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社会治理研究报告(上集)
- 宋贵伦
- 1918字
- 2020-08-29 18:26:02
三、以实践为基础,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现实为基础,特别是要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是从头再来,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搞“两张皮”,而是完善和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这种判断不是保守,不是路径性依赖,而是在基层实践中确已探索形成了许多好经验。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积极主动探索了多年。总结我国基层已有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好做法、探索发展的新路子,都是不可或缺的。
拿北京市来说,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社会建设、改革、治理坚持当作大事,坚持“两手抓”,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坚持当作大事抓。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每年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每年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度、高起点地推动社会建设改革治理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无论是在北京市各领域工作中,还是在各省市工作中,如此重视程度都是少有的。社会建设、改革、治理是一把手工程,没有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没有党委政府的重视,是不可能大力开展并取得成效的。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的讲话中,对近几年来北京市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一,创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三层体制构架。即:上有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抓统筹,中有社会工委、社会办牵头抓协调,下有纵向到社区、横向到“两新”组织的工作网络抓落实。第二,抓工作体系创新。明确了完善社会服务、科学社会管理、广泛社会动员、文明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党建“六大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第三,创新政策体系。形成了“1+4+X”政策文件体系。第四,创新方式方法。在城市推广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在农村推广村庄社会服务管理社区化。第五,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社区推广“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三驾马车”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来推动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自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在社会组织,构建“1+2+3”工作机制:所谓“1”,就是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让联合会来服务管理同类别、同性质、同业务的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所谓“2”,就是完善依法监管和购买服务两项政府职能;所谓“3”,就是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党组织、社会组织工作例会三项制度;在非公经济组织治理模式中,推广商务楼宇“五站”建设,实现党建工作站,社会工作站和工、青、妇工作站全覆盖,把党务、政务、社务延伸到商务楼宇。社会建设是改革创新工程。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多元共治。说到底,就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治国理政理念,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实践当中。实践证明,北京工作是符合这个方向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的,因而总体上也是科学有效的。
三是坚持一手抓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比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北京社区工作基本实现了规范化,全市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标准的由18%上升到81%;全市社区工作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26%上升到80%、平均年龄41岁;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已联系覆盖87%的社会组织,五年增长了五倍多;实名注册志愿者224万人,为全国最高比例;商务楼宇五站建设实现了全覆盖,网格化覆盖70%以上的街道和社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经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总之,按照2009年确定的基本工作思路,即抓住党建这个龙头、夯实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这两个基础、建设好社工与志工两支队伍、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互动、实现党的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全面覆盖,坚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连着一年干,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全市社会建设工作成效不断增强。
当然,这些工作还是很初步的,无论在治理体系还是治理能力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重要讲话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按照党中央要求、结合首都实际,北京市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14个专项组,许多专项组的工作都与社会治理有关。特别是成立了社会事业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组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专项组,具体研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工作。北京市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等文件即将出台,将围绕社会服务体系创新、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领域党建创新等,推出一系列举措,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