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起便秘的疾病

1.何为粪嵌塞
粪嵌塞是直肠便秘的一种特殊表现,主要是由于直肠病变引起的严重便秘。粪便在直肠内贮留淤滞、变干燥坚硬,堵塞于直肠,难以排出,叫做粪嵌塞。
正常人直肠壁具有良好的弹性调节作用,可使直肠容量改变,防止直肠内压力过高,从而发挥直肠的贮器作用。当粪便被结肠“集团运动”送入直肠时。直肠膨胀,刺激其肠壁和耻骨直肠肌的张力感受器,则引起便意、排便反射及排便活动。如直肠发生病变,因纤维组织包绕而使直肠僵硬,或其他原因引起直肠黏膜张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或丧失(如因便秘经常服用刺激泻药或灌肠排便,或因肛肠疾病术后病人的便意减弱),进而使直肠排便反射能力降低或丧失,甚至直肠充满粪便也不被感知、不能产生便意,则造成严重的排便困难,直肠中粪便不能排出而堵塞于直肠形成粪嵌塞。粪嵌塞的临床表现为:病人感觉直肠坠胀不适,严重者经常由肛门漏出少量粪便,污染内裤;或虽排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只能排出少量稀粪,而排便后仍有排便不净感(堵塞在直肠内的干燥粪块并未排出)。此时直肠肛门指诊检查,可摸到直肠充满干燥坚硬的粪块。
2.引起粪嵌塞的常见原因
(1)滥用泻药:频繁地、不规则地使用泻药,致使直肠黏膜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或丧失,因而当直肠内粪便充盈后亦不能引起排便反射,引发粪嵌塞。
(2)肛门、直肠病变及肛门直肠术后短时间内:由于肛周病变如肛裂等,以及手术切口疼痛使患者惧怕排便,主动强烈抑制排便活动,使粪便在直肠内蓄积过久,引起粪嵌塞。
(3)系统性硬化症及皮肌炎:病变波及结肠及直肠,使结肠、直肠肌肉纤维化,张力减弱或消失,使直肠反射减弱,发生粪嵌塞。
(4)低位脊髓病变:如骶2、3、4盆副交感神经损伤、马尾肿瘤等,阻断了排便反射弧,引发粪嵌塞。
(5)糖尿病神经病变性便秘。
(6)便秘患者行钡剂灌肠。
(7)长期卧床性便秘。
凡是能够引起直肠黏膜、肌肉、神经病变的疾患,均有可能引发粪嵌塞。
3.何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其原因是什么
排便障碍是指排便不顺畅、大便不能顺利排出的状态,包括便秘排便不爽、排便不尽感、下坠感、排便困难、长时间用力排便、排便习惯不规律、排便次数减少等大便不正常表现。凡排便时伴有上述症状者均属于排便障碍。也就是说,排便障碍是对上述症状的总称。由于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常伴有上述排便障碍症状,所以出口梗阻型便秘与排便障碍密切相关,出口梗死型便秘既是引起排便障碍的原因之一,又是排便障碍的表现之一。
排便障碍可见于器质性肛门直肠病变,如直肠狭窄、肛管直肠癌等;也可见于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如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和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等均可造成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而引起排便障碍。由于功能性肛门直肠疾病引起的排便障碍则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
4.何为排便障碍综合征,其原因是什么
人的盆骨内有盆地骨骼肌,包括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尾骨肌,前后会阴肌等,构成盆底肌群。因为这些肌肉的纵切面上每条及纤维有明显的明暗相间横纹,所以也称为盆底横纹肌。其特点是可受人的意识支配而随意运动,如人人都可有意识地随意做提肛动作或提肛运动等。整个盆底肌群对于承托盆腔内脏、排便及分娩等具有重要作用。正常排便时,当腹内压和直肠内压增高,反射性引起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则肛管直肠增大,肛管压力下降,直肠和肛管内形成一定压力梯度,并互相协调形成推进力,从而使粪便排出。因此,对于排便来讲,这一肌群也成为盆腔排便肌群。
由于排便时盆腔排便肌群如肛提肌、耻骨直肠肌等盆底肌发生松弛或痉挛性改变,或出现矛盾运动,该迟缓时不迟缓反而痉挛,或该收缩时不收缩反而松弛,影响直肠和肛管的排便功能而出现的排便功能紊乱,称为排便障碍综合征,如会阴下降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肌痉挛综合征及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等。
