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行政执行

一、概念题

1软政权

答:软政权又称“规范疲软症”,是指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行政命令贯彻能力的退化、行政实施效率的低下和法律规则被任意破坏而引起的综合现象。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最早提出软政权的概念。他把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中心的权力运作能力分为“硬政权”与“软政权”两种类型,前者在政治运作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整合效能、稳定性与发展战略的宏观导向性,后者则相反。缪尔达尔认为,软政权不是政权缺乏强制力,或缺乏对社会的控制力量,而是行政无能的表现。其具体表现为: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各级公务人员不遵从规章制度和指令,并常常和那些本应该管束其行为的有权势的人们串通一气。

2执行力

答:执行力是指将目标、计划、策略等落实的能力。执行力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即企业、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效果的因素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可以达到提高执行力的目的。

3公信力

答:公信力是“公共信任”和“力”两个概念的组合。“公共信任”指特定组织得到公众认同、认可、信任,公共信任是信任的一种形式。“力”表示程度、力度、效力、能力等多重含义。简言之,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得到公众认同、认可、信任的程度、力度、效力、能力。

4行政执行

答:行政执行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为了落实和实施国家意志、国家目标,依法贯彻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各种活动的总称。行政执行是行政人员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行政执行全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活动,都是为了实施决策,同时又可以验证和修正决策,并为下一个决策提供必要的经验。行政执行的特点包括:行政执行以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主要的主体;行政执行是目的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统一;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行政执行具有灵活性和经常性;行政执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5政策执行

答:政策执行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把政策方案变为政策现实,从而解决政策问题、满足公共需要、实现政策预定目标的所有活动。政策执行就是落实公共政策的行政执行。政策执行在行政执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因为行政执法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方式,而公共政策因其复杂性、灵活性和现实性,使得执行公共政策成为展现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的重要舞台。

6博弈模型

答:博弈模型是指将博弈论运用到政策执行的研究中,对政策执行进行系统阐述的模型。博弈模型由美国学者尤金·巴达奇提出。博弈模型将政策执行看作相关决策主体之间的一种博弈,这一博弈是由政策执行的相关人(包括政策执行者和受到政策影响的人)基于利益的考虑,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调动各自的资源,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达到一种博弈结果的过程。

7综合模型

答:综合模型是指从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出发分析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是1979年美国学者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提出的。在这一模型中,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被归纳为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可控变量、政策以外的变量三大类,这些变量构成了执行过程的各个阶段,如图8-1所示。综合模型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的政策执行模型。

图8-1 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的综合模型

8组织间模型

答:组织间模型是指采用组织理论的分析工具,构建的政策执行的组织间模型。这一模型由美国学者唐纳德·门泽尔在1987年提出。政策执行的组织间模型认为:执行的成功不但依赖于组织自身的选择,还依赖于其他组织的选择。该模型将焦点集中在互动网络中组织的相对属性上,认为组织间的依赖包括资源依赖和结构依赖两个重要的方面。

9行政执行能力

答:行政执行能力是指政府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意志、国家目标、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能力,能力象征执行活动过程中行政执行主体顺利完成执行任务的基本素质、潜能。行政执行能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意志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影响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对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

10行政执行模型

答:行政执行模型是指基于一定的理论预设,通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观察,提炼出行政执行活动的要素,并标识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展现行政执行流程的理论图式。行政执行模型有助于加深对行政执行现象的认识;有助于行政执行实践的开展;行政执行模型是开展行政执行研究的必要环节。

11政策过程模型

答:政策过程模型是指从政策执行过程中牵涉的重大因素分析政策执行的模型。这一政策模型是1973年由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的,也是最早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是影响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因素。如图8-2所示,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理想表现方式,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合理性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等内容;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和个体,包括组织和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包括执行机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和信心;环境因素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中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因素。

图8-2 政策过程模型

12府际关系模型

答:府际关系模型是指从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研究政策执行的模型。这一模型是由郭锦等人在1990年提出的。

(1)府际关系模型的前提假设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冲突或合作关系。

州政府具有自主裁量权,可以解释联邦计划的内容,也能够了解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时间或不同管辖权下具有不同的执行模式。

(2)府际关系模型的三个变量

因变量,即州政府的政策执行。

自变量,包括两项,第一项为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第二项为州与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两者形成交互依赖关系。

中介变量,包括州政府本身的决策后果与州政府本身的能力。前述自变量与中介变量构成州与地方政府的执行次级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下列要素:州与地方政府机关首长、机关组织、州发言人、州立法委员、地方政府层次的行动者、州政府层次的能力、回馈等,这些要素都是互动性的、互赖性的、多元性的动态过程。

