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道探微:与国医大师一起守望中医
- 叶放
- 798字
- 2021-03-26 08:15:58
(四)道之根本:阴阳
医道同源。《易·系辞传》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一语道破了《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哲学从创立开始就重点关注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即“生生”之道。自然而然,在古典中医学,历来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首先是指阴阳,因为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生杀之所以发生的根本,阴阳是根本之道。
《黄帝内经》传承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作为中国哲学理论根基的认知思维方法,深深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阴阳学说所体现的是古代的先哲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是现象分类和状态描述,基于这一既简单又基本的认知思维方法,可以对宇宙、天地间的万物变化、人生命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从一(气)到二(阴阳)进行分类刻画与动态描述。
先哲们对“道”的根本的认识源于天地、四时、五运的观察与感悟,如“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里的“五运阴阳,天地之道也”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先哲们在阴阳之前加有“五运”和“四时”,另外还有“天地阴阳者”的表述等,都是今人提出“四时五脏阴阳”为中医理论核心的主要依据,确有深意。
明代张景岳称得上是对医道与医术都有建树的中医大家,曾谓:“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近代程门雪先生曾言:“无论何症必有虚实、寒热之不同,两相对立,决无偏理,医道通《易》,太极一图,两仪定位,即相对论也。千变万分,均从一阴一阳互为消长而来,差参多少则有之,绝对一偏则决无者也。”
笔者认为,医道无穷,要想学好医道,首先要把握阴阳。而把握阴阳二者关系关键在于“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书·大禹谟》),而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则谓:“医道贵乎丸(园)通,若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也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