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多临证,提高疗效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学是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生命力亦是源于临床实践活动。实践就是要临证,只有大量的临证实践,才能上升为能力。没有临证,就谈不上能力;临证不多,能力也大不了,临证多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这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

临床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临床是盲目的临床,就不可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也不可能推动临床学科的发展。临床学科的发展,临床疗效的提高,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思维模式,借助于理论的继承与发扬。《褚氏遗书·辨书》所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指出了临证实践的真谛。其中“博涉”“多诊”“屡用”都是指广泛、大量、多次,是方法,“知病”“识脉”“达药”是目的。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有所创新的名医,均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十分重视读书与实践并行的重要性,他深有体会地说,“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认真读书认真实践的一生》)。这不仅是蒲老一生的治学经验总结,也是古往今来的名医们所共同走过来的一条成才之道。

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生存、发展的科学基础,是中医临床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没有临床疗效,中医学就不复存在。故中医学术的发展就应以临床为先导,以疗效为核心,这是中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历史上的中医大家,尽管建树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表现在他们卓有成效的临床上,也因此使他们成为世代传颂的中医药学术和临床水平的杰出代表。换句话说,就是临床造就了代代名医。中医前辈们成功的从医之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如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一个涉及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思维、临证基本功、中药质量、制剂开发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诚然,以辨证论治为主要内容的临证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但作为一个中医人,在临床中必须坚持中医的临证思维,坚持中医特色,坚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融汇西医学的临床优势,拓宽、延长自己的诊断视野,积极探索防治疾病的规律,并熟练掌握药物的药性、适应证、禁忌证、配伍规律、服用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古人说得好,治而不效,未得其术也。通常情况下,疗效不佳不是病不能治,而是医生还没有掌握治疗的思路和方法。如果中医人具有不断钻研、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精神,那么中医疗效的提高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