13行政执行方式

答:行政执行方式是指行政执行中所偏重的理念、价值以及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行政执行方式的不同反映了行政执行活动的价值和工具的差异。执行同样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会因为遵循价值的不同,而形成操作手段和工具的不同。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执行方式通常有管理方式、政治方式、法律方式、市场方式和伦理方式。

14古典行政执行模型

答:古典行政执行模型是指以科学管理的泰勒主义为基础构建的政策执行模型,体现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效率的关注。这种模式的研究起点是政府的决策,假定在既定的时间、资源和信息的情况下,理性的政策分析家一定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古典行政执行模型关注的焦点是政策的制定者,一方面强调严密的命令和上级的控制指挥能力,另一方面主张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执行规范的理性设计。在这种模型中,政策执行者总是严格遵守上级旨意,忠诚实现上级意图。同时也关注政策执行的法令规章,反映了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15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答: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是指从影响政策执行的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是1975年美国学者卡尔·范霍恩和唐纳德·范米特提出来的。该模型标示出的六大要素是: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执行方式、执行机关的特性、系统环境、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如图8-3所示。

图8-3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16政策变迁和学习模型

答:政策变迁和学习模型是指以政治系统论、精英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政策执行模型。这一模型是在1993年由美国学者萨巴蒂尔提出来的。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改变政策内涵、政策取向学习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

(1)政策变迁受到两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一种是相对稳定变项,包括问题领域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基本分配、基本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结构、基本法制结构等。另一种是动态事件变迁,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的变迁、系统治理联盟的改变、其他次级体系的政策的变迁等。

(2)行动者通过倡议联盟影响政策。行动者通过倡议联盟影响政策的基本过程是:具有相似信仰和利益的行动者构成联盟,联盟成员采取若干倡议与公关策略,影响政府的政策,政策的结果再回馈到倡议联盟。倡议联盟之间通过政策中介者加以协调,以形成平衡的政策影响力。

(3)政策变迁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取向的学习过程。政策次级体系内的行动者从互动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或行为,累积互动经验,从而形成新的信仰体系,这就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动态过程。政策取向的学习表现在:某些联盟成员的信仰体系认为某些变项状态甚为重要,因而采取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增强信仰的凝聚力;某些联盟成员的信仰体系内所建立的逻辑因果关系,可能有所修正;某些联盟成员可能认同,亦可能挑战其他联盟的信仰体系,因而形成相互对立或妥协冲突的互动关系。

二、思考题

1执行的含义是什么,执行研究的领域开辟出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背景是什么?

答:(1)执行的含义

执行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理念、意图和目标而进行的落实和实施活动的总称。在公共管理学科文献中,执行一般指称公共活动领域当中涉及落实和实施活动的总称,一般被看成公共管理程序性机制当中的一个环节,即决策和评估的中介环节。

(2)执行研究的领域开辟出来的现实基础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美国开始推行国家干预主义,直至“里根革命”之前,公共投资、政府管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特征。在这期间,美国历届政府陆续制定了许多政府规划项目,按照古典执行模型,这些目的正当、公共财政投入巨大的工程理应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结果却多事与愿违。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学者通过对约翰逊政府的“城区新镇”项目、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项目、约翰逊政府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规划”等多项政府项目的系统研究,逐渐开拓了“政策制定和行政执行结果之间的差异”这一implementation所指称的研究领域。

(3)执行研究的领域开辟出来的理论背景

行政学的古典时期,学者们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借鉴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形成了“政策一经制定就会通过官僚组织自动完美地执行”这一理念。这一时期,implementation所指称的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结果之间差异这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并没有进入传统公共行政学者的视野。

行政学的修正时期,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行政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反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理论,主张价值中立,转而研究实际的行政行为,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心理、组织行为和决策过程的研究。在行为主义学者当中,以赫伯特·西蒙为代表的决策学派,揭示了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原则之间的内在矛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观点,动摇了传统公共行政学所信奉的“政策一经制定就会通过官僚组织自动完美地执行”的理念。但是西蒙将决策和管理等同,忽略了决策和执行结果之间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也就是说,implementation所指称的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结果之间差异这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并没有进入西蒙的学术视野。

20世纪70年代后,公共行政学除了古典公共行政学的支持者以及西蒙的追随者之外,还产生了新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公共政策学派意识到其需要某种和公共行政学相联,但是又区别于“老式”公共行政学的领域,于是在政策学派内复活了公共行政的研究。这种复活将政策制定和行政执行结果之间的差异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来看待,使得行政执行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2如何理解行政执行主体多元化问题?

