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 3252字
- 2020-08-29 17:58:23
南京师范大学 内外兼修、行知一体的MPA教育培养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MPA教育工作总结
南京师范大学 赵晖 牛天秀
南京师范大学认真贯彻MPA为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的办学宗旨,政策环境优良,学科基础宽厚,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设施完善,能够充分满足MPA培养需要。
一、招生政策及经费支持
我校高度重视MPA专业学位教育,学校领导、研究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在招生指标上,学校充分保证与MPA培养能力相适应招生名额,学校每年在招生计划之外划拨专项接受“双985工程”高校(毕业院校和报考院校均是985高校)优秀调剂生。自2011年招生以来每年计划招生人数逐年上升。
学校对于专业研究生经费每生1000元,学位论文专项经费每生2100元。学院优势学科资助MPA每年10万元,用于支持MPA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等,使得教学和实践活动日渐丰富。
二、教师水平较高,师资队伍多元
我校建立了一支多元化、多学科、专兼职相结合的MPA师资队伍。MPA专兼职教师目前共有30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18人,占60%,副教授职称的9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约占教师总数的90%,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比例达到80%,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的比例达到94.1%。
MPA教育中心适量吸收校外导师,聘请了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晓庄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纪检组组长等担任MPA兼职老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论文与实践报告的撰写。同时还积极促成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和横向项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近几年,MPA专职教师成果丰富,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各类研究基金项目近40项。在我校的MPA专职教师中,具有参加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咨询或项目研究经历者所占比例达到50%,教师广泛参与了地方政府的战略发展规划、组织和人事聘任、政策决策咨询以及相关的公共事务。
三、课程设置与实践紧密结合
我校结合自身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质师资,立足于不断变化的MPA人才需求,制订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符合全国MPA教指委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核心课程设置包括基础理论学位课: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公共管理理论与案例,专业基础学位课有公共经济学、公务员制度理论与实践、公共政策分析,选修课开设由8门增至10门,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文写作、行政伦理、现代领导科学理论与实践、管理心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专题、组织理论、社会政策研究、社区公共服务研究,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期修完学分课程。
我校鼓励和支持MPA研究生参加全国MPA论坛、江苏省公共管理论坛、长三角公共管理论坛等活动,许鹏飞、张锦文、武家磊、钱大磊、范成龙、卢青等20余人均参加过MPA论坛会议,在会议发言中获得良好反响。通过参与这些学术活动,MPA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加强了与省内外MPA研究生的学术交流,锻炼了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四、案例建设
案例教学是我校MPA主干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我校MPA教师充分使用了成熟的公共管理案例,并自行编写公共管理案例。陈辉教授开发的案例“总警司的陨落:香港反腐败体系的形塑与发展”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库,其“行政管理学案例库建设”获得学校的专项资助。赵晖教授主持的“公共管理案例”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并于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进一步获得南京师范大学第二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系列案例已成书稿《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即将出版。
为了推进案例教学,我校向国内多所高校学习借鉴案例教学的经验,每年至少一次在校内不定期举办案例学习交流和研讨,并积极选派老师参加全国MPA教指委组织的案例教学师资培训。近三年来,MPA专职教师均掌握了案例教学方法,每门与公共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MPA课程都能使用2个以上的教学案例。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安排提前将案例材料和使用说明挂在所在班级的网络群中,学生提前准备,课上通过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课后总结提高,充分调动了研究生们的参与积极性。
五、教学管理
我校MPA教学质量根据全国MPA教指委的指导设定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并制定了学生考勤制度。在入学一个月内通过互选的方式为研究生确定导师,并建立导师组;在第二学期确定实践指导教师。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学院发放《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由导师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学生与导师建立畅通的联络机制。在第三学期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须到所在单位或公共部门实习实践,撰写实践调研报告,由实践指导老师评阅考核等级。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会定期通过期中教学座谈会的形式了解MPA教师的教学评价,同时通过研究生邮件、短信群发系统、QQ群、微信群等组成的MPA中心信息化网络调查的渠道发布各类信息,解决学生的有关问题。
为了加强MPA研究生与教师以及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我校还拟定了《南京师范大学MPA研究生会章程》等制度。组织开展适合MPA特点的学术研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及与其他MPA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效果与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形式较丰富,学生评价教学效果优良。部分在读MPA学生,能够针对公共管理的现实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成熟的调研,撰写优秀的实践调研报告或政策建议并获得了与政府的合作项目,比如2013级陶敬国同学“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盐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获得了2013年度盐城市政府社科奖励基金一般项目,2013级隆凤的“南京市推进女性进村‘两委’的实践与思考”获得了2014年度南京市组织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2013级洪静的“新时期民族宗教领域的网络舆情应对”获得了2013年全省民族宗教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等等。
此外,我校制定了严格的论文管理制度,按照选题与文献综述、创新性、应用性及论文价值、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论文规范性等几个指标加权综合成绩。在学位论文的写作指导、师生互选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查重、盲审、预答辩、答辩等各个阶段,严把质量关。
绝大多数研究生能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为推进实际工作进行了可行的分析和尝试。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也帮助学生在单位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七、合作与交流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我校自试办MPA教育之初就确立了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我校与政府部门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在MPA招生、培养、咨询、科研等方面相互参与程度高。比如,与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人社厅、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国税局等单位联合培养,通过短期实习以及参加横向课题项目来搭建研究生与政府部门间的交流学习平台,赵晖教授、韩秀景教授、秦晓蕾副教授以及学生许鹏飞、江武峰等都在基地的课题调研中提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实践调研报告。
同时,我校MPA教育中心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我校每年都选派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江苏省的MPA论坛,并从南京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学校获取MPA管理经验和发展启示。专兼职教师通过与江苏省人社厅、江苏省商务厅、国家公务员局等进行科研合作,促进了公共管理领域有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俄罗斯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合作研究、学者互访等。
八、今后发展举措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更多建立实践基地,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调研,鼓励教师参与政府机关的横向课题与实践项目开发等。
第二,课程设置更加凸显特色。结合教师研究方向以及合作单位的条件,开发更具特色的公共管理方向课和选修课。
第三,加强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本校MPA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设了公文写作选修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实际提供工作中的写作能力。
第四,加强国际化交流。大力推进国际交流的项目合作,提高师资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培养MPA学生的国家化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化学术交流和实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