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古今各家对《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每一句话的解释从来都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一方面,类似《黄帝内经》出自不同时代、多个医家之手,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实属正常。而《伤寒杂病论》历经战乱和后人的多种版本,加上人们所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临床所遇病证的特点各异,不同医家对其的注解和解读各异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在笔者看来,目前要理解中医经典条文,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到临床应用上。比如“四肢者,诸阳之本还是诸阳之末”“肝为罢极之本”等都有解释和争议无数,但最终能够支持临床应用并提高疗效,足矣!

笔者欣赏余瀛鳌先生所谓:“读中医古书,必当善入善出。所谓善入,就是要钻进去,力求穷极学理;所谓善出,就是要出得来,能够联系实际,化书本知识以指导临床、科研与教学。”在笔者看来,解读中医经典,既要回到古人认识问题的原本思维去理解,也要从临床现象事实中去感悟,所谓“医者易也”“医者意也”。《黄帝内经》中气味配伍和五脏苦欲条文中所呈现的规律都并未严格按照五行生克顺序进行。所以当对《黄帝内经》中某个概念落实到某一具体病证理解的时候,这些解释也就必然有其局限性,不必过于苛求,此正有“名可名,非常名”的一层哲理。

此外,读经典意义在于感悟古典中医学之道的真谛,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应对临床所遇复杂病证所需之术。至于如何看待不同医家经典的各种各样的解读,笔者很欣赏尤在泾对于邪正与阴阳的理解:“治外感,必知邪气之变态;治内伤,必知脏腑之情性……母之与子,气本相通。母旺则及其子,子旺亦气感于母……阳与阴反,然无阴则阳不见矣;邪与正反,然无正则邪不显矣。”这种解读,实际上立足于古典中医学医道之巅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古今各种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见解,则能够将读经典过程中所遇疑惑消解于无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