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进行家庭康复

康复,已经限于被动了,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治未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知道到做到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用在糖尿病家庭康复上同样适用。都知道糖尿病不好治,危害大,到底怎样才能不患糖尿病,患了糖尿病怎么样早期识别症状与体征,又怎么样去预防,尤其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是防治糖尿病的根本措施。
(一)饮食与剩饭剩菜
“民以食为天”,红白喜事,年头四节,人们最忙的就是准备一桌好饭好菜,不让客人吃饱喝好,主人就没有尽到待客的义务,小到家庭聚会,大到会客宴请,莫不如此。觥筹交错之中,相互捻菜,互敬酒水,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殊不知,在热情好客中,埋下了糖尿病诱发因素的祸根。
所以,糖尿病的治疗,首要的是核算饮食,但事实上最难做到的也是如此,以至于饮食治疗渐渐地在医生工作中淡化了,只有在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或普及中才强化。糖尿病医嘱第一条就是糖尿病饮食治疗,但没有细节去强化、去落实,就是一句空话。
当养成的饮食习惯已经变成重要的致病因素的时候,健康意识是改掉习惯的首要要素。
(二)运动
血糖浓度是动态变化的,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不断调整,原理同汽车燃烧汽油一样,载重量大,上坡多,跑的路程长,需要的油量就越多,汽车有油表提醒,人体也有一些生理现象提醒,饿了,就是最基础的人体“油表”。按需进食,是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法则,运动量大,进食多一点,运动量小,进食少一点。临床上按照热卡(能量)去计算进食量,算得很精细,但实际操作得并不好,一是患者很难去理解脂肪多少热卡,蛋白质多少热卡,糖多少热卡,换算成多少糖、多少脂肪、多少蛋白质,又去换算成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理论上是先进的,也是需要的,实际操作很难,人毕竟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一家人的饭菜,为一个人单独做一天可以,一月也行,长期是有困难的,外出应酬,也是很难为一个人量身定做的,有啥吃啥,吃饱为止,是简单易行的。若要身体好,要做到“三分饥,七分饱。”吃到七分饱,留下三分饥,可能更好操作。
运动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也有比较复杂的计算公式,实际操作也比较困难。家庭康复中,掌握两个原则:一是以微微出汗作为标准;二是以次日起床后肌肉微微酸痛为前日最大运动量。至于靶心率,代谢当量等实际操作中有困难,也不便于观察。
不主张为了运动而运动。一些患者,听到运动有利于健康,对糖尿病康复有益,调好闹钟,天还没有亮就出去锻炼了,像部队训练一样准时出操,自己也紧张,家人也紧张,没有必要。运动要应四季时令,冬春季早晨晚一点出门,夏秋季早一点出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三)心理调节
患者,张某某,女,80岁,因“浮肿、头昏、乏力2年,加重1月”入院。有糖尿病史10年。查体:全身浮肿,上下肢尤甚,凹陷性水肿,局部张力较高,可见微小水滴渗出,肤色微白,心率90次/分。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5g/L,白蛋白、球蛋白都很低。诊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
追问病史:张奶奶患糖尿病以来,为控制血糖,长期吃素,鸡蛋、牛奶、肉食已经有三年多未进了,以素菜、米饭、面粉为主要食物。
像这样的病例,临床上并不少见。按照目前的生活水平,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呢?认知及心理。人体活动必须要一定的能量供应,糖是最主要的燃料,其次是蛋白质与脂肪,当糖分摄入不足,蛋白质与脂肪通过生物转化与燃烧提供能量,当蛋白与脂肪摄入不足的时候,糖也会转化成蛋白与脂肪。所以三餐均衡营养不是一句空话,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餐桌上要有一定量搭配的脂肪与蛋白。
为什么要列到心理问题呢?过犹不及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调适问题,一是盲目不重视,“不怕”,活一天算一天;二是过度重视,“怕”,这也怕,那也怕,不知咋办。
张奶奶的疾病诊断是不困难的,难的是改变这种生活习惯,而改变这种生活习惯最核心的问题是改变她的认知,只有让她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根源在餐桌上,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解决不怕的问题,吃的蛋白与脂肪是要消耗掉的,关键是度的问题,既不能不吃,也不能吃得太多,就涉及能量计算的问题,还有就是搭配的问题,贫血需要基础物质去造血,每餐必须提供,如菠菜、红薯、南瓜等,还需要一些含铁量较高的动物蛋白。解决了张奶奶的心理问题,三个月后,上诉症状体征明显地缓解,张奶奶也经常到医院现身说法,帮助解决了很多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
心理问题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听之任之,我行我素。人们对食物色、香、味的需求,意识深处,对饮食有独特的情怀,患者家属及朋友讲什么,无所谓,说什么,无所谓,加上糖尿病高发人群的特殊性,多数是高龄的长辈患病,做晚辈的顺从是重要的品德,多数都迁就,每一次病情加重,几乎都能听到家属的请求:医生,好好给老人家讲一讲,我们说的他们不听,还经常起矛盾与纠纷;明白了道理,就是对患者最好的帮助,也是对患者最好的关爱。
还有就是对胰岛素的选用问题,很多患者也因为不方便,等等看的各种借口,错失了保护脏器的最佳时机。如果能够意识到身体分分秒秒都在被高血糖侵蚀,损坏并且这些损害已经不可逆的时候,事实上,控制血糖就是紧要的事了,甚至不亚于急诊抢救。当错失了救治脏器的最佳时机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失去某些重要的脏器甚至是生命。同时经济负担、家庭负担、社会负担也会加重。
