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规划自我,增强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教育部党组日前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对新时期高校如何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提出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指导纲要》指出,要健全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规范教学内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针对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存在没有论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引用的研究材料陈旧、重知识传授轻辅导体验等问题,浙江外国语学院心理学系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开展了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系列研究,并把团体心理辅导、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心理辅导形式大胆地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不仅调动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同伴间交流、互动,从他助、互助达到了自助,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践证明,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有益探索符合《指导纲要》精神。
为此,我们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在内容框架上遵循《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力求突出以下特点:
一是前沿性。本书大量参考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所阐述的内容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作为支撑,增强前沿性和科学性。
二是时代性。本书阐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偏差,除引用我们针对90后大学生所做的研究成果外,还较多地参考了其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增强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
三是辅导性。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在技能层面掌握心理调适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目标层面通过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实现自我成长。所以,我们在每一章中都安排了一节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提供了大量操作性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辅导性,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四是可读性。我们在每一章或节的开头部分都以案例导入,结合案例引出正文;文中也提供了一些阅读材料、课外拓展等,以增强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
本书由浙江外国语学院高亚兵教授组织心理系教师集体讨论、分头执笔编写。参加编写的有:高亚兵教授(第一、三章),陈伟伟副教授(第二、七章),林于萍副教授(第四章),周丽华博士(第五、九章),潘禄博士(第六、十章),杨炯博士(第八章)。全书由高亚兵教授统稿。
本书参考引用了国内外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感谢。限于编者的水平,本书可能还有不够成熟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高亚兵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