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2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6869字
- 2021-06-11 17:41:05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名词解释
1GDP和GNP[中山大学1999研;北京大学2011研]
答:(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既定时期中,一国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包括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等。其中每种产出都以其市场价格计价,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加在一起就得出GDP。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NP等于GDP加上从国外获得的作为本国生产要素的净报酬。
(2)GDP与GNP这两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区分。GDP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国民所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NP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3)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是指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获得:GDP=GNP-NFP。
2名义GDP[中山大学2002研]
答:名义GDP指在既定时期中,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的,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价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即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可能会发生强烈变化,故为方便比较而引入实际GDP的概念。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3实际利率[浙江大学2003研;华南理工大学2009研]
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相对而言,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例如,假定某年度物价不变,甲从乙处取得1年期的1万元贷款,年利息额500元,实际利率就是5%。美国经济学家费雪首次在其《利息理论》一书中提出以货币和以实际财物计量利率的观点。一般物价总水平存在变动的趋势,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就必须扣除名义利率中的物价上涨率。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上涨率。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名义利率适应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但并非同步的,从而现实中人们必然以预期的物价上涨率来代替公式中的物价上涨率,否则实际利率的测算往往呈现滞后的问题,但这样同时也使得实际利率水平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4名义GDP与真实GDP[华南理工大学2009、2018研]
答:GDP是既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根据购买者的身份,对GDP的需求划分为四个部分: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与净出口,即Y=C+I+G+NX。
(1)名义GDP计量在既定时期内,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的,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价的产品的价值。名义GDP年复一年地变动是因为:①产品的物质产出量在发生变化。②产品的市场价格也在变化。由于价格变化所导致的名义GDP的变动,不能反映关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经济表现的任何情况,因此,在比较不同年份的产出时,应使用实际GDP而不使用名义GDP。
(2)真实GDP,又称实际GDP,计量不同时期内经济的物质产量变化。其方法就是对两个时期中生产的产量以相同价格或以不变美元估价。
(3)名义GDP与真实GDP的关系为:真实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而GDP平减指数是计量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
5GDP紧缩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南开大学2009研;华南理工大学2018研]
答:(1)GDP紧缩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是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由于GDP紧缩指数以经济中生产的全部商品为计算基础,所以,它是一个有广泛基础的物价指数,经常被用来计量通货膨胀。
(2)消费价格指数(CPI)量度代表城市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固定商品和服务的花费。
(3)GDP紧缩指数与CPI有三个方面的不同:①GDP紧缩指数计量的,是远比CPI涉及的范围要广泛得多的商品的价格。②CPI计量的是一篮子年复一年没有变动的给定商品的花费。但在GDP紧缩指数中,包括的一篮子商品,年年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每年经济生产的是什么。③CPI直接包括进口价格,而紧缩指数只包括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的价格。
6真实利率与费雪效应[华南理工大学2012研]
答:(1)真实利率是与“名义利率”相对而言的,指的是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例如,假定某年度物价不变,甲从乙处取得1年期的1万元贷款,年利息额500元,真实利率就是5%。美国经济学家费雪首次在其《利息理论》一书中提出以货币和以实际财物计量利率的观点。一般物价总水平存在变动的趋势,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就必须扣除名义利率中的物价上涨率。
(2)费雪效应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名义利率也将上升,从而揭示了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费雪效应的提出者是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其公式为: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发生变化时,名义利率也会随之变化,即名义利率上升的幅度和通货膨胀率完全相等。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GDP紧缩指数(即GDP平减指数)、CPI和PPI的理解。[华南理工大学2017研]
答:(1)GDP紧缩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GDP折算指数,是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由于紧缩指数以经济中生产的全部产品为计算基础,所以,它是一个有广泛基础的物价指数,经常用来计量通货膨胀。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消费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3)生产价格指数(PPI),也称为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重要指标。
(4)GDP紧缩指数与CPI的区别