5.何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本病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大,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难,需灌肠或服泻药排便,泻药用量逐渐加大,排便时过度用力,患者常大声呻吟,大汗淋漓,每次排便常需半小时至1小时以上,便意不尽,排便次数增加,直肠下段有重压感。医生检查时常发现患者肛管较紧,肛管变长,耻骨直肠肌变得肥厚,有时有较明显的向前变小,直肠下端后壁变得平直,同时肛管延长,有时呈上小下大的圆锥状,这种放射学上的特征称为“搁架”症。
6.何为盆底肌痉挛综合征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也称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指在用力排便时盆底肌肉(如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不松弛反而痉挛收缩,引起直肠排空障碍性便秘、排便困难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正常排便,是由于直肠充满粪便引起的排便反射,应该反射性出现肛门内、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等盆底肌的同步松弛,保证排便通道更畅通,使大便能顺利排出;而盆腔底肌痉挛综合征的人,由于盆底肌肉收缩和松弛功能障碍,用力排便时,盆底肌肉不但不松弛,反而痉挛收缩,使肛管直肠角缩小而引起直肠排空障碍性排便异常,所以表现为排便困难,用力排便,粪便也难以解出,甚至越用力排便,粪便越难排出为其特点。
7.何为会阴下降综合征
会阴下降综合征也称盆底松弛综合征,为常见的排便障碍综合征之一。它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盆骨底肌张力低下、松弛无力而引起会阴下降,且失去对直肠肛管的承托作用,直肠肛管下移,影响直肠功能,造成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尽、会阴坠胀,甚至大便失禁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会阴下降的病理改变,实际上是人体多系统、多脏器、多部位、多组织发生松弛性改变的局部表现;是以盆底肌松弛、盆腔脏器(如直肠、子宫)的固定结构松弛、直肠阴道隔松弛,以及骨盆腔以上结肠各部位固定组织松弛等为主,造成腹膜腔位置降低而致会阴下降;也是女性发生便秘、排便困难等排便障碍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便秘、排便困难,甚至排气困难,直肠内堵塞感,总感觉排便未尽而排便频繁,会阴部坠胀,甚至胀痛,平卧和睡眠时减轻;严重者可大便失禁。如果长期便秘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或痔疮脱出的病人,大便可带有黏液;若痔疮表面溃疡出血,则大便带血;女性患者则常伴发阴道脱垂或子宫脱垂。
8.何为内括约肌失弛缓综合征
内括约肌失弛缓综合征也叫盆底肌失弛缓综合征,是一种肛管直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以顽固性便秘和排便极为困难为主要表现。
正常情况下,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等一起协调作用,维持着对排便的正常控制。如果在排便过程中,肛门内括约肌不能松弛,呈失弛缓状态,粪便就会滞留在直肠甚至乙状结肠内,从而引起顽固性便秘。由于长期粪便的滞留,直肠的顺应性显著降低,收缩功能逐渐减弱,直肠发生扩张,而肛门内括约肌肥厚,被称为内括约肌失弛缓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特点为:①排便时肛门有堵塞感,排便困难,由于过度用力排便累得满头大汗,而越用力粪便排出越困难,甚至迫不得已常用手指插入肛门帮助排便。便后还有肛门坠胀感及排便不尽感。②排便时间长,常需30分钟以上。③大便性状变细,甚至细如铅笔芯样,而且每次排便量很少。④由于排便困难的长期折磨,可造成患者精神、心理创伤而伴有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烦躁等症状。
目前对本病的病因还不甚明了。认为,本病可能是由于患者长期忽视便意,外括约肌持续收缩而阻止了内括约肌的松弛,致使直肠长期处于宽息状态。另外情绪紧张、抑郁、烦躁等能导致内括约肌组织肌肉的神经递质增加,造成内括约肌的持续紧张状态,最终导致本病。
9.直肠前突为什么会导致便秘
