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机十三条”的立论渊源

1.“病机十三条”是在传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周仲瑛教授反复强调自己所提出“病机十三条”,首先源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并将历代医家病机理论充实其中,精炼不杂,自成体系。

病机辨证思想的最初形成,首先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病机十九条”,认为后者给中医辨证思维方法提供了最初的蓝本。仔细研读《素问·至真要大论》,笔者发现其所言无非正气与病气两端而已,强调的是临证首先把握病气多寡与脏腑虚实如何。后世不同辨证方法,实际上是对“病机十九条”辨证思想的细化或具体化,其内涵皆离不开对“邪正虚实”这一病机核心的把握。如《叶选医衡》谓:“凡邪正相搏而为病,则邪实正虚,皆可言也。”

“病机十九条”涉及“风寒湿热火、五脏上下”总计十二个方面。与“病机十九条”相比,增加了燥、郁、瘀、痰、水饮、毒、戾、虚多久病和多因复合等九条。其中,五脏病机和上下病机融合在各病机要素条目中的病位和“虚多久病”之中,增加“水饮”病机主要源于张仲景痰饮理论;增加“燥”病机是吸纳了刘完素对病机十九条的补充;增加“郁、痰、瘀”三条,则主要吸取了以朱丹溪为代表后世医家的经验;增加“毒”和“戾气”两条主要吸取了后世温病学的病机理论,二者看似属于病因层面的内涵,实则在致病过程中有其病机演变的特殊性,故将二者单独作为病机要素条目;最后,增加“多因复合(复合病机和兼夹病机)”一条,则是周仲瑛教授充分认识到复合病机作为内科急难疑重症病证的主要病机特征,采用复法制方是古今名医临证的技巧所在,故应予充分重视而单列。

2.如何理解多因复合(复合病机、兼夹病机)

笔者认为,在病机十三条中,周仲瑛教授将“多因复合(复合病机、兼夹病机)”作为最后一条单独列出,是对“病机十九条”所说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的进一步补充,也是对“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的进一步发挥。

周仲瑛教授感悟到病机有单一病机、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之别。所谓“兼夹病机”是指两种单一病理因素并见,虽有主次关系,但无新的质变,如“外寒里热”“表有风寒,里有宿瘀”等;所谓“复合病机”包括多因复合、多病位复合、多病势复合三个方面:①多因复合:指两种以上的病理因素互为因果,胶结和合,形成新的致病特质,促使病势的演变发展。如风火相扇证的病机特点表现为“风助火势,火动风生”,湿遏热伏证的病机特点为“热处湿中,湿遏热外,如油入面”。②多病位复合:即多脏同病。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显示了脏腑整体观的特色,病理生理的相关性,如多个病种表现的肝脾、肝肾、肺脾或肝脾肾等同病,特别是在急难病证方面的多脏同病,对临床更有重要的实用价值。③多病势复合:即同一病理因素或病位,可多向转化,若多因杂呈,则病机转化更为错综复杂,再若因果交并,病势演变千变万化。

近年来,笔者连续发表介绍了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论探析、复合病机转化论初探、慢性肝炎湿热瘀毒互结复合病机的形成机制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论复合与兼夹病机证素等数十篇论文,旨在阐述不同病机之间的多因交叉与转化是复合病机形成的发病学基础,反映了不同病理因素脏腑之间的病机转化、传变规律,是临床辨证必须把握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