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28264字
- 2024-11-28 18:39:46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 )。[2019年真题]
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
【答案】A
【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物质生活”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其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为根本矛盾,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2011年真题]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的物质性。ABC三项都是社会存在的内容,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但不是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2015年真题]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D
【解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 )。[2018年真题]
A.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
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答案】D
【解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原理。D项,说明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解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出现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6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的是( )。
A.把实践当作物质性的活动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
C.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D.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因此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多元决定论”是( )。
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
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
【答案】B
【解析】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相互交替起第一作用,经济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
8社会生产方式是( )。
A.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总和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答案】D
【解析】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9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
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答案】A
【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地理环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它( )。
A.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A
【解析】A项,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BCD三项都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体现,但不是先进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原因。
11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原因在于它( )。
A.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对实践产生影响
C.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
【答案】C
【解析】错误的社会意识,也不纯粹是主观臆想,归根结底,它来源于客观实际,不过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它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
12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 )。
A.大多数赞成的意识形态
B.历史创造者的意识形态
C.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D.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1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题干中大众心理是一种社会意识,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存在,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但社会心理并不能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14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B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的话强调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15“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答案】A
【解析】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人是一种社会存在,文化对人具有反作用,文化是培养与塑造人的主要社会因素。B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C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项,先进的文化可以促进历史的发展,但是文化不是历史进步的源泉,文化也是由其所在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1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答案】C
【解析】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工具中最主要且最重要的部分集中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答案】A
【解析】劳动资料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B项,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CD两项都与生产力有关,但不是体现生产力水平的因素。
19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工具
【答案】D
【解析】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它的三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其中,劳动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0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范畴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社会形态
【答案】A
【解析】A项,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B项,生产关系表示生产中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C项,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方式。D项,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
【答案】B
【解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物质利益的关系。A项,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CD两项是生产关系的表现,但没有揭示生产关系的实质。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C.分工协作关系
D.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答案】A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23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 )。
A.生产方式
B.经济制度
C.经济体制
D.生产力
【答案】C
【解析】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4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说明( )。
A.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B.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
C.人的本质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D.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关系”,其实是指社会关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下,黑人才成为奴隶,即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 )。
A.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
B.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的地位
C.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D.他们掌握了宣传机器
【答案】C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2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艺术
D.政党
【答案】A
【解析】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答案】C
【解析】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实际上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根据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这一反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上层建筑本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8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 )。
A.它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B.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它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
D.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且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9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的控制中心(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治法律设施
【答案】C
【解析】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302011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取消包括走私文物罪在内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死刑罪名。这一事件标志着( )。
A.意识形态的进步
B.观念上层建筑的进步
C.政治上层建筑的进步
D.思想上层建筑的进步
【答案】C
【解析】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题干中“刑法修正案”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
3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特点有( )。
A.一方面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异己的力量
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解
D.总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答案】A
【解析】A项,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目的是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排除异己的力量。BD两项,至于其作用的性质,则主要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则利于社会发展,服务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则阻碍社会的发展。C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形式,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实现。
32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指(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是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活动无关
【答案】C
【解析】马克思的话强调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这种规律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像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那样,以精确性的眼光研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A项,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和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B项,社会形态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规律。D项,主体在社会形态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选择上。
33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根源在于( )。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B.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D.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答案】A
【解析】BCD三项,都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角度出发的,只着眼于统一性。A项,既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又考虑到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才符合题目要求的“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根源”。
34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答案】D
【解析】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与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即人的依赖性社会。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商品经济形态相联系,即物的依赖性社会。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与时间经济相联系,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35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是指(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统一
D.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
【答案】B
【解析】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来实现的。
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中国人民的选择,这体现了( )。
A.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答案】A
【解析】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因此,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选择性。
37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B.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C.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如就中国而言,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38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是偶然的
B.纯粹是必然的
C.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D.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答案】D
【解析】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但杰出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39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质。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它一方面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把不同时代的人区别开来。揭示人的本质,揭开人的奥秘,就在于真正地说明人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有的东西,也不是从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原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答案】C
【解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41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是( )。
A.意识观点
B.物质观点
C.实践观点
D.群众观点
【答案】D
【解析】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4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
A.人人创造历史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可以按自己的目的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D.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答案】B
【解析】“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是说社会历史是有目的的人类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的过程,强调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不在社会外部而在社会内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A项,“人人创造历史”是不正确的观点,历史主体的活动中,只有代表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C项,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而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总要受到具体的现实的条件制约。D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2012年真题]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答案】ABC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并不否认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其他因素的作用,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作用是双向互动的。D项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影响,但是意识形态对历史发展究竟起积极还是消极作用最终取决于意识形态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要体现在( )。[2018年真题]
A.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答案】BCD
【解析】BCD项,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A项,认为历史发展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否定了社会形态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 )。[2015年真题]
A.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B.杰出人物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C.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D.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
【答案】ACD