直肠前突在女性中十分常见,但仅部分患者有便秘症状,而且直肠前突的深度与排便困难程度并无明显的平行关系。这提示,发现直肠前突不等于发现了便秘的真正病因。据研究,直肠前突只是盆底松弛所引发的诸多临床表现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相当多的肠道慢转动型便秘患者也有明显的直肠前突。只有经过反复、周密的检查,排除了肠道慢转运、内外括约肌、盆底肌功能失常和直肠内套叠以及滥用泻药的影响后,再经1~3个月严格的保守治疗,确定直肠前突是引起出口阻塞症状的主要原因。直肠前突造成的便秘,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尤其是多产、难产妇,因直肠前壁向前膨胀所致。从发病原因上看,由于前壁肌层变薄,粪便进入直肠突出部分,不能由肛门排出,出现排便困难。发病时,盆腔内有沉重和疼痛感觉,排粪困难,必须用手指向后压迫阴道后壁,才能使粪便从肛门排出。如果治疗的话,可以采用手术方法,修补缺损的直肠阴道隔薄弱区。
10.何为盆底排便障碍
盆底排便障碍除需符合慢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外,还需符合以下几点:①必须有肛门直肠测压、盆底肌电图或X线检查的证据,证明在反复做排便动作时,盆底肌群有不合适的收缩或不能放松。②用力排便时直肠能出现足够的推进性收缩。③有粪便排出不畅的证据。
11.何为结肠易激综合征
本征是指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一种不规则的腹痛和排便异常的症候群,又名“结肠过敏综合征”、“结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等。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或阵发性左下腹部绞痛伴便秘(粪便可呈羊粪状),腹泻(呈黏液性大便)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多于进食冷饮后诱发或加重。具有排气、排便或腹部热敷后缓解的特点。
本证的病程具有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症状加重常和精神紧张和工作劳累有关。
本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痉挛性结肠型:
主要症状为下腹痛和便秘,排出特征性“羊粪”样粪便,腹部可摸及条索状包块,此型最常见,症状恶化期与无症状或少症状期相间出现。肛门指诊直肠是空虚的提示便秘与直肠以上的肠段痉挛有关。
黏液性结肠炎型:
表现为无痛性腹泻,以排除混有多量黏液粪便为特点。有时甚至全是白色或透明的黏液,往往每日排便多次。
腹泻与便秘交替型:
以痉挛性结肠便秘和黏液性腹泻交替出现为特点表现,交替时间长短不一。
12.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症便秘
正常新生儿应有胎便排出。如果是患先天性巨结肠症的患儿,出生后则多日不排胎便,或排出胎便少,然后出现进行性逐渐加重的便秘,数日排便1次、甚至数周排便1次。先天性巨结肠症引起的便秘特点是:①新生儿即发生顽固性便秘,用一般泻药或灌肠法治疗难以奏效。②腹胀严重,腹部膨隆胀大,叩之如鼓。甚至肚脐外翻突出,腹部可见胀大的肠型及肠蠕动波等。③全身出现营养不良,食欲不振,消瘦。
先天性巨结肠症便秘病程迁延,可见于较大的幼儿或儿童。除了顽固性便秘外,常有发育延迟,营养不良,甚至导致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性浮肿。有的患儿在出生时发生严重便秘,而后数月或数年排便正常,但以后又发生顽固性便秘,甚至反复发生肠梗阻,出现严重腹胀,叩之如鼓声,可摸到腹内干燥粪块等,直肠指诊检查时,直肠空虚,无器质性狭窄。该病若迁延时间过长,亦有转变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有上述病史者,应及早进行详细体检,早期确诊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3.为什么会出现直肠与肛肠的非同步性运动
正常情况下,当粪便进入直肠引起便意后,直肠收缩,而盆底肌肉、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致使粪便排出体外。
直肛肠非同步是指当粪便刺激直肠收缩时,盆底肌、肛门内括约肌不能相应性舒张,导致排便困难。这种终末端性便秘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情况病人77.7%具有骨盆会阴部外伤史,6.5%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27.8%的病人排便不完全,所有病人都未能排出置入直肠内50毫升的气球。
14.乙状结肠冗长症及分级标准是什么
乙状结肠冗长症即乙状结肠过长,乙状结肠冗长可引起排便梗阻症状,是梗阻性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乙状结肠冗长还易引起乙状结肠扭转,导致肠梗阻。钡剂灌肠检查可以确诊乙状结肠冗长症,根据乙状结肠最低点的位置可将乙状结肠冗长症分为三级:
1级:
乙状结肠最低点高于耻骨尾骨线;
2级:
乙状结肠最低点低于耻骨尾骨线,高于坐骨尾骨线;
3级:
乙状结肠最低点低于坐骨尾骨线。
此分级方法与乙状结肠的冗长度及临床症状对应性较好。在治疗上3级应手术治疗,1级应保守治疗。
15.什么是结肠黑变病
结肠一般人称为大肠,结肠黑变病并非少见,据资料,西方总人群中发现结肠黑变病高达10%,老年人更高达20%。我国随老龄人口增多以及结肠镜普遍应用于肠道检查,结肠黑变病发现也日渐增加,长期便秘的老人经常服泻药者结肠黑变病高达44.4%。
引发结肠黑变的病因,公认与长期便秘及服泻药有关。不过有人发现1/4便秘者未服泻药也可出现结肠黑变,因此认为便秘也是结肠黑变原因之一。老人年老体弱,胃肠道动力减弱。大便积滞于大肠内,某些毒素被吸收,黑色素沉着于结肠黏膜而呈黑色。
结肠黑变病无特殊症状体征,仅有便秘、腹胀,排便不畅、食欲不好。少数人会发生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表现。大便的毒素和泻药中的潜在毒素可能有致癌作用,久之伴发腺瘤、息肉、癌肿。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便秘长期服泻药者,青年人也可发生,诊断有赖结肠镜检。目前认为结肠黑变病为结肠黏膜黑色素沉着非炎病肠病,是可逆的,可随便秘的改善,停服泻药后,黑色素可以减少,病变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平日多食蔬菜、水果、纤维丰富的粗粮,多饮水,增加体力活动,腹部按摩,有利缓解便秘。改服油性泻药如液状石蜡及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有利排便。定期做结肠镜复查及时发现息肉、腺病及癌肿等并发症早期治疗。
16.什么是肛裂
由于肛裂患者常伴发便秘,在用力排便时,干燥的粪便扩张肛管,引起肛管小血管撕裂而出血。其特点是出血量一般较少,或粪便表面带鲜血,或便时鲜血点滴而出,或便后手纸染血。另一特点是常有排便时肛门的疼痛,排便后疼痛可持续较久,肛门视诊即可确诊。所以,当有因排便引起的周期性剧烈肛门疼痛伴便血时,应考虑有肛裂。
17.什么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便血的特点是具有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大多数人虽然肠黏膜上长了息肉但无自觉症状,这是因为小的息肉仅仅是在肠黏膜有隆起的结节。大的息肉则常为带蒂的小瘤,突入肠腔,在肠内上下移动,因粪便压迫和刺激而使表面常有溃疡、糜烂,甚至出血。所以肠息肉的症状最常见的为粪便带血,而且每次排便都可见血液,血色鲜红或淡红,附于粪便表面,也可与粪便相混,或混有黏液和脓性分泌物。直肠息肉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但一般出血量较少。结肠有较大的息肉时,可引起肠套叠、下腹绞痛、进行性便秘,且粪便带血。凡儿童有便血,大便次数及性质基本正常者,多为直肠息肉。结肠息肉多见于青年成人,粪便带有鲜血和黏液,可因反复出血而引起贫血。
18.什么是肛门狭窄,其如何分类
肛管腔道变窄,以致大便形状变细或排便困难,肛门疼痛或腹胀,甚至肠梗阻者,称为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根据狭窄的部位分为:
肛门狭窄和直肠狭窄。
(2)根据狭窄的程度分为3度:
一度(轻度狭窄):
成人肛门镜不能通过。
二度(中度狭窄):
仅能通过小儿肛镜或食指。
三度(重度狭窄):
不能通过食指。
(3)根据狭窄的性状可分为:
1)环状狭窄:
狭窄呈环状,上下纵径不超过2.5厘米。
2)管状狭窄:
狭窄区上下纵径超过2.5厘米。
3)部分狭窄:
为直肠腔的一部分狭窄,不波及全周,如瓣膜状狭窄、镰状狭窄、半环状狭窄等。
4)全周狭窄:
狭窄占据直肠全周。
19.发生肛门狭窄的原因是什么
肛门狭窄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天性原因如肛管直肠先天发育不良或缺陷,锁肛畸形处理失当等,导致肛门狭窄。
(2)肛肠炎症性疾病如克罗恩病、肛肠瘘等导致局部瘢痕结缔组织增生,出现肛门狭窄。
(3)内痔、脱肛注射治疗后大面积感染坏死,形成大片瘢痕区,或激光疗法、冷冻治疗不当,使黏膜或肠壁坏死,或各类肛管直肠手术中肛管直肠皮肤黏膜切除过多,或误用腐蚀性药品灌肠,以及重度放射性直肠炎等,均可导致肛门狭窄。
(4)肛管直肠部的灼烙伤、撕裂伤、冷冻伤、挫伤、穿刺伤、枪弹伤后瘢痕发生挛缩,导致肛门狭窄。
(5)肛肠肿瘤,或肛管直肠周围肿物,如肿大的前列腺、子宫肿瘤、卵巢肿瘤等的压迫,导致肛门狭窄。
20.什么是大肠癌
