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 子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本品生用,苦寒清降,缓缓下行,能清心、肺、三焦之火,并利小便。用治热病心烦或高热烦躁,可以清心除烦解热;用治湿热黄疸、热淋、血淋、小便短赤,可导湿热从小便排出体外;且可凉血解毒,治血热吐衄下血以及痈肿疮毒等症,还可外用治扭挫伤。

《药征·卷下》概括栀子的主要功用为:“主治心烦也,旁治黄疸。”临床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治疗胸中郁热。临床上,遇到热扰胸膈的病人,常会出现胸中灼热,甚则胸痛,心烦懊img1,难以入眠,脉浮,舌红苔黄的症状。我常用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此证,取效理想。

如一患者,女,64岁。觉胸中热痛、气短心悸一个月,伴咳嗽。西医诊断为肺栓塞,经用西药治疗,咳嗽减轻,而胸痛依然。近来感觉胸中如同一团火球在灼烧,热痛难耐,胸背相引,精神疲惫,稍活动则甚,服西药“法华令”乏效,遂就诊于中医。患者气短乏力,稍劳则悸,食欲不振,睡眠欠佳,舌红苔薄黄,左寸脉独大而有力。处方:栀子10g,淡豆豉10g(后下),炙甘草10g,枳实10g,厚朴10g,生晒参6g,丹参30g,黄连6g,肉桂2g。水煎服。药进两剂,胸中热痛显著减轻,神情转佳,食欲增进,继以此方进退,嘱服十余剂以巩固疗效。

第二,治疗中焦蕴热。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栀子主治“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等。基于此,临床我常将栀子用做治胃中灼热疼痛、喜食冷物、呕恶以及面赤、痤疮、酒渣鼻的主药,可与黄连、蒲公英、生石膏、麦冬等药配伍。同时,在《丹溪心法·卷四·心脾病》提到:“大概胃口有热而作痛者,非山栀子不可,须佐以姜汁,多用台芎开之。”对于古人的经验,可供临床参考。

第三,治疗肝胆湿热。如遇肝胆湿热,熏蒸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可用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为基本方,加凤尾草、垂盆草、茜草、白花蛇舌草、柴胡等,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现今可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第四,治疗膀胱湿热。湿热下注,发为淋证,见尿急、尿频、尿涩、尿灼热疼痛,脉滑数,舌红苔黄腻等,可用本品配伍黄柏、木通、车前子、滑石、泽泻、生甘草等,以清热利水通淋。朱丹溪在治疗热淋证时,单用栀子仁一味,如《丹溪心法·卷三·淋》记载:“淋有五,皆属乎热。解热利小便,山栀子之类。山栀子去皮一合,白汤送下。”朱丹溪的用法是遵从,栀子皮走表而仁入里下行的理论,取栀子仁长于治淋证的特点,取得良效,可供临床参考。

第五,治疗血热证。栀子善于清热凉血解毒,对于血分热盛,见吐血、衄血、咳血、尿血、便血等,可用本品配伍白茅根、生地、玄参、侧柏叶等,以清热凉血止血。

第六,治疗外伤肿痛。栀子外用,透皮吸收作用很显著,能解毒消肿,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效。我一般用生栀子适量,捣为粗粉,水调外敷伤处,一般一夜疼痛就可显著缓解,同时有消肿作用。用药后局部可能会出现青色,但能自行消退。

临床上栀子常用的炮制品种有生栀子、焦栀子和栀子炭。其中,生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力强;焦栀子由于减缓其寒凉之性,因此体弱或热邪不甚者宜之;栀子炭长于清热凉血,炭有收敛的作用,因此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适宜。另外,不同的用药部位,功效也各有不同。栀子皮重在清肺经热和肌表热,而栀子仁重在清泄里热及下焦热。这些都是临床医师应该注意并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现代对栀子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展,研究表明,该品有抑制胃液分泌,促进小肠运动,降低转氨酶,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自主活动,镇静,解热,抗惊厥,抗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脑膜炎双球菌,促进皮下血肿吸收,降低血压等作用,其水煎剂可杀灭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可供参考。

《中国药典》记载,栀子常用量为6~9g。

最后,还应注意的是,栀子性寒,脾虚便溏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