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整体诊察,诊法合参

中医诊察注重整体恒动观,用以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不但诊察“人之病”,更注重诊察“病之人”,因而避免了那种割断联系的、静态的认识和分析方法上的缺陷。中医学的诊察方法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以形象(直觉)判断为主,但注意结合抽象(逻辑)论证,具有善于从整体上把握病证的诊断思维特点。其虽然缺少定量指标,但注重对病因、病性等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病、证的本质。中医诊察方法的逻辑论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临床资料的思维过程。这种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比西医偏重逻辑的证明,忽视直觉思维的诊断思维具有一定优越性。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法虽看似简单、模糊,却简便、无创伤、无痛苦而全面,更加上诊察与思辨的交互诊断过程,远非单项检查手段所提供的信息所能替代。要进一步总结传统的诊法经验,不断延伸、扩展诊法手段,尤其要注重病情资料的客观化及主观思辨能力的提高,即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传统诊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这是提高中医诊治疑难病能力的趋势、方向和出路。

整体诊察即全面诊视察验病情,通过对诊法与辨证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提高中医学诊治疑难病的理论与技术水平。望、闻、问、切“四诊”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各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诸诊法合参,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全部资料。《难经·六十一难》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前贤对四诊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但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神、圣、工、巧四个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察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诊病体系。临床诊察,从收集病情资料,到做出病、证诊断,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辨证论治思维的综合运用,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就要善于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历代中医名著中所记载的疑难病诊察思维方法与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诊法合参则是将诊察内容“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类经·五卷·脉色类》)。即通过综合分析,辨别疑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理清内在联系,并结合天、地、人“三才”并察,为疾病本质的正确判断提供依据。诚如《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证从舍论》所说:“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