大肠癌的主要症状是粪便带血。如果癌肿位于右半侧结肠如回盲部、升结肠、肝曲部位,粪内常有潜血,明显出血不常见;如果癌肿位于左半侧结肠,便血的颜色多呈鲜红或暗红色,附于粪便表面。如出血量不多,又加之便秘症,则血色发黑,血与粪便相混合。乙状结肠癌常有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粪内有鲜血、脓及黏液;直肠癌则为便中带血或脓血,或粪内有血性分泌物的黏液血便,或出现黑色粪便。总之,大便带鲜血或便后滴血,病变部位是在大肠,特别是左半侧结肠的乙状结肠及直肠和肛门,即通常所说的下消化道出血,便血颜色鲜红或便后滴血。便血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详细检查,以免贻误治疗。
有一些体质瘦弱、腹壁较薄的便秘患者,无意中腹部不适时,触摸到自己左下腹部有条索状“硬块”,便怀疑得了肿瘤。其实,顽固性便秘后直肠狭窄的便秘患者,或者肠梗阻性病变者,乙状结肠内可蓄积或充满干燥粪便,有时还相当坚硬。充满粪块的乙状结肠,在腹部检查时,扪到的“肿块”多呈条索状,且可随扪诊的移动而移动,加压是可变性,无明显压痛;而乙状结肠癌肿,一旦能扪到肿块,则表明肿瘤发展已较重,必然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扪诊时移动较差,压之不变形,并有明显压痛。给患者服泻药,经彻底排便后,再进行腹部检查,属乙状结肠内蓄积粪便者,则包块完全消失;若为乙状结肠癌,则包块不会消失,仍可扪到。如果进行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便可最后确诊。
21.什么是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又称脱肛,是指直肠黏膜或全层肠壁的垂下、脱出,有时仅为直肠黏膜的突出(黏膜脱垂)。有时则为直肠全层脱出(完全性脱垂)。如为一肠段完全性环形脱垂,套入邻近肠管,则称肠套叠。直肠脱垂有时仅限于直肠内(内脱垂,或称隐性脱垂)有时并不超出肛管,也有些向外翻出而悬垂在肛门外,则称外脱垂。1/5的内脱垂病人会发展成外脱垂。直肠脱垂的患者往往会有慢性便秘史,长期过度用力排便引起脱垂,在患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的老年人,由于排尿和咳嗽时腹压增加,使直肠脱垂更为加重。
轻度的直肠脱垂仅发生在排便时,且可自行还纳。此时,只要积极治疗便秘,常可使脱垂好转并使其长期稳定。如患病日久,除可造成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黏液渗出外,还可因神经受损而导致大便失禁。因此,对直肠脱垂尤应强调早期治疗。
22.什么是大肠克罗恩病
其主要症状是腹泻或少部分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粪便的形状,多是软便、水样便、黏液便,同时伴有腹痛。腹痛多数为较轻的钝痛,发作期可有绞痛,以下腹部为主,有时也会引起全腹疼痛,而且患者体重减轻。本病的诊断比较困难,要通过钡剂灌肠X线检查、内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其他全身检查和化验检查,排除了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疾病后才能确诊。
23.如何诊断小儿特发性便秘
便秘是小儿科最常见疾病,约占小儿消化门诊的10%~25%,以男孩多见,其中有90%为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便秘。虽然在疾病早期容易治疗,但由于症状较轻,易被家长忽视,常常到了发病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就诊,这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严重便秘常合并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少数患儿同时可出现充溢性大便失禁。对于患儿的社会活动、心理发育和学习成绩都有较大影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特发性便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饮食因素、排便习惯异常、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食物过敏、泌尿系统感染、性虐待等。
治疗主要从肠道管理和生物反馈训练两方面着手进行。一般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清除肠道潴留粪便,使用灌肠和较大剂量的缓泻药物,常用的灌肠液体有等渗盐水或磷酸二氢钠,对于粪便潴留严重并有继发巨结肠的患儿可增加盐水的浓度,或将少量泻药溶入灌肠液中,使肠道内潴留粪便完全排空,达到减少肠道潴留的目的。第2阶段是维持治疗,停止灌肠和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调整饮食结构,鼓励多进食富含纤维素和具有缓泻作用的食物,多食用含麦麸的粗粮、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也可使用合成纤维,如欧前车、通泰胶囊等,维持排便,防止再次出现肠道内粪便潴留。第3阶段是停药观察,继续进行饮食调整,巩固疗效。