①GDP紧缩指数计量的商品范围远比CPI广泛。
②CPI计量的是一篮子给定的商品,年复一年没有变动,但GDP紧缩指数所计量的一篮子商品,年年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每年经济生产的是什么。
③CPI直接包括进口价格,而GDP紧缩指数只包括在国内生产的产品的价格。
④GDP紧缩指数与CPI的作用会因时间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进口原油价格飞涨的时代,CPI很可能增长得比GDP紧缩指数快。但经过较长时间以后,两者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结果就十分相似了。
(5)PPI与CPI的区别
①覆盖的范围不同。PPI包括原料与半成品,CPI包括最终产品(商品和服务)。
②PPI是设计用来计量批发销售系统早期阶段的价格。CPI计量城市居民实际支付的价格(即处于零售水平的价格)。
2如何按照收入法核算GDP?按照收入法核算,近年来,中国GDP的构成大致如何、面临什么挑战?[中山大学2010研]
答:(1)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
(2)按照收入法,中国GDP的构成分析
在中国,经济体的总收入被分解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它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
营业盈余是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因此,有如下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面临的挑战
中美两国按照收入法核算GDP,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中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大致一直稳定在50%。在美国,工资收入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65%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有点低,经济增长过程中民众并没有获得同等的福利待遇。
3概要说明总支出或总需求的构成及决定。[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GDP的公式可写成:GDP=C+I+G+NX,即一个经济体的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构成。
(1)消费
家庭从他们的劳动和资本所有权中得到收入,向政府纳税,然后决定把多少税后收入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家庭得到的收入为Y,政府向家庭征收税额T,把支付了所有税收之后的收入(Y-T)定义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把它们的可支配收入分别用于消费和储蓄。消费水平直接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也越多,因此有C=C(Y-T),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事实上,消费除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还受利率、价格收平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2)投资
投资企业和家庭都购买投资品。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在决定投资的诸因素中,利率是首要因素。这里的利率,是指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大致上等于名义利率减通货膨胀率。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实际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总之,投资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即I=I(r)。
(3)政府购买
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果政府购买等于税收减转移支付,政府有平衡的预算。如果G>T,政府有预算赤字,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在金融市场上借贷——来为这种赤字融资。如果G<T,政府有预算盈余,政府可以用这种盈余来偿还部分未清偿债务。
(4)净出口
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影响净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观经济学中,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被认为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出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则本国货币实际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这使本国商品的出口变得相对容易。一般来说,出口正向地受实际汇率影响。对于进口,若实际汇率上升,因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故使进口变得相对困难,从而进口反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由于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之差,故一般地说,净出口正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
除了汇率以外,进口还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当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用于购买本国产品和进口产品的支出都会增加。一般认为,出口不直接受一国实际收入的影响。因此,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
4支出法GDP由哪些部分构成?什么是最终消费率?中国最终消费率为什么偏低?[华南理工大学2012研]
答:(1)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用字母I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用字母G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用字母NX表示)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Y=C+I+G+NX。
(2)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
(3)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①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过慢,多年来均低于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消费总额。
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消费增长。
③物价上涨降低了实际消费水平,房价高涨更是拉低了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近年来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房价畸高捆绑整个国民经济,扭曲资金配置,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④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以及跨期消费选择。教育支出大,医疗支出多,养老金制度也不健全,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挤占了正常消费支出。
⑤城镇化进程较快,但质量偏低,许多城镇人口都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其权益未得到切实保护,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消费水平也远低于一般市民。