【解析】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事件的解决。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B项,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4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2013年真题]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ABD三项,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C项,在不同的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如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切参加民主革命的阶级、阶层和集团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当时,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级,但它也是革命的动力,属于人民群众。
5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2014年真题]
A.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B.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C.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CD
【解析】A项,杰出人物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唯物史观认为,杰出人物会影响历史发展,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所以人民群众不代表所有人,并非人人创造历史。CD两项,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每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
6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前提下,高度重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是( )。[2017年真题]
A.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B.历史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等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
C.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首先发现或提出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
D.历史人物不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答案】BCD
【解析】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有: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③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在历史人物中,那些反映了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的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A项,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意识,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7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D.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答案】ABCD
【解析】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8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B.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C.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D.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
【答案】ABD
【解析】AB两项,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C项,虽然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但并不都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如风俗习惯等就不具有阶级属性,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也占据着统治地位。
9“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
A.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
B.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D.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答案】ABCD
【解析】“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的努力和条件主要包括:①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②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③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④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这是因为( )。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ABC
【解析】D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的原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 )。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B.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C.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D.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12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ABD
【解析】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水平和质量,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起着调整作用,消费往往能够带动新的生产热点。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价值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消费过程中的交换活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社会生产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项,马克思主义倡导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尊重人的正当利益,但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
1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答案】ABD
【解析】ABD三项,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决定性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C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性质只能由生产力的性质来决定,不能颠倒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4生产关系是( )。
A.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
B.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建立和改变的
C.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D.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或阻碍力量
【答案】ACD
【解析】生产关系不仅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者是阻碍的作用。
15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 )。
A.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
D.区分不同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
【答案】ACD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区分不同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
A.生产力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B.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物质内容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答案】CD
【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17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血肉系统”是指(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CD
【解析】A项是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B项是生产关系。CD两项,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18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 )。
A.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B.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
C.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
D.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趋于尖锐化
【答案】ABCD
【解析】ABCD四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上四个选项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表现。
19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答案】ABCD
【解析】A项,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的过程。BCD三项,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精神生活过程。
20社会形态是( )。
A.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答案】ABC
【解析】ABC三项,从社会形态的内涵及构成来看,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D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
21社会形态的更替是( )。
A.一个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B.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必然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必然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22列宁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一名言表明( )。
A.社会发展形态的永恒性和曲折性
B.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C.社会发展形态的滞后性
D.社会发展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BD
【解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指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的国家或民族社会形态更替的多种形态;②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在不同国家又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显示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23社会基本矛盾是指( )。
A.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B.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C.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的矛盾
D.对历史发展起根本性推动作用的矛盾
【答案】ACD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起根本性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B项,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该阶段的表现。
24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B.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C.社会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
D.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答案】ABD
【解析】ABD三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且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C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其他社会基本矛盾不同的性质,它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其中相适应的一方面是基本的方面,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的。社会基本矛盾尤其突出时,可能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因而并非是通过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的。
25阶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以下关于阶级的选项内容正确的是( )。
A.阶级是历史范畴
B.阶级是经济范畴
C.阶级首先是一个政治实体
D.划分阶级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
【答案】ABD
【解析】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①剩余产品的出现;②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所以,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在它形成之后,又会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但它的根源是经济。
2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ABD
【解析】ABD三项,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C项,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7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达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是( )。
A.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内的部分质变
B.改革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
C.革命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
D.革命和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ABCD
【解析】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改革也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如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2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答案】ABD
【解析】ABD三项,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由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且社会规律是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的,所以说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C项,历史的发展方向不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实践活动融合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可以说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中。
29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答案】ABC
【解析】《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一举措体现了政府管理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迈进,是政治上层建筑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要求,是政治文明的进步,也是维护人们基本人权与根本利益的体现。
3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答案】ABCD
【解析】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它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因,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相连,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3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 )。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D.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答案】ABCD
【解析】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中,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三、材料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55页
材料2
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这里指的不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55页
(1)结合材料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2)结合材料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拿事实来说话”的依据;当一些人对党的政策开始不理解时,“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3)“拿事实来说话”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结合材料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
答: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原因: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及产品的分配关系。平均主义是一种产品的分配关系。在我国改革之前,产品分配领域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生产、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对发展生产力的阻碍。
(2)结合材料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拿事实来说话”的依据;当一些人对党的政策开始不理解时,“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答: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拿事实来说话”,就是用实践的结果即事实来证明党的政策的正确与价值,所以这一名言的依据就是实践标准。
②“允许不同观点存在”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实践检验真理和价值是一个过程,实践对政策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检验同样是一个过程,人们对政策的理解也是一个过程,所以应当允许对政策的不同观点的存在。
(3)“拿事实来说话”这一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拿事实来说话”是对实践标准的深刻、生动的表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标准,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求真务实,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2请阅读有关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回答问题。
材料1
爱尔维修说:“我们在人和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人是环境的产物。”“造成各个民族的不幸的,并不是人们的卑劣、邪恶和不正,而是他们的法律不完善……法律造成一切。”“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一些伟大的君主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则召唤幸福。”“意见支配世界。”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摘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材料1为什么从“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出发却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论?