重视而有度,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是克服“怕”与“不怕”的心理状态并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怕”与“不怕”仅仅是问题的表象,从内心深处而言,患了糖尿病没有不怕的,问题是“怕”又如何呢?有时还不如不怕,落得个自在逍遥,两者的本质是共同的: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及解决办法,医学书像天书一样,老百姓读不懂,医生的解释像外星人一样,听不懂,如何不怕呢?解决心理问题最核心的是用老百姓能明白的语言去说他们身上的具体问题,然后他们能够自觉地去遵守一些规律,就好些了。
(四)药物与血糖监测
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血糖浓度高了,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时候阻力大,流不动,而人体又需要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怎么办?一是忌口,从时间上来讲,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不能一次吃得太饱,持续不断地满足血液里的血糖浓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从量上来讲,满足需要就行;从质上来讲,要合理搭配,糖、脂、蛋白质都要配一点;二是在各个环节把住关口,让血糖浓度降下来,就是药物。这两点都离不开血糖浓度的监控。
这让笔者自然联想到了农忙时的双抢季节,尤其在抢种的时候,插秧是需要水的,水渠的管理就是如此,要保持水流动,水渠必须管理好,平素需要维护;水渠放水的时候,流量不能太大,太大了会冲毁水渠,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不能满足需要,水里面还不能有太多的杂质,多了会阻塞水的正常流动,水里面还必须有一定的养分,否则庄稼长不好,没有好收成。
似乎可以这样比较?人体血管就如水渠,平素需要维护,口就是第一道闸,水是否能够顺利流到田间灌溉禾苗与第一道闸有很重要的关系,管理得不好,一是流量太大,二是垃圾太多,都有可能让管道破裂;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是第二道闸,分清泌浊是它的主要任务,流量太大而且垃圾太多,必然有一部分流到管道里去,结果依然会造成负担与破坏;胰腺对血糖的处理是第三道闸,当超过了它的处理能力或者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处理不了的时候,也只有放到血管里去了,同样产生破坏作用;当然还有其他的协同处理组织器官。
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医学上也有垃圾食品的说法,就是一些高脂高糖高蛋白的食品,人体根本就处理不了这么多,变成了人体垃圾,危害健康;“病从口入”,管好人体的第一道闸是最重要的。
第二道闸就是胃肠道了,已经流进去了怎么办?药物开始起作用了,常用的就是阻止肠道吸收的药物,譬如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其主要作用就是减少肠道的吸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在进餐前食用,尽可能嚼烂了服用,以利于在肠道分布得更均匀,阻止血糖在肠道吸收;饭后服效果就差了,为什么呢?因为吃进去的食物在胃十二指肠消化后,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如果饭后服,前面的食物已经蠕动到小肠去了,等到药物赶到的时候,已经流到血液里面去了,效果当然就不好了。当然它的副作用也就源于这个原因,如腹胀、腹泻等,相当于在和小肠细胞打着仗,一个要吸收,一个不准吸收,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多数人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因为吸收的少,对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是很适合的。
第三道闸就是胰腺了。在人体的左上腹部的后方有一个长条型的器官就是胰腺,胰腺上有一种细胞叫β细胞,多个β细胞聚集在一起即为“胰岛”,它是制造胰岛素的工厂,生产胰岛素的多少受血糖的控制,血糖浓度的稳定主要是胰岛素起作用。这就像我们把充满各种养分的水放到田地里去滋养禾苗一样,太多的垃圾不行,养分的浓度太高了也会烧苗一样,胰腺就是最后一道闸,它的作用就决定了最终禾苗的生长状况,有无生机及收成。
临床常用的药物也是在第三道闸上起作用。既然含有高血糖的血液已经流进血管里来了,有效的办法:一是促进胰岛素多分泌一些,把血糖浓度降低一点;二是加速外周组织细胞的利用;三是直接用外源性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前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机制也就是如此,后一种方法就是注射胰岛素。只不过时机与剂量需要经验与计算,否则容易产生低血糖。
血糖监测一是尿糖监测,二是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可以看颜色,深黄且泡沫多,不仅血糖控制得不好,肾功能可能也有损害,蛋白渗出较多,当然这是外观,现在做尿常规检查也是很容易的事了。也有患者告诉笔者,他判断血糖控制不好的办法是自己尝自己的尿,如果是甜的,则控制得不好,需要调药或者加量,这里不推荐。血糖监测是必要的手段,现在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方便。在血糖不稳定,治疗方案没有确定的时候,最好是监测七次血糖,三餐前后半小时监测一次,晚上睡前(一般在22点左右)再监测一次,如果有异常情况,还需要多监测几次,对饮食调整及药物调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糖尿病重点在于预防,其次是治疗,再次是康复,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两者容易理解,后者常常不被理解,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尽可能地促进胰岛功能康复,促进胰岛素受体敏感,对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延年益寿都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