5如果在A、B两国产出不变的前提下将他们合并成一个国家,分析合并前后对GNP总和有什么影响,并举例说明。[浙江大学2001研]
答:如果A、B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不会有影响。分析如下: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结合GNP的概念可以看出,GNP所度量的是事后的产出,其值显然与观察者将其视为两个国家还是一国的两个地区无关。
例如,A国从B国进口了2000美元的产品。合并前,这2000美元是A国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合并后,国际交易变成了国内交易,这2000美元仍然是A国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请指出以下各项交易是否能计入我国的GDP;如果能,请说明其分别是GDP中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及净出口中的哪一部分;如果不能,请说明原因:
(1)国内消费者购买一台二手的海信电视机;
(2)国内投资者购买2000股海信电器股票;
(3)海信电器库存电视机增加一万台;
(4)也门政府购买1000台新的海信电视机;
(5)政府向海信公司的下岗工人提供失业救济金。[南开大学2010研]
答:(1)国内消费者购买一台二手的海信电视机不计入我国的GDP。理由如下: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消费者购买的这台二手海信电视机在生产时已计入当年或以前的GDP,因而不能再计入本期GDP。
(2)国内投资者购买2000股海信电器股票不能计入我国的GDP。理由如下: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3)海信电器库存电视机增加一万台需要计入我国的GDP,属于投资的增加。理由如下: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库存的电视机可看做是海信公司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应计入GDP。
(4)也门政府购买1000台新的海信电视机需要计入我国的GDP,是GDP中净出口的一部分。理由如下: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其中出口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
(5)政府向海信公司的下岗工人提供失业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不能计入我国的GDP。理由如下: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并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交换发生,因此不计入GDP。
7为什么说消费物价指数(CPI)往往高估了价格上涨的幅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研]
答: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量度代表城市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固定商品和服务的花费。在现实中,由于以下多种原因,CPI倾向于高估价格上涨的幅度:
(1)替代偏差:由于CPI衡量固定的一篮子产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出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进行替代的能力,所以相对价格变动时,其真实生活费用的上升比CPI慢。
(2)新产品的引进:当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时,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产品。实际上,新产品的引进提高了本币的实际价值,但本币购买力的提高并没有体现在CPI的下降上。
(3)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化:当一个企业改善自己出售的产品质量时,产品的价格变化并非全部都是对生活费用变化的反应,如果无法衡量的质量改变是有代表性的,衡量的CPI的上升就比CPI实际的上升快。
8消费者价格指数及其缺陷。[浙江大学2004研]
答: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与GDP这个指标是经济福利的不完美的度量指标一样,消费价格指数也是生活成本、通货膨胀或总体物价水平的一个不完美的度量指标,其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计算消费价格指数时,假设消费者对代表性消费品的购买量一直保持不变,这个假设与现实不相吻合。由于消费价格指数衡量固定的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物品进行替代的能力,导致高估总体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
②无法衡量质量变化。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品质一直在不断改良,产品的价格反而不断下降,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在下降。由此可见,在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中,不考虑产品品质的变化会导致高估总体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
③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没有考虑新产品的引入。在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时,把代表性商品的种类数视为固定不变。随着新产品不断进入消费领域,广大消费者面临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而选择更多,意味着消费者口袋里的钱会变得更加值钱,意味着要维持相同的生活水准需要支付的钱会减少。因此,让代表性商品的种类数固定不变同样也会导致高估总体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
9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恒等于售出的总销售量,而现实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才是常态。这中间有什么矛盾吗?简述其中的道理。[中央财经大学2004研复试]
答: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售出的总销售量,是实际发生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也就是事后发生。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规则,事后的总产出和总供给必然相等。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指事前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而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因此,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对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有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生产法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一国生产总量;支出法指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的总和,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体的总销售量。由于任何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都要销售出去(存货投资在广义的总销售量中),用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必然相等。因此,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必然相等。