24.如何诊断小儿传输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便秘,也叫结肠无力。主要表现为全部或部分结肠传输功能障碍,结肠传输时间明显延长。此病的发病率占全部便秘患儿的29%。其病因仍不清楚,可能由于肠壁神经丛先天性异常或神经丛受到内外源性损害,包括神经节细胞数量、形态或功能异常。也可能是肠壁平滑肌功能减弱,致使肠蠕动乏力,肠传输能力减弱。
54%患儿病理学表现为全部结肠传输明显减慢,17%是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明显减慢,其余为升结肠、横结肠或两段以上结肠同时传输减慢。直肠肛管测压的各项指标中只发现本病患儿肛门外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传输正常患儿,直肠感觉阈值明显增高,表明慢传输型便秘症患者直肠功能明显下降。
应首先给予调整饮食、排便习惯训练和服用泻药等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无明显效果时,需要手术治疗。
25.小儿便秘应细查原因
许多孩子常常出现大便干燥,排便费力,或者2~3天,甚至更长时间排便1次,这就是小儿便秘。小儿便秘常见以下几方面原因。
(1)饮食不当婴儿期如没能及时添加辅食,小儿养成偏食的毛病,1岁以后仍以喝奶为主;或喜欢吃肉类,不爱吃叶茎类蔬菜、水果;或者将蔬菜水果榨汁,食物过于精细少渣等,均容易导致食物中膳食纤维过少,肠蠕动减慢,引起小儿便秘。此外,若小儿脾胃虚弱,食欲差,进食、饮水量太少,胃肠消化吸收后余渣少,导致粪质少,加之肠蠕动减弱,也可发生便秘。
(2)排便习惯不良如果家长不注意从小培养训练孩子定时排便;或小儿因贪玩、不习惯在幼儿园及学校排便,有意憋便,粪便因久存于直肠,水分被吸收而变得干硬,久而久之均可造成便秘。
(3)其他方面如小儿缺乏运动、突然受到神经刺激、生活环境改变、精神紧张、学习压力过大等均可导致便秘。肛裂、先天性巨结肠。某些慢性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制酸剂、某些抗惊厥药物等也可导致便秘。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膳食结构发生很大改变,食物越来越精细,小儿便秘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小儿便秘危害很大,家长不可轻视。小儿长期便秘可导致肛裂、痔疮。长期便秘及食欲不振,会逐渐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便秘会使有毒物质长时间滞留在体内,损害肝、肾,还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反应迟钝、肥胖等症状。
26.哪些疾病易引起小儿便秘
看小儿是否便秘,主要看粪便的质和量,以及对健康有无不良影响,而不是以排便的次数来确定。
小儿在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的导致便秘的原因,绝大多数小儿出生后24小时内即应有胎便排出,如无胎便排出,则应检查有无肠道梗阻,包括肛门闭锁及狭窄。当小儿食物不够时,也可以出现便秘,如果同时出现体重不增,且常因饥饿而啼哭,在补充食物后,则大便可以正常。又小儿因喝水太少,特别是夏天,出汗多肠内水分被吸收,导致大便太干燥也可有便秘。随着小儿年龄的逐渐增大,如果平时不注意排便训练及建立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可以成为便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秘是小儿排便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总的来说小儿便秘常由饮食不当、食物成分不均衡、肠道本身疾病或发育缺陷,如:①结肠梗阻性疾病,假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乙状结肠扭转、结肠肿瘤、掩性狭窄、术后瘢痕性狭窄等)、结肠外压迫(如盆腔肿瘤)。②肛肠发育畸形,肛门直肠畸形(肛门狭窄、直肠舟状窝瘘等)。③结肠神经肌肉发育缺陷,先天性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④肛门直肠的其他疾病,肛门狭窄(外伤性、感染性或性虐待)、肛门疼痛性疾病(肛裂、皮肌炎等)、特发性巨结肠或巨结肠。⑤出口梗阻性疾病:盆底肌肉痉挛症及结肠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