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养篇

痛经作为一种周期性发作性疾病,在治疗的同时辅助调养至关重要,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

一、穴位辅助调理

1.按摩

在月经前5天使用。

(1)按摩小腹:双手重叠放在小腹上,以10次/分的频率做顺时针按摩,以小腹内有热度为宜,每次3~5分钟。

(2)斜擦小腹两侧:双掌分置于小腹两侧(脐外侧三横指处),方向由上稍斜向下,不往返,20次。

(3)点揉子宫穴:两指点揉子宫穴,在脐下4寸外开3寸,左、右各1穴,每穴3~5分钟。

(4)按揉带脉穴:当第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左、右各1穴,每个穴位3~5分钟。

(5)揉血海穴:按揉血海穴,左、右各1分钟。

(6)揉三阴交穴:点揉三阴交穴,左、右各1分钟。

(7)揉太冲穴:点揉太冲穴,左、右各1分钟。

2.拔罐

月经前5~7天使用效果最佳。

(1)气滞血瘀证

取穴:膈俞、肝俞、次髎、中极、血海。

方法:刺络拔罐法。膈俞、肝俞两穴用梅花针叩刺出血,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局部有少量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寒凝血瘀证

取穴:肾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

方法:灸罐法。先将艾条点燃,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刮痧

(1)实证

取穴:中极、次髎、地机、血海、膈俞、期门、太冲。

刮拭顺序

血瘀证:先刮背部膈俞至次髎,然后刮腹部中极,再刮下肢血海至地机。

气滞证:先刮背部次髎,然后刮胁部期门,再刮腹部中极,最后刮下肢地机、太冲。

(2)虚证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肾俞、命门,再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外敷

月经前3天使用,持续用至痛经时。

将药物研成细末,布包,外敷肚脐或小腹及痛处。

主方:香附30g,延胡索15g,当归45g,姜黄10g。可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寒凝血瘀型,可加吴茱萸30g。

二、食疗养生助治疗

(一)青春期痛经

1.蜂蜜牛奶饮

原料:蜂蜜1勺,鲜牛奶250mL。

用法:每晚临睡前喝1杯加热的蜂蜜牛奶。于经前5~7天开始服用,直至经期。

功效:缓急止痛,适用于青春期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辅助治疗。因蜂蜜中含镁多,牛奶中含钾多,对原发性痛经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研究表明,镁对大脑中枢神经具有镇静作用,能调节心理,消除紧张心理,减轻压力;钾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血液的凝固过程都有重要作用,能缓和情绪,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减少经期失血量。

2.艾叶益母红糖水

原料:艾叶15g,益母草10g,红糖适量。

用法:艾叶、益母草加水煎汤,去渣后,加入红糖适量温服。月经前及经期每天2次,连服7天。

功效:温中散寒,祛瘀止痛。适用于青春期寒凝血瘀型痛经。

(二)育龄期痛经

1.黄芪阿胶粥

原料:黄芪20g,阿胶10g,小米50g。

用法:前两味加适量水,文火炖烂,再加入阿胶溶化,用盐调味即可。于经前期5日服至整个经期。

功效:益气养血,和中止痛。适用于育龄期气血两虚型痛经。

2.山楂葵子红糖汤

原料:山楂50g,葵花籽50g,红糖适量。

用法:将上述原料放入锅中,加水适量,一同煎煮,去渣取汤服用。于经前5日服至经期。

功效:健脾益胃,和血悦气。适用于育龄期气虚血瘀型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