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点思考
刚刚经历过的这场关系到党和共和国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不能不使每个共产党员,每个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对这场斗争所提供的种种极为深刻的经验教训,进行冷静的、严肃认真的思考。
在众多的经验教训之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了,放松了。严酷的现实使我们体会到邓小平同志所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这句话的无比正确性。对于培养和造就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显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
前些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不是个别单位或某个局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的现象。因此,要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从端正根本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着手。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以下现象。
在总结1986年学生闹事的时候,大家已经认识到,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那以后,国家教委和许多地方党委对这个问题都抓得很紧,做了多次研究,文件发了不少,会议开得很多。但结果是,年年喊“加强”,实际是年年更削弱。
在高等学校第一线工作的许多老师和干部,特别是从事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同志,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和侵蚀,对党的组织的涣散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对青年学生以及一部分青年教师中思想的混乱,是忧心忡忡、十分焦虑的。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却很难收到实效,更无力根本扭转局面。
这几年我们党的整个宣传战线的情况,正如李瑞环同志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的,一方面是广大宣传干部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然按照党的正确方针兢兢业业地工作;另一方面则是党的宣传工作出现了危机,许多地方队伍散了,阵地丢了,思想乱了。
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的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已经多次反复强调,要求全党必须加强宣传和思想工作,理直气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真正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阵地。为此,已经并准备继续采取一系列具体切实的措施。这就为我们在基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保证。我们一定要精神振奋地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把中央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
二
前几年,围绕着“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题目,在一些报刊和会议上进行过讨论和争论。可惜的是,在前述那种错误方针的指导和影响下,这种讨论常常引导出贬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歪曲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任务的结论。
有人曾借口“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提出“改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口号。这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广大政工干部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同志们说,形势变化了,党的工作的着重点转移了,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加以改进,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说要改造,则难以理解和接受。所谓“改造思想政治工作”,其含义是说,过去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错的,必须加以根本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全面否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取消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报纸上就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要“脱胎换骨”的评论,以及“政工干部砍一半,生产翻一番”之类的报道。一时间,思想政治工作不但似乎已不再是团结群众、鼓舞斗志的强有力的杠杆,反而好像成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绊脚石。这种是非的颠倒,怎么能不造成思想的极度混乱?
许多文章讨论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形式应如何变化,而忽略或回避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具有什么内容、肩负什么任务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有的文章,则是在批评所谓“说教”的、“教师爷式”的、“灌输”的“旧形式”“旧方法”的掩护下,否定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群众、教育青年的必要性。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问题和形式问题,是应该加以探索,认真改进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下,有一些做法确实存在着“左”的、形式主义的毛病;另一方面也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与之相适应,也就要求有一套新的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今天我们来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决不是要原封不动地回到过去一套老办法,更不允许重犯过去政治工作中“左”的错误。但是,即使是在方法问题、形式问题上,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仍然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不应该一笔抹杀和一概否定。而且只要新的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任务明确了,新方法、新形式的创造也是不难解决的。
所谓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具体地说,就是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是应予提倡的,哪些是应予摒弃的?在这方面,前几年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混乱,可以说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譬如,一谈要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有些人就宣扬要以等价交换的原则处理一切事物,在政治上、人与人的关系上甚至感情问题上,好像都应该来个“公平交易”。这样,哪里还谈得上对祖国的献身精神、对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呢?又如,谈到对外开放,要大胆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一切优秀的文化,有些人就拼命歌颂西方资本主义的所谓“蓝色文明”,竭力贬低、抹杀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肆意丑化我们的民族性格。这样,哪里还谈得上提倡爱国主义呢?殊不知,连一点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没有了,也就根本失去了吸取国外先进的优秀科学文化的前提。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少数敌视党和社会主义、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的有意鼓吹和煽动;另一方面也是我们队伍中的一些同志,形而上学的思想作怪,在注意一种倾向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另一种倾向,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一起来加以克服的。
三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摇篮。自然,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的一个主要战场。无产阶级要在这场争夺战中取得主动权和最后胜利,不能把高等学校搞成一个封闭式的庄园,也不能靠高耸的校园围墙去抵御资产阶级思想通过各种渠道对青年学生的侵蚀,只有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强阵地,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增强同社会的联系,在校园内外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不能低估最近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理论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严重泛滥所造成的极为恶劣的影响。在一个时期之内,思想理论战线出现了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宣扬资本主义的谬论可以招摇过市,毒害人们灵魂的“精神鸦片”可以通行无阻,格调低下甚至黄色下流的文艺作品可以充斥舞台屏幕,但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作品和作者,常常被指斥为“僵化”“保守”,甚至扣上“左”的帽子,受到很大压力。就连纽约的《中报》,在今年7月13日的一篇社论中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那时候,整个的社会科学的前沿,也即最时髦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无非是谩骂中国的历史,指责中国的现实,丑化整个中华民族。谁用的词汇新鲜,谁骂得痛快,谁就会成为名人,成为 ‘优秀’的理论家。”在这种状况下,不但在许多具体的思想内容方面造成了对青年学生的很大的毒害,而且这种环境和气氛本身,就构成了对青年学生的一种错误引导,使他们觉得,似乎只有“摆脱”和“突破”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樊篱”和“束缚”,一味地诋毁、攻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实,才是成名成家的最好的捷径。现在是到了彻底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的时候了。应该说,在这个斗争中,高等学校尤其是文科院校的广大教师队伍,能够发挥极为重要的战斗作用。
最近,江泽民同志曾多次谈到要重视对青年尤其青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问题。确实,当青年学生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时候,他们的许多想法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很容易成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俘虏。这里我可以提供两个实例。有一位同学,在首都发生政治风波后,离校回到陕西老家,不久前给我来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一直对这次学潮发展为反革命暴乱以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彻底的反思。说实话,大学生太天真幼稚了,原因就在于我们脱离了实际,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以为民主就是一日可以成熟的果实,满脑子都是天堂般的幻想。可是,一旦我和生活在这黄土地上的农民打交道,我就感觉到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需要些什么。而这一切冷静、理智的思索在校园里则往往被空幻的理想以及追求上帝般的热望所冲淡,这也正是我们幼稚的一面。”还有一位研究生,在给我的信中也谈到,当他回到家乡,接触了社会的实际之后,“自己不得不对四月中旬以来的整个事件重新作一思考。也只有静下心来理智和全面考虑之后,我才发现:事情的确发展到了广大学生善良愿望的反面”。还说:“中国这么大,改革和建设的起点又这么低,谁也不能一下子就把工作做得十全十美。况且,我们的推进民主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美好愿望也绝对只能在安定的环境里才能实现。”这两个材料生动地说明,接触实际,了解现实,认识国情,对于青年确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而就国情教育来说,必须要兼顾到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既要在校内的小课堂里,也要在校外的大课堂里同时进行的。
当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还是在校内。在这方面,政工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学校秩序的整顿、政治生活的充实、民主渠道的开辟等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根本一点,则在于整顿党的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另外做专门的讨论,这里就不做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