答:国家行政机关通过扮演掌舵者的角色,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使企业和社会组织直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落实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当中,形成了行政执行的多元主体格局。行政执行的主体扩大到企业、第三部门、社会团体、社区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行政执行主体多元化:

(1)行政执行主体的多元化由行政执行本身的特点决定。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执行价值的多样性和执行客体的复杂性的特点。这意味着行政执行要根据目前出现的问题和客观条件完成政策目标,这个过程是包含着多种价值冲突和妥协的过程,所以在某些领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其他组织成为行政执行的主体。

(2)行政执行主体的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尚没有足够的通过连续不断的公共政策,合理而有效地调节广泛社会利益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包括调节公共利益关系的机制。借助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不失为解决的良策。行政执行的主体多元化并不表示行政权力的分割,只是对于某些解决成本过高或政府自身解决效果不好、效率不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途径实现政策目标。

(3)行政执行主体的多元化是公共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共行政的发展要求政府运转简单化和公共财政经济化,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职能分权,而行政执行研究的核心就在于如何克服行政执行偏离国家意志的现象,提升执行能力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行政执行主体的多元化实质上是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主导性的主体,通过政治、管理、法律、市场等途径使得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行政任务的贯彻和落实的执行。国家行政机关扮演了安排者和掌舵者的角色,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基础,维护一个公正的执行环境,建立公私伙伴关系,形成公共事务的良好治理。多元的行政主体与国家行政机关之间是掌舵和划桨的关系,是公共产品的安排者与公共产品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都受法律的约束。

3行政执行能力的概念是基于什么现实和理论背景提出来的?

答:行政执行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执行能力是指政府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意志、国家目标、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能力,能力表征执行活动过程中行政执行主体顺利完成执行任务的基本素质、潜能。行政执行的有效性或者有效执行是从行政执行的结果来考量行政执行,即行政执行主体通过行政执行过程达到国家意志、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和结果。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行政执行能力走低会导致政策失败和行政执行有效性的降低。行政执行能力概念的提出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主要包括:

(1)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戴维·伊斯顿为代表的“政治系统分析”倡导将“国家”重新纳入政治学研究重要地位的“国家回归学派”的兴起,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问题开始再度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亨廷顿等人以及世界银行的研究,推进了这类研究的进程。

(2)发展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

瑞典经济学家贡纳·缪尔达尔则从反面关注了行政执行无能的问题,并把行政执行无能这类现象称为“软政权”。“软政权”包括所有各式各样的社会法律,表现为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和实施,各级公务人员不遵从规章制度和指令,并常常和那些本应该管束其行为的有权势的人们串通一气。就目前世界存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来说,拉美模式、印度模式和俄罗斯模式等后发展国家或转型国家就是因为行政执行能力走低而导致了国家意志、国家目标、法律、法规、公共政策难以遵循和贯彻落实,直接影响了国家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方面的有效性,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管理学的视角

管理学中对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研究与行政执行能力的研究直接相关。管理能力是指一系列与管理绩效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集合体。对执行力的关注则起源于人们管理中“策略雷同而绩效为何大不相同”的这一问题的关注,许多的大公司有相同的策略,然而取得的绩效却大不相同,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执行能力和有效性的差异。

(4)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的视角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罗斯福新政”为标志,美国开始推行国家干预主义,直至“里根革命”之前,公共投资、政府管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政府管理的基本特征。其间,美国历届政府陆续制定了许多的政府规划项目,按照古典执行模型,这些目的正当、公共财政投入巨大的工程理应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结果却多事与愿违。在这种条件下,执行的有效性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不可回避的政府公共管理问题。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学者通过对约翰逊政府的“城区新镇”项目、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项目、约翰逊政府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规划”等多项政府项目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了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的执行的有效性问题。

4影响行政执行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总结的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问题的难易程度。包括技术难度、目标群体行为的差异性、目标群体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要求改变行为的程度。

(2)法令控制力。包括目标的精确性与重要性、因果理论的符合逻辑性、财政资源的最初分配、执行机构内部或者执行机构之间的融合程度、执行机构的决策规则、政策执行官员对法令的认同程度、外部人员的正式接触渠道。

(3)非法令性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和技术、公众的支持、追随者的态度和资源、统治者的支持、执行官员的献身精神和领导技能。