(2)结合材料2,说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观点。
(3)请说明材料1和材料2的根本分歧。
【参考答案】
(1)材料1为什么从“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出发却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论?
答:由于爱尔维修把人与人精神之间的差异归结为不同的环境,归结为人们所受不同的教育,将教育主要归之为法律,并认为天才人物能将法律进行完善,法律的好坏与否取决于天才和伟大君主,于是就得出了“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
(2)结合材料2,说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观点。
答: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社会意识是历史的、具体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请说明材料1和材料2的根本分歧。
答:根本分歧在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到底谁决定谁。
①材料1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主要缺陷在于:只考查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②材料2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2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3
河南有个“博士村”,近代以来连出20个博士、23个硕士。
在古老的湍河岸边,一座大桥将一座城和一个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城就是邓州,而这个村就是大丁村。你可别小看这个人口不足2000的村庄,它从近代以来,出了20个博士、23个硕士、90多个大学生,可谓人才辈出,声名远播,被称为“博士村”。“博士村”接连出了这么多博士、硕士,而且不乏学界名流,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恐怕都是很罕见的。那么,这个村里人才辈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大丁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其中的奥秘就是文风鼎盛,好学成才。“很多村民的祖上就是举人,还有不少秀才。正是祖辈们这种好学成才的传统,为现在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这种浓厚文化氛围熏陶下,村里一直都有重知识、重教育的浓厚氛围。在我们村,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大家都会一起庆祝。村民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孩子辍学。”
“遗子黄金满籝(读ying,竹笼的意思),不如一经。”意思是给子孙后代留下钱财,不如留下一部经书。《朱子家训》里有这样一句话:“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大意是,做人修身要品质淳朴简约,教育子孙要用好的方法。这正是丁氏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动力。
“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在很多有志气的青年头脑中都存在。”大丁村历来有很多成功的榜样,这无疑让一代代年轻人受到很大很深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摘自《郑州晚报》2014年4月28日
(1)阐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研读材料3,结合材料1、2所阐述的原理分析,当前倡导良好家风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阐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答:人在实践中,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创造自身——劳动创造人本身。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力量。
三则材料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2)研读材料3,结合材料1、2所阐述的原理分析,当前倡导良好家风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正因为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亚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成才具有濡染作用,因此应当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不仅让我们看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还让我们看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②倡导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将这种文风鼎盛、好学成才的优良传统通过继承发展的形式不断传输给后辈年轻人,从而使重知识、重教育的浓厚氛围得以持续存在,有力地推动该村的文化建设。
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西周时期,青铜器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逐渐生活化、工具化,农业生产上实行井田制,国家管理体制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铁器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上“废井田,开阡陌”,国家管理体制上出现了郡县制。
材料2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制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管理体制先后实行了多次改革,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令传达到乡镇一级需要层层转达,比如黑龙江省某乡,接到文件要经过东北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政府、××行署、××县层层传达。1955年宪法,将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确定为省、县、乡三级,但是囿于交通、通讯等的限制,各省份还是保留了地区行署、地级市这一管理层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大型项目从乡镇审批开始,经过县、地级市、省等层层审批,需要盖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公章,影响了项目的推进速度。目前,很多省份开始了“省直管县”改革,尝试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投资环境。
(1)阐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运用原理分析,当前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阐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答:材料1、2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随之发生变革,进而促进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材料3表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运用原理分析,当前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答: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是根据材料1、2所体现的原理的进一步延伸。材料3主要强调政府管理体制,即政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材料中过多的管理层级、繁复的审批手续,大大影响了项目的推进速度,显然是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调整和变革,以精简高效的方针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
5阅读下列有关历史观的一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自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材料2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查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1)材料1、材料2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
(1)材料1、材料2的基本观点。
答:材料1、2表明,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作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灭亡也必定有它的客观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答:①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表达了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的观点,属于唯心史观。
②材料3与材料1、2的区别在于对于决定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的不同回答,材料3认为是宗教决定了社会形态和历史的变迁,材料1和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形态和历史的变迁,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
6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请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害,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材料4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摘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5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们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
——摘自马克思:《在〈人民日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根据材料4、材料5,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对我们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答:材料2和材料3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科学至上论,不同之处在于材料2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材料3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答:材料1的观点本质上不同于材料2、材料3。材料1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材料2和材料3则只见物不见人。
(3)根据材料4、材料5,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①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观点
材料4、5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主要通过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a.通过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c.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其次,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e.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对我们的启示
a.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b.“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全球问题”,就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