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 3215字
- 2020-08-29 17:58:2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MPA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工作方向为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杨冬梅 岳玲 马红光
201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开设了MPA研究生(工会工作方向)。这是全国工会系统第一个工会工作方向的研究生硕士点,其培养定位是为工会系统及相关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自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以来,我们秉承“立足工会,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结合工会工作方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在培养目标、教学科研、实习实践、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MPA(工会工作方向)人才培养的成功路子。
一、培养目标
MPA(工会工作方向)的培养目标: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立足工会系统对工会理论与工会工作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向各级工会组织,培养热爱工会事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重点定位于实际操作与应用,要求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掌握扎实的工会理论知识、科学的工会工作方法、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对课程体系、培养方向、教学内容、实习实践、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保证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社会研究方法等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外,开设了劳动关系学、工会基础理论、工会法专题、工会组织建设实务、集体协商谈判实务、职工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等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课程的数量和比例,同时加大了社会实践的分量。
二、教学科研
(一)课程设置中强化实践教学
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等方面都十分注重产学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在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两个模块,均开设实验实践课,其中专业方向必修课中的实验课比重占1/2以上,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操训练。
(二)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一是积极组织申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每人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最终获批研究生院级科研项目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问题研究”“工会宣传工作与媒介传播的关系”等与工会工作关系密切的课题,体现了工会工作方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鲜明特色。二是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工会和劳动关系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三是注重将研究生科研课题与学位论文相结合,通过做科研课题的过程,收集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材料,也为学位论文开题做好充分准备。四是重视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形式,注重实地调研和对策性研究。学位论文选题以实际调查为准,论文应当在实习实践中按要求完成并通过答辩。
三、实习实践
MPA(工会工作方向)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工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达成其培养目标,专业实习实践被列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和行业实习,专业实践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内容为课程实验和独立实验课;行业实习在工会系统或相关企业、部门等工会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MPA(工会工作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实习实践环节形成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工会,实行两结合的统筹制和三位一体的多元参与模式。
(一)两结合的统筹制
研究生实习实践是一项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需要兼顾到知识和能力的有机衔接。MPA(工会工作方向)研究生培养在这方面通过三个有机结合形成了综合协调、统筹安排的体系,即行业(岗位)实习和综合(毕业)实习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目标与学生需求相结合。两结合的统筹制体现在实习设计上,将行业(岗位)实习与综合(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实习目标与学生需求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影响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与途径、指导性与主体性、客观规律与主观需求、个体与整体等多种因素。
第一,行业(岗位)实习和综合(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作为必修实践类课程,研究生实习实践共计5个学分,这些学分需要在四个学期内合理分配。根据学习的阶段性、累积性和递进性特点,实习实践采取了行业(岗位)实习和综合(毕业)实习两种方式,学生总计用六个月时间,分别进入各级工会系统或相关企业单位等进行实习。四个学期的实习可以视为是系统化实习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专题,针对性强。从地方工会到企业工会再到仲裁机构最后是综合应用,步步深入,有序推进,这符合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契合了工会工作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在不同类型的工会以及不同角色位置开展实务工作的经验,多种视角,全面兼顾。此种设计为研究生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打下了基础。
第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MPA(工会工作方向)公共管理硕士采取的具体做法是在每学期的授课结束之后开始实习实践,或者是在直接相关的课程学习之后进行。比如在企业工会工作专业实践之前,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工会基础理论、工运史、劳动关系、工会法、劳动法、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工会组织建设实务、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社会研究方法等课程内容。带着理论思维去实践,既能让学生在面对实务时,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同时通过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反馈,可以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知,最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中达到能力的提升。
第三,实习目标与学生需求的有机结合。MPA(工会工作方向)的研究生很多都是在职的,是非脱产学生。他们除了学习,还有工作、家庭等事务。对于其个人而言,需要优化时间管理妥当协调不同性质的活动。对于教育者而言,在安排实习时,应该在满足实习目标的同时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更好地实习。我们在具体安排中,一方面是事先确定数家工会作为供选择的实习单位,脱产学生统一安排于不同的工会进行实习。另一方面,非脱产学生如因工作原因不能参加学院安排实习单位实习的,可在本单位相关岗位或所在地区相关工会实习。这种不拘一格的实习安排在确保不偏离实习目标的前提下比较好的兼顾到了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实习目标与学生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这种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地达到了实习目标。
(二)三位一体的多元参与
学生是实习实践的主体,他们需要培养学院和实习单位提供的资源;学院作为教育者,在督导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如若和实习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是学生、培养学院、实习单位三方参与、有机互动的一个场域,形成合力,效果更佳。MPA(工会工作方向)专业硕士在实习实践中通过制度建设和全程督导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多元参与模式。三位一体的多元参与表现在,在制度建设上明确学生、培养学院和实习单位各自的角色分工及其行为规范,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实习前集中督导、实习中跟踪指导和实习后评估反思的全程督导,整合多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了督导—反馈—沟通良性循环的有机体系。
四、结语
MPA(工会工作方向)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三个特点:(1)合理定位。统筹考虑三个层面的契合和适应,一是契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二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三是考虑学生的特点。(2)整合资源。既包括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也包括合理利用校外资源。(3)创新探索。如在培养过程中,采取将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多环节有机结合的方式;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职业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在学位论文环节则强调学生的选题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以专题研究为主要形式,注重实地调研和对策性研究等。上述措施的落实,保证了MPA(工会工作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