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的是事前社会意愿的供给和需求。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企业意愿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恰好满足居民意愿的需求,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当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等时,意愿总供给不等于意愿总需求,就会出现非意愿的投资或者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从而导致物价和国民产出的变化,社会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会计原则导致一年总产量和总销售量必然相等,但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这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10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和证券投资收益不计入GDP?[华南理工大学2018研]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政府所实施的转移支付,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发生相应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因此转移支付不能算作GDP的一部分。典型的转移支付是社会保障福利金和失业救济金。
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指物质资本存量的增加,包括房屋建设、机器制造、修建工厂、增加库存等。而证券投资多指在二级市场上证券的买卖,并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因此不计入GDP。
11飓风破坏建筑等,问为什么GDP增加?为什么GDP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福利水平?[南开大学2018研]
答:(1)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当飓风破坏建筑等设施时,政府会采用财政政策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政府支出增加,由于支出乘数的作用,社会总产出会扩大,进而GDP会增加。
(2)GDP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福利水平的原因
①一些物品和劳务因不能用货币衡量而难以进入市场,故不能计入GDP,如志愿者的服务、地下活动等。
②GDP是用货币来衡量的,而有些商品和劳务的质量和金额不成正比。有的商品品质非常好,也能带来很好的福利,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价格越来越低,如计算机。
③环境的恶化和污染不能计入GDP,但必然导致福利的下降。
④闲暇不能计入GDP,但能增加福利的水平。
12请解释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差别,它们各自属于拉氏指数还是帕氏指数?用这两个指数衡量生活成本时,可能会发生何种偏差?解释原因。[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答:(1)①CPI是消费者价格指数,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价格指数的公式为:
②GDP平减指数也称GDP紧缩指数、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2)CPI与GDP平减指数这两种衡量指标之间的区别
①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特定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的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将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而并不反映在CPI上。
②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但可能反应在CPI上。
③关于这两个指数对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也不同。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以固定的权数,而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换言之,CPI是用固定的一篮子产品来计算的,而GDP平减指数允许当GDP组成部分变动时,一篮子产品随时间变动。
(3)①CPI是拉氏指数,倾向于高估人们生活费用的增加。第一,它没有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用变得较便宜的物品替代原有物品的能力。第二,它没有考虑到因新物品的引进而使1美元的购买力提高。第三,这个指数因没有衡量物品与服务质量的变动而被扭曲。由于这些衡量问题,消费物价指数高估了真实的通货膨胀。
②GDP平减指数是帕氏指数,倾向于低估人们生活费用的增加。GDP平减指数基于GDP的概念,只反应在国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整体价格走势。产品和服务的组合会自动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而生活产品比较固定,因此受到组合变动的影响比较大。该指数虽然考虑到不同产品的替代,但并没有反映出这种替代可能引起的消费者福利的减少。
三、计算题
1假设一国国民收入账户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计算:
(1)NDP;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华南理工大学2014研]
解:(1)NDP即国内生产净值,等于GDP减去折旧。
折旧=总投资-净投资=800-200=600(元)
NDP=GDP-折旧=6000-600=5400(元)
(2)净出口NX=GDP-(C+I+G)=6000-(4000+800+1100)=100(元)。
(3)因为政府税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预算盈余,所以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政府预算盈余+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30+1100=1130(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NDP+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税收=NDP-(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5400-1130=4270(元)。
(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270-4000=270(元)。
2一个国家生产香蕉和上衣两种商品,2012年和2013年生产两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分别为:
请回答如下问题:
(1)分别计算2012年和2013年的名义GDP;
(2)以2012年为基期,计算2013年的实际GDP;
(3)计算2013年的通货膨胀率;
(4)假设2013年的名义利率是8%,则2013年的实际利率为多少?[中央财经大学2015研]
解:(1)2012年的名义GDP=80×2+5×60=460。
2013年的名义GDP=100×2.2+10×62=840。
(2)以2012年为基年,2013年的实际GDP=100×2+10×60=800。
(3)GDP折算指数=2013年名义GDP/2013年实际GDP=105%,故2013年的通货膨胀率为5%。
(4)2013年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8%-5%=3%。
3考虑一个只生产和消费香蕉和服装的经济,下表是两个不同年份的数据。