可以将诸多的模型当中涉及的因素概括为行政执行的环境因素、行政执行的主体因素、行政执行的任务因素、行政执行的标的因素和行政执行的工具因素五个方面。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制约着行政执行的能力和有效性。

5行政执行三代研究的概况。

答:根据研究途径、方法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行政执行划分为三代研究:

(1)第一代研究

1973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是执行研究的第一代。其具有以下特征:

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还带有传统官僚组织研究的印记,但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试图找到执行过程中目标偏离的轨迹和引起这些偏离的因素,并试图寻求影响执行有效性的要素的合理组合,这与传统官僚组织研究是不同的。

第一代研究主要是小规模的案例研究

比如对约翰逊政府的“城区新镇”项目、“伟大社会”项目、“初等和中等教育规划”、奥克兰项目等的研究。案例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总结执行成功和失败的因素,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执行的一般性的理论框架。

(2)第二代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执行研究的第二代。研究的特点是:

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是与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相对的研究途径,如在研究的出发点、关注的中心、执行过程的性质、政策的界定等方面。

第二代研究逐渐意识到了第一代研究过分注重案例研究,未能形成一般性理论框架的缺憾,试图提出执行研究的一般理论模型。

(3)第三代研究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执行研究的第三代。研究的特点是:

试图综合和超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理论,具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多样性的特征。综合利用制度分析、组织理论、治理理论、网络分析的理论成果来分析复杂的执行问题,将案例研究和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深化了执行研究。

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将执行扩展到府际关系的范围和分析层面。

6古典行政执行模型的特点及其终结的原因。

答:古典行政执行模型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建立的研究模型。

(1)古典行政执行模型的特点

研究的基点是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没有出现成功的结果。这样的解释事先预设了一个所要取得的明确目标,这一点可以称之为“目标假定”。与这种分析性的目标假定相适应,政策执行研究的(价值)目的是怎样使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得到更好地落实。

从中央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待政策执行问题。古典行政执行模型制定观意味着:决定的重要性取决于在科层等级的哪一层做出的;因此,最重要的决策是由政府机构的最高人物做出的,而处于科层等级中级层次的人们,只是执行决策。

认为政策过程是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阶段。古典行政执行模型中,政策过程被认为是由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阶段组成:从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意向经由决策再到行动,政策执行开始于政策制定终止的地方。

区别作为创设初始条件的政策制定(意向合法化)和把政策假设转化为行动的项目设置。

政策执行是指将政策付诸行动的过程。主要着眼于对政策执行机构的管理(合作、协调等)。科层组织的原则和管理方式是提升政策执行能力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重视外部环境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

(2)古典行政执行模型的终结的原因

过多地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被忽略了。

所谓的完美的行政的必要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例如资源的持续稀缺)。

为了应付不确定性,各种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拥有自由裁量权,基层官员的活动将由此产生“控制赤字”,因为他们发展出了应付压力的各种办法。

通过强调中央的目标,不但忽视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也忽视了政府行为的意外结果。

某些政策并不具有(已有的政策从来都不具有)明确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者的复杂互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和演变而来,因此,并不存在明确的政策评估标准。

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执行过程中无法维持,因为政策是在执行的实际过程中制定和修正的。

正由于古典行政执行模型的上述缺陷,使得其日渐不能适应政治发展的需要,逐渐走向终结,关注政策执行者和基层组织的理论模型开始兴起。

7第二代执行研究有哪些常见的模型?

答:第二代研究的特点是主要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执行研究的主导研究途径。研究常见的模型主要有:

(1)迈克尔·李普斯基的街头官僚理论

街头官僚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街头官僚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并不像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认为的那样,消极地、被动地执行上级的政策,恰恰相反,街头官僚拥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裁量的余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即行政执行的有效性与街头官僚的权力、利益、意愿和政策执行能力直接相关。

(2)追溯性筹划理论

理查德·埃尔默区分了向前性筹划和追溯性筹划两种不同的政策执行的研究方式。向前性筹划是从上层出发,明确陈述政策制定者的意图,然后层层具体化,在每个阶段规定执行者的角色期望,再把最低层出现的结果与先前的意图相比较,以衡量成与败。追溯性筹划是从作为政策所要解决问题中心的个人和组织的选择,到与那些选择密切相关的规划、程序和结构,再到用以影响那些事项的政策工具,以及可行的政策目标的追溯性的推论。

(3)执行结构理论

本尼·贺恩和大卫·波特提出了“执行结构”的概念。执行结构既是一种分析单元,又是区别于市场和官僚组织,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协调和联系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公共政策这一纽带将政策执行涉及的各种组织以相互依赖的结构联系起来。执行结构不通过权威设立,是在组织成员自我选择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执行结构的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对其做了深化和细化,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在执行研究的第三代中,执行结构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为政策网络的概念。

8如何理解第三代执行研究的特点?

