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初高考报志愿时并不知道心理学是干什么的,只是觉得这个专业很新鲜、很神秘,便将它填到第一志愿,不成想这一填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职业发展。本科时觉得心理学缤纷多彩,既有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样的基础学科,也有与其他专业领域相结合形成的多种应用学科。在大学学过的近40门心理学课程中,比较喜欢的是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这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还经常去阅览室看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阅读、摘抄了不少心理疗法的介绍。大学毕业论文是关于焦虑的题目,竟然还自己编了一个焦虑量表,现在看来这些都很稚嫩,但却显示出自己的专业兴趣。
大学毕业后担任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教师,一直保持着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关注与爱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先后在综合医院心理门诊、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面向社会的心理门诊兼职做心理咨询,直到2005年成为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2003年国家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当时作为陕西省心理卫生协会的理事兼秘书,我有幸参加了由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共同组织的师资培训,并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从此开始了心理咨询技能的教学工作。要搞好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有心理咨询实践经验,而且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从此便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国内外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料,并不断参加各种咨询技术的学习。特别是2006年在美国得州农工(Texas A&M)大学学生咨询中心一个月的进修以及2010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埃默里(Emory)大学心理咨询中心6个月的访问学者经历,对自己开阔视野,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技术的最新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期在运用不同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开展的咨询实践中,总有一种咨询技术的运用和实际效果两张皮的感觉。有时候自己感觉较好地运用了某种技术,但来访者的反应却不怎么好;有时候并没运用什么技术,只是很专心专注地与来访者交流,来访者却很是认同,甚至曾经产生过学那些理论技术没有什么用的感觉。后来在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等几本书里看到了会谈技术的提法,2006年访问得州农工大学时,学生咨询中心的一位华裔心理咨询师Gisela Lin送了我两本她的博士导师Allen Ivey撰写的书,才知道咨询“微技巧”(micro-skill)或者叫会谈微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成为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
仔细研读会谈技术的相关书籍后发现,尽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有百余种之多,但哪一种都离不开会谈。要使各种理论技术发挥作用,娴熟掌握会谈过程及相关技术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很多人学习心理咨询都盯着各种名称响亮的时髦技术,却忽视了会谈这个咨询基本功的训练,的确有点本末倒置之嫌。国内出版的心理咨询相关书籍中,关于会谈技术除了有几本翻译的书籍,还鲜见本土咨询师的作品。
所以就有了本书的撰写思路。本书所讲的咨询技术并非要囊括所有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而是着重于咨询过程分析和会谈技术的解析,也就是本书的第四章到第十章。为了使本书有较好的框架结构,前三章介绍了心理咨询的概念、范围,咨询的基本原则、态度与理念,以及咨询关系,后两章简要介绍了部分其他咨询技术并讨论了心理咨询的本土化问题。
写作的过程是艰辛的。本书从2011年11月动笔,到2013年12月完成初稿,用了两年多时间。期间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搞科研、写论文、评职称,经常有焦头烂额之感。撰写某部分内容之前,都要仔细阅读其他书籍里的论述,再去网络数据库里检索相关文献作为补充,然后才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为此搬出了自己多年积攒的所有心理咨询相关书籍,还从图书馆借了厚厚的一摞。多年咨询留下的案例记录是本书中案例分析的主要来源,因为涉及保密问题,书中并没有照搬某个真实案例,而是参照真实案例重新编一个,只要说明问题即可,因此本书中发表的案例并不违反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案例中的人名,是以《百家姓》里的姓氏顺序编排的。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咨询是其主要的专业方向。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已有40万之多,还有大量正在学习准备考证的人员。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准备从事及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如果能通过阅读本书对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对咨询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有较好的把握,对会谈过程的各种技术有精到的理解,那就十分令人欣慰了。希望本书能为心理咨询师夯实基本功、提升咨询水平尽到绵薄之力。
不敢妄谈本书有什么学术水准,不过希望成为引玉之砖,在以下几个方面提起国内心理咨询专家及研究人员的兴趣:第一,咨询关系是咨询顺利进行的前提,咨询关系怎样影响咨询效果,如何把握建立和维持咨询关系过程中的融合与界限;第二,咨询过程的结构化和阶段性是咨询实践中的蓝图,不同的咨询阶段模式各有什么侧重或特点,如何灵活掌握咨询进展;第三,会谈技术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如何理解这些貌似简单的技术发挥的重大作用,如何训练咨询师熟练运用这些技术;第四,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大都来自西方,如何加强咨询技术的本土化实践,如何凝练出符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
与其他心理咨询专著相比,本书在很多方面还显粗浅。作者水平有限,所写内容难免有疏漏或者偏差。尽管如此,作为一名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从事具体工作的咨询师,我还是不怕同行见笑,勇敢地写下这些不成熟的文字。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从事心理咨询实践工作的同行忙里偷闲,能坐下来写一点东西,对自己的咨询实践做理论的提升,我想这些工作应该是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石。就让本书成为同行们不惮前行的铺路石吧!
在本书付梓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授业老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退休教授王淑兰先生,从本科时《咨询心理学》课堂上的循循善诱,到参加工作后对我长期的鼓励和支持,能让我在心理咨询职业道路上有信心稳健地进步。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宫辉博士,让我有机会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为我提供了宽松的专业发展氛围。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王建平教授对本书的指导和认可,并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高成阁教授在我专业发展道路上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对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所有支持鼓励我不断进步的老师、家人、同事、朋友。
姚 斌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