌症的发生
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检测早期发现,以达治愈的目的。就预防结肠癌来讲,可自20~25岁以后,每隔1~3年做结肠镜检查,因为在癌变过程中,具有从正常黏膜到腺瘤性息肉,然后再癌变的规律,由于该类癌多见于升结肠,所以,必须做全结肠镜检查,只要切除被发现的腺瘤或早期的癌变,即可治愈。对于乳腺癌的预防方法,则建议有遗传性癌变倾向的个体在20岁以后,可每个月做乳腺自检一次,在25~35岁以后可每年由临床医师对其乳腺进行一次检查,对35岁以上的妇女可每年做一次乳腺摄片,以便早期发现。对卵巢癌的预防是在25~35岁以后每年做一次经阴道的超声检查及血清CA125的检测,由于携带有BRCA2突变基因者的危险性较低,所以这些有关卵巢癌的检查可限于BCRA1突变基因携带者。目前不建议做相应脏器的预防性切除手术。
由于上述3种突变基因的携带者中患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的机会也较常人为多,故也有建议每年做一次子宫内膜刮片与肛门指检和血清PSA的检测。
13.变“多发”、“难治”为“少发”、“易治”
如何使“多发”变为“少发”呢?我们已知癌症与环境因素、个人生活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所以只要将环境或习惯加以改变,癌的发生也将随之改变。癌症可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使其发病下降。通过改变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可使癌症“多发”变为“少发”。
至于癌症之所以“难治”实系临床上的癌症病人病期太晚所致,其实所有的慢性病,一旦发展到不可逆阶段,其预后就不好。任何慢性病,癌症也不例外,在其临床病前均有一漫长的潜伏病程,人们均已习知治疗高血压是为了预防冠心病,治疗高脂血症是为了预防脑卒中。岂不知从一正常细胞演变成癌细胞,从早期癌发展成晚期进展性癌,前后两个阶段一般需历时20年左右,所以,应有足够的时间及时发现与治疗。我国宫颈癌普查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实例。通过早期发现癌症,及早治疗,可使癌症“难治”变为“易治”。
14.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防癌战略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防癌战略思想: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是可以被早期发现,从而治愈的;1/3的癌症是可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