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巢早衰的中医药防治
- 张玉珍 史云
- 3808字
- 2021-03-24 05:16:21
第三节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由来和发展
一、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由来
罗元恺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妇科学家,全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他创立了女性生殖轴理论。在1982年全国首届中医妇科学术研讨会上,罗元恺教授以“肾气、天癸、冲任与生殖”为题,阐述了“肾气、天癸、冲任的作用,肾气、天癸、冲任与生殖的关系”,首次提出“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构成了生殖轴,为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的核心”,这是当时中医学术界首见的中医学女性生殖轴雏形。虽然后来的一些学者亦有过类似文章,但从源流上看,罗老早在1965年及1974年已有文章论及中医学女性生殖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肾-天癸-冲任-子宫轴构想,并指导他的学术继承人开展临床及科学研究,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了生殖学说,丰富了中医生殖轴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众多中医妇科学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被引用于教材、教材参考书和指导临床以及启迪科研。因此,学术界公认这是中医妇科近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并为国内医学界所认可。2014年11月在纪念罗元恺教授百年诞辰大会上,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大师刘敏如充分地肯定了罗元恺教授对于中医妇科生殖轴理论的贡献,特地撰文《罗元恺教授对中医生殖理论的贡献》,指出:“中医妇科生殖轴的提出,应该属于罗元恺教授的贡献,载入中医妇科史册。”
刘敏如教授又指出:罗老在《肾气、天癸、冲任与生殖》一文中扼要梳理了古医籍中有关的中医生殖观点,指出肾气、天癸、冲任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难经·三十五难》曰:“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赵献可《医贯》谓:“五脏之真,惟肾为根。”马玄台释之曰:“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其后亦有相继有关的记载,如李念娥《内经知要》释曰:“肾水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于肾。”这些是中医学有关生殖的传统记载。罗老领会:“五液,指脏腑之阴液、津液,应包含量微而效宏的内分泌液。肾藏精,既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更重要的是藏生殖之精。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亦归属于肾。天癸属阴精,又是无形之水,应是肉眼看不见而在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一种微量体液,其盛衰关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可认为天癸相当于垂体和性腺的内分泌素,曾有医家以天癸为月经者,则不确也。”罗老引证《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王冰亦指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女子的月经和妊娠与冲任有密切关系,而男子的生殖器官和性功能也与冲任相关。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后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起。并有经带之病,全属冲任之说。”所以,有关生殖的记载,明示了月经与天癸、冲任关系密切,非天癸即月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八脉隶乎肝肾”,因“肝肾内损,延及冲任奇脉”,可见月经又与脏腑、天癸、冲任关系密切。由此,罗老继承了以上生殖观点,提出了女性“肾-天癸-冲任-子宫一条轴”学说,并不断研究,形成中医学女性生殖轴模式,填补了中医生殖学理论的缺如。
此后,罗元恺教授的女性生殖轴理论得到了众多医家的认可,被多版教材及著作引用,张玉珍主编的《新编中医妇科学》(2001年1月出版)在“中医女性生理”和“病机”等章节中提出罗元恺教授创立了中医女性生殖轴。
这就是罗元恺教授创先提出了“肾-天癸-冲任-子宫一条轴”的中医学女性生殖轴的由来。
二、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发展
中医女性生殖轴是在继承《内经》《难经》经典传统中医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实际上中医“肾主生殖”也包含了性腺卵巢的功能。
中医藏象学说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实体脏腑解剖的基础上的,中医学、西医学对器官解剖、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器官之外,中医借用了许多哲学思维模型扩大了脏腑的功能,如肾主生殖的内容很广。
罗元恺教授提出的女性生殖轴中的子宫是解剖实体子宫,而最重要的女性卵巢却无相应的中医名称。历版《中医妇科学》教材虽又明确胞宫即子宫,如何表达子宫外的内生殖器官成为中医妇科人的困惑并存在争议,也影响对生殖轴理论的理解及其应用。刘敏如教授在《罗元恺教授对中医生殖理论的贡献》一文中阐述了罗老提出的中医生殖轴的学术意义:
“罗老认为肾气、天癸、冲任与生殖之间的关系密切,肾气-天癸-冲任是一条轴,成为女性生殖功能与性周期调节的核心,与现代医学提出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有不谋而合之处,但两者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也不能牵强附会,但可以相互参照理解”。罗老进一步阐述了相互之间作用的关系,女子生长发育,以肾气盛为主导,至于天癸,是男女到达青春发育期所产生的一种与生殖功能直接相关的微量物质。冲任二脉,均起于胞中,概括了性腺的功能,并与女子的子宫有直接的联系,提出肾气盛才促使冲任通盛,故冲任之本在肾。冲为血海,肝主藏血,肝对冲脉血海有调节作用。而任脉起于胞中,主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同时任脉还有妊养之义,故谓任主胞胎。肝位于下焦,其经脉与任脉并行腹里,肝所藏之血,可通过任脉输注于胞中,以调节月经和妊养胎儿。由于冲任与肝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调理冲任主要从调理肝肾着手。这些观点指导着临床辨证论治。罗老归纳了临床上常用于调整生殖轴的方药,如龟鹿二仙膏(鹿角、龟板、人参、枸杞)、左归丸(熟地黄、山萸肉、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牛膝、枸杞子、山药)和斑龙丸(鹿角胶、鹿角霜、菟丝子、熟地黄、柏子仁)、右归丸、艾附暖宫丸、寿胎丸等,是调整生殖轴的代表方。可见女性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学术意义在于促进了中医学女性生殖轴理论模式的形成,指导着临床实践。
罗老提出的中医学女性生殖轴在中医妇科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后中医妇科学术界一些专家,特别是他培养的继承人不断研究,逐渐形成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理论,已应用在教材和参考书中,补遗了中医妇科基础理论。临床上生殖轴理论指导着调控月经周期、助孕安胎、产后调理等的治法、遣方、用药,如月经周期分阶段论治、补肾气疗法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等。在科研方面启迪了研究思路,深化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理论的内涵。
刘敏如、谭万信主编的《中医妇产科学》(2001年10月出版)在总论中指出:“刘敏如先生根据中医肾-天癸-冲任-子宫女性生殖轴的观点,研究补肾药对女性生殖轴的影响。通过多年的持续研究基本说明以补肾为主或佐以调肝、扶脾、活血治疗女性生殖轴失调所致的月经失调、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确有疗效;并由时丹等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补肾为主的方药,有不同程度增加阴道角化细胞指数和子宫指数,调整血中性激素水平,促进卵泡生长,增强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促进卵巢血管生成,扩张血管腔,减低硬化管壁厚度,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加血管雌激素受体(ER),改善血液流变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低丙二醛(MDA),正向调节卵巢卵泡ER、促卵泡生成素受体(FSHR)、垂体ER、下丘脑ER、FSHR的作用。由此,可以初步说明中医生殖轴的研究意义和这一理论的基本确立。因此,本书编者根据有关研究,首次将‘中医学女性生殖生理基本观’列入本书,并在病机、治法以及有关病种中体现其指导意义。关于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提出与研究,可说是中医妇产科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性发展,但仍然是个雏形,尚有必要从中医理论与临床方面不断积累研究数据来说明其调控机制,形成中医学女性生殖生理的新理论。”
从中医传统认识,子宫即胞宫,但结合临床深化生殖轴的认识,胞宫、子宫又不完全相同。由张玉珍主编,刘敏如教授主审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对“胞宫”“子宫”的概念做了修订(见第一章),使人们对生殖轴的由来和发展理解更深刻了,而且该教材还归纳了月经周期调节的几种学说。
《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月经产生的理论是经典之说。中医学对月经周期的形成和调节的论述,目前有数种学术见解可供参考。
上述学术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或阐述了月经周期性节律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妇科理论,其中肾-天癸-冲任-胞宫轴说,目前得到较普遍的认同,该轴继承了中医的传统理论,认为月经产生的主要环节是肾、天癸、冲任、胞宫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医妇科学在继承传统理论基础上创新与发展的新理论。是中、西医妇科学在月经和生殖机理中重要的结合点,又是调经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10多年来,张玉珍教授先后带领史云等博士研究生及学术继承人赵颖、廖慧慧研究卵巢早衰的防治,提出“卵巢早衰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往往是脏腑、气血精津、天癸、冲任、胞宫先后受病,互为因果,其病机本质是肾脾亏虚、肝郁血瘀,引起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早衰”,并提出治疗思路与方法,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创新,并将会有不断的发展。
(张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