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案5(高血压病)

蔡某 男 37岁 初诊日期:2004年8月27日

初诊(2004-08-27):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常服洛汀新、珍菊降压片等,血压虽可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仍常感心胸闷塞,心慌心悸,头晕耳鸣,口干苦黏,面部有时烘热,易汗,寐差,烦躁易怒,时有肌肉动img,大便成形,日行2 次,有时遗精,舌质红隐紫,苔中部黄腻,左脉小弦滑,右脉细滑。曾做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收缩期狭窄40%,第一对角支开口可见30%管腔狭窄)”。证属痰火内盛,风阳上亢。

夏枯草12g 炒子芩10g 野菊花12g 丹 皮10g 丹 参15g

泽 泻12g 半 夏10g 天 麻10g 陈胆星10g 白蒺藜10g

川 芎10g 玄 参10g 生牡蛎(先煎)25g

珍珠母(先煎)30g

7剂

二诊(2004-09-03):胸闷、心慌、烦躁减轻,夜寐及肌肉img动略有好转,汗出减少,头时痛,头角发胀,舌质暗,苔黄薄腻,细弦滑。药已中的,击鼓再进。

上方加川百合12g,知母10g,苦丁茶10g。14 剂。

三诊(2004-09-17):血压平稳,心悸、胸闷已明显减轻,胸口时痛,遗精未作,仍觉头昏脑鸣,午后明显,烦躁有增,寐而不酣,口唇偏暗,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小弦滑。守方继求。

初诊方加川百合12g,知母10g,功劳叶10g,黄连4g,莲子心3g,酸枣仁15g。21 剂。

四诊(2004-10-08):药后诸症均已不显,血压平稳。舌质偏暗,苔薄黄腻,脉细弦。

初诊方加瓜蒌皮10g,绿梅花5g,娑罗子10g,川百合12g,知母10g,黄连4g,莲子心3g,酸枣仁15g。14 剂。以善其后。

·点拨 本案患者病患高血压病、冠心病,既有头晕、耳鸣、头胀痛、面部烘热、烦躁易怒、肌肉img动等肝阳上亢、内风暗动见症,又有心胸闷塞不舒、口干苦黏、易汗、苔黄薄腻等痰火内盛之象,病位在心肝两脏,因此施以清火化痰、潜阳息风之法。

·问难 本案为高血压病,多以肝阳上亢为主要病机,但从组方用药来看似乎更侧重于清化痰热,为什么?

·解惑 本案虽为高血压病,有头晕、头胀痛、肌肉动等肝阳上亢、内风暗动之临床表现,但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且以心胸闷窒、心悸为主症,冠脉造影提示合并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再结合兼症头面烘热、心烦易汗、口干苦黏、苔黄腻等分析,乃痰火内盛、痹阻心脉所致,重予清化痰热,痰热得除,不仅诸症得减,且可令血压稳定。

·体悟 目前西医降压仍然存在一些血压难以降至安全范围的状况,还有为数不少的患者血压虽已降至正常范围,但仍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甚至发生中风、冠心病、肾衰等严重并发症。犹如本案患者,虽然用西药降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仍存在头胀痛、耳鸣等高血压病常见症状,且已并发冠心病心绞痛。先生抓住痰火内盛,肝阳上亢的病机,采用中药治疗而使病情缓解。说明中医药在改善高血压病症状,防治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与西药可以互为补充。

高血压病不可一味从平肝潜阳法治疗。有些高血压患者可无头痛、头胀等肝阳上亢见证,若不加辨证,妄投平肝潜阳之品,则步入了西医辨病治疗之误区,难以取得良效。本案当以痰火内盛为主要病机,并有阳亢风动,故以夏枯草、炒子芩、野菊花、丹皮、泽泻清泻肝火,半夏、胆星化痰,天麻、白蒺藜平肝息风,牡蛎、珍珠母重镇潜阳,丹参、川芎活血通脉,玄参滋阴生津。复诊时加用黄连、苦丁茶清泄,百合、知母养阴清热。

本案中医诊断为头痛、胸痹。胸痹的基本病机为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瘀血痹阻心脉,常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通阳开闭。然本案辨证为痰火内盛、闭阻心脉,采用清化痰热法治疗,说明治疗胸痹不可拘泥于通阳泄浊开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