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起搏心电图最早始于1932年,这是美国纽约贝斯·大卫医院的胸科Hyman医生经多年研究,于1932年设计制造了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其净重7.2kg,可发放30次/分、60次/分、120次/分的起搏脉冲。该发条式脉冲发生器成为人类第一台体外临时心脏起搏器,使心脏停搏15分钟的兔心恢复跳动,并记录了心电图史上第一份起搏心电图。时隔不久,Hyman用其为一例心脏停搏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心脏起搏治疗,同时开创了心电图领域起搏心电图的新分支。
1958年10月1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卡洛琳斯卡医院成功植入了首例永久式心脏起搏器。此后,随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起搏心电图也得到普及与提高,成为心电图园地的一个奇葩,并充满了传奇与挑战。
起搏心电图为起搏器患者特有,是患者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混合一体的心电图。当患者的自身心律规整,起搏器功能正常时,起搏心电图相当规律且容易识别、容易诊断。一旦患者自身心律变得复杂,同时植入起搏器的功能存在异常时,起搏心电图可能变得复杂,甚至扑朔迷离和真伪难辨。再加上该起搏器可能配备了新功能或某些特殊功能,使起搏心电图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此外,生产起搏器的厂家多、型号多、种类多,起搏器的功能进展又常是日新月异,这些都是起搏心电图异常复杂的缘由。
经常阅读起搏心电图的人员有两种,一是起搏器相关的临床医生或是植入术者或是起搏器随访医生;二是心电图医生,当起搏器患者因各种原因在门诊或住院部做心电图检查时,心电图医生必须及时做出起搏心电图的诊断,并据此对起搏器各种功能正常与否进行判断。对于前者,起搏心电图相对容易,因临床医生熟知起搏器患者的病史及植入的起搏器型号,功能及各种工作参数。对他们而言,难点是新配备的或很少应用的起搏器功能对心电图产生的影响与干扰。对心电图医生而言,起搏心电图相对困难,因为其缺少患者相关的临床与起搏器工作参数的资料,对起搏器的各种性能、工作模式缺乏了解,因而对复杂的起搏心电图将难以迅速评价与判断。因此,简单的起搏心电图易识别、易诊断,而有些起搏心电图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有时连该起搏器的设计工程师都不能做出恰当解释。
阅读起搏心电图时,应熟娴知晓起搏器的基本功能及异常时的心电图表现,主要是起搏功能、感知功能、频率应答功能等。当遇起搏或感知功能异常时,还需要进一步判断是起搏器功能本身存在问题,还是患者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之间发生了干扰现象。起搏器本身功能的异常常需医生重新设置相关参数,或进行有创性干预,调整起搏电极导线的位置等。而干扰引起起搏器功能异常时,常将有干扰作用的心律失常控制后,这种假性功能异常将自然消失。其次是通过起搏心电图协助解释和解决患者的相关症状。例如病人诉说:起搏器植入后休息、安静时很好,一旦活动则伴有心悸不适。这种情况的发生,极有可能是频率应答功能的斜率设置过高,使活动后传感器的频率明显高于病人活动代谢率升高所需求的心率,使病人活动后感到心悸。所以,判断起搏器功能正常与否,解释和解决病人伴发的症状是起搏心电图的两大基本职能。而对起搏器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每一个间期的意外细小变化,都想做出令人悦服的解释,或者困难重重,或者根本没有必要。因此,相关医生一定要避免因小失大,避重就轻。
与心电图领域的其他内容相比,起搏心电图的难点更多,挑战性更强。当今,起搏心电图的专著国外较少,国内更是匮乏。眼下,摆在案头的由贾邢倩与王凤秀医师主编的 《实用起搏心电图图谱》一书,20%的内容为起搏心电图基础知识,另80%的内容为临床各种起搏心电图的实例解析与讨论。虽然本书是一本图谱,但因配有上乘文字做辉映,仍可谓图文并茂,而不是单纯的众图堆翠。因此,本书不愧冠以 “实用”二字,即理论与实践能结合紧密,读者可从多方面受益。
我与主编贾邢倩、王凤秀医师相识与学术往来已有10余年,她们身处祖国边陲,但心电图基础知识扎实、敦厚,对心电图前沿知识敏感而不懈求索。近年来,在国内不少大型学术会议上,她们不仅是演讲者,同时又是台下聚精会神的聆听者,每睹此况时,她们那种踏实、严谨、不断进取的治学精神时时打动着我,令我惭愧,催我自新。
本次有幸两位主编诚邀我为本书作序,使我先睹为快,成为最早的读者及获益者。本书从选题到全书脱稿耗熬几年时光,而辛勤收集这些丰富详实的资料更费时10~20年之久,因此本书是她们辛勤汗水和不懈努力的结晶。读者及我需要学习的不光是书中知识,还有书本之外的一种令人钦佩的精神。
我十分喜欢这句名言:“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贾邢倩、王风秀医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弃使她们在心电图及起搏心电图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她们高兴,为她们喝彩!
中国心电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