答:第三代研究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图综合和超越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理论,具有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多样性的特征

第三代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成果达成了共识,肯定其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认识到了两者的局限。对以往理论成果的总结和省视是理论综合的前提。其多样性特征体现在:

理论工具的多样性

第三代综合利用制度分析、组织理论、治理理论、网络分析的理论成果来分析复杂的执行问题,将案例研究和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深化了执行研究。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在比较和历史分析方面,执行研究者必须着重于地方、州和联邦政府层次;在量化方法方面,他们指出下列分析方法值得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动态模拟、网络分析、内容分析、社会实验和回归技术等;在资料收集技术方面,包括深度采访、邮寄问卷以及分析等多元方法的运用。

(2)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将执行扩展到府际关系的范围和分析层面

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的产生主要是针对第一代与第二代政策执行途径的优、缺点加以整合改进,期望能建构出更有解释力的政策执行模式,是由郭锦等人于1990年的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首先提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建立在三点假定之上: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冲突与合作关系。

州政府具有裁量权,可以解释联邦计划的命令内容或指明地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不同时间和不同管辖权下具有不同的执行形态变量。其讨论的变量包括:因变量,州政府的政策执行;自变量,包括联邦政府层次及州与地方政府的诱因与限制;中介变量,包括州政府本身的决策后果与州政府本身的能力。

9行政执行的常用方式是哪些?

答: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执行方式通常有管理方式、政治方式、法律方式、市场方式和伦理方式。行政执行的常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

含义

行政执行的管理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管理学的价值、理念、工具、操作手段来处理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效率、效益、经济等管理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从而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

主要体现

a.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的理念和价值;

b.在行政执行中运用管理工具;

c.运用管理方法评估行政执行结果。

(2)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

含义

行政执行的政治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政治学的理念、工具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民主、责任、代表性、同应性等政治价值为导向的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

主要体现

a.倡导运用民主政治的价值观来约束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规范行政执行活动,并形成行政执行活动中诸如听证制度、代表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审查制度、责任制度等民主制度安排。

b.行政执行的过程中运用政治动员、政治参与等政治方式推动执行工作的开展。

(3)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

含义

行政执行的法律方式是指在行政执行的过程中,将行政执行看作运用法律和执行法律的活动,遵循法律的理念、价值和方法来处理行政执行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诸如宪法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程序正当等法律价值为导向的行政执行结构,以实现特定的执行功能。

主要体现

a.宪法至上;

b.依法行政;

c.权利平等;

d.程序正当。

(4)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

含义

行政执行的市场方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将市场机制引入行政执行的过程当中,通过公共产品的多元提供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完成行政执行任务的行政执行方式。

建立的共识

a.通过打破垄断、打破行政机关在公共服务提供当中的垄断,运用市场竞争能够提高行政执行的效率;

b.分开公共产品的安排和提供;

c.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是多元的;

d.偏好私营企业。

(5)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

含义

行政执行的伦理方式是指行政主体自身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约束自身行为,并通过伦理灌输的方式塑造和影响行政客体,使行政伦理在执行过程中发挥推动与规范作用的执行方式。

行政伦理涉及的方面

主要涉及行政主体行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亦即领导决策和执行等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性问题,它既包括公务人员个体在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活动与道德规范,也包括行政主体作为群体及组织机构在行政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

10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如何认识它们的内涵。

答:(1)提出背景

纵观公共行政管理史,从古罗马的“行政奇迹”至今,“执行”问题一直都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为了确保科学发展的实现,为了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执行力”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将是中国政府自身建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和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十八大报告指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成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之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对政府执行力内涵的认识

政府执行力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政府执行能力”“政府执行力度”“政府执行效力”等。为了综合性地表达能力、力度和效力等含义,可以将政府执行力看作是政府执行权力的能动形态,从而可将政府执行力定义为政府执行权力结构协同转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合力。政府执行的能力、力度和效力都是政府执行权力运行状态和运行结果的一个侧面。

(3)对政府公信力内涵的认识

公信力是“公共信任”和“力”两个概念的组合。“公共信任”指特定组织得到公众认同、认可、信任,公共信任是信任的一种形式。“力”表示程度、力度、效力、能力等多重含义。简言之,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得到公众认同、认可、信任的程度、力度、效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