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常用清热药临证应用备要

石 膏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本品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内可清肺胃之火,外可解肌表之热,为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证的要药。煅石膏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功用。

《药征·卷上》归纳石膏功用为:“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我在临床上常将石膏用治以下几种病证的治疗。

第一,伤寒阳明经证。阳明经证的病机是热邪充斥全身,其主证有四大症,即大热(高烧不退)、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石膏入阳明胃经,性寒能清热,味辛能透热,是治疗里热炽盛证的主药,最常见的应用方法是与知母、甘草、粳米、芦根、金银花等配伍,如白虎汤。如果是发热汗出数日,证兼乏力、微恶风、脉虚大的患者,应该在处方中加人参或党参以增加益气的功效。

第二,瘟疫气血两燔证。瘟疫气血两燔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目痛,无汗,颇似伤寒(瘟疫头痛如劈,伤寒头痛不至如破;伤寒无汗,瘟疫下身无汗,上身有汗,头汗更甚),狂躁烦心,错语少眠,甚则吐血、衄血、发斑,舌红起刺,脉滑数。遇到这样的情况可用生石膏配伍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地、玄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知母、大青叶等,如清瘟败毒饮,能够收到很好的疗效。正如《疫疹一得·自序》中强调石膏治疗瘟疫的作用:“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气薄,能解肌热;体沉性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敢自信。”现今临床上常用本品来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并且收到很好的疗效。

第三,胃火炽盛证。根据中医理论,阳明主面,足阳明胃经经过上牙齿。当胃火炽盛,上熏于面,会见头痛、牙龈肿痛、口臭、喜凉恶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等证。我常以生石膏60g,细辛3g为基本方进行治疗,如头痛加川芎、薄荷等,牙痛则加地骨皮、生地、玄参、升麻等,用水煎服。若治牙痛,最好先含漱,后口服,这样疗效会更好。再者,如果属于胃火亢盛,消谷善饥,应以石膏为主,以清泄胃热,并配伍知母、天花粉、粳米、虎杖、甘草等,对治疗糖尿病属于中消证之多食善饥者,能够降低血糖,改善症状。

胃火炽盛,还可见自汗症状,其特点是汗大出而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恶寒或恶风者,为阳虚或感受风邪所致,应慎用)。

我治疗一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多食善饥,大汗出,恶热喜冷,脉洪大,投以白虎汤为主方,重用生石膏60g取效,各项化验指标逐渐转至正常范围。

第四,肺热咳喘。在临床上,肺热咳喘,可兼见口渴、面赤、鼻息气热、痰黄、舌红苔黄、脉浮数等证。中医理论认为,肺主宣肃,石膏味辛能宣泄肺热,可以恢复肺的宣发之性;而石膏性寒质重,能沉降肺气,以恢复肺的肃降功能,肺之宣、肃功能复常,咳喘自然可愈。治疗肺热咳喘,石膏常与麻黄、杏仁、炙甘草等药配伍应用。应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石膏与麻黄配伍比例一般以3∶1比较适宜。临床以该方为主,加入鱼腥草、芦根、黄芩、金银花、薏苡仁、桃仁等治疗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属于肺热咳喘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石膏的清热功效还应注意与其他一些药物鉴别应用,如石膏与天花粉均有清热止渴之功,但口渴兼有烦躁的烦渴患者应以石膏主之,而单纯的口渴患者应以天花粉主之。石膏与栀子均能清热,但石膏味辛,长于解散外感之热,而栀子苦寒利小便,长于清解内生郁热。这些在临床应用时要特别注意。

应用石膏时,还应把握脉象。一般以脉浮大有力或洪大而滑者,适宜应用该品。若见弦脉,则当是弦长有力,如无力之脉或沉细脉,用当斟酌。

石膏常用的炮制品种有生石膏和煅石膏。其中,生石膏性大寒,功能清热生津、泻火除烦;煅石膏性收敛,功能清热敛疮,多作外用,临床应用需注意。

目前,对石膏的现代研究表明,石膏有解热,降血糖,降血压,抑制呼吸运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可供参考。

石膏常用量为15~60g,应打碎先煎,以便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特别要提示的是,血虚发热、脾胃虚寒、肺气虚等非实热证的患者,应当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