假设经济中生产的数量等于消费的数量,试回答如下问题:
(1)以2006年为基期,计算2016年的名义GDP、实际GDP和GDP折算指数;
(2)以2006年为基期,计算2016年的CPI指数;
(3)在2006年和2016年之间,价格上涨了多少?比较GDP折算指数和CPI指数给出的答案,简要阐述GDP折算指数和CPI指数的特点以及在衡量生活成本方面可能存在的误差,以上表数据为例能否写出更合理的“生活成本”指数?[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
解:(1)2016年的名义GDP=20×2+6×50=340;
2016年的实际GDP=20×1+6×40=260;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340/260≈130.77%。
(2)2016年的CPI指数=(固定一组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固定一组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10×2+5×50)/(10×1+5×40)]×100%≈128.57%。
(3)①2016年的GDP折算指数为130.77%,说明价格较2006年上涨了30.77%;2016年CPI是128.57%,说明价格较2006年上涨了28.57%。
②特点:GDP折算指数属于帕氏指数,因为它是由变化了的一组商品计算出来的;CPI属于拉氏指数,因为它是由确定的一组商品计算的。
它们产生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拉氏指数确定不同物品价格的固定加权数,而帕氏指数则确定可变的加权数。拉氏指数的加权数固定,不能反映由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而导致的购买数量的变动,因此,由拉氏价格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比由帕氏价格计算的价格指数要大。固定权数指数,比如CPI,高估了生活成本的变化,因为它没有考虑由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而导致的购买数量的变动。另一方面,可变权数指数,比如GDP折算指数,低估了生活成本的变化,因为它没有考虑由于替代可能引起的消费者福利的减少。因此,不管是GDP折算指数还是CPI,本身都存在缺陷,所以,无论采取哪种物价指数都很难非常清楚、确切地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
更合理的“生活成本”指数可以是两个时期的加权平均价格,即链式加权规则。多种商品计算综合价格指数时,链式加权法设置了更科学的、不断变化的权重。采用链式加权方法比普通加权平均法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权重的动态变化,往往较普通不变权重的物价指数计算方法要低。
四、论述题
1什么是潜在GDP增长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潜在GDP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大约10年前的研究表明,中国潜在GDP增长率为9%左右。有人认为,从现在开始中国潜在GDP增长率进入下降阶段。请从理论和中国现实结合的角度给出你的看法。[华南理工大学2013研]
答:(1)潜在GDP增长率
潜在GDP增长率,也称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这里讲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和管理,还包括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
潜在经济增长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取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增长率。对潜在增长率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约束条件及利用效率。
(2)潜在GDP增长率高低的决定因素
潜在GDP增长率的高低主要由人口、资本和生产率因素所决定:
①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劳动力人数等,一国人口结构越年青化,即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越大,人口老龄化和抚养比越低,则一国的劳动力供给就越多,人口红利越大,从而潜在GDP增长率也就越高;反之,则潜在GDP增长率越低。
②资本因素。资本一般包括各种机器设备、厂房、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存货等,资本数量的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一国资本存量越高,资本投资的效率越高,潜在的GDP增长率越高;反之,则潜在GDP增长率越低。
③生产率因素。一国的技术水平越高,生产率越高,从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潜在GDP增长率也就越高;反之,一国技术生产率越低,其潜在的GDP增长率也就越低。
(3)对中国潜在GDP增长率进入下降阶段的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源于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加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红利。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面临耗尽局面。中国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压力。此外由于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日益耗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滑,造成中国经济潜在GDP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中国潜在GDP增长率下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增长日益依赖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滑
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国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两个源泉,1981~2010年期间这两者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的份额年均为57.7%和35.2%;劳动增长贡献的份额仅为10%。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之后国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多地倚重资本积累。2003~2010年期间,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的份额达到88.4%,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份额降为19.8%;而此前1981~2002年期间贡献份额分别为46.8%、40.7%。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2006年达到极值后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依赖资本增长,这不仅降低了国民收入增长的效率,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挑战。
②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在二元经济条件下,人口红利的实质在于充足和稳定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可以防止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出现,维持了较高的资本回报率。由于可以依靠资本的投入保持高速经济增长,此时企业具有投资动力,这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不过,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潜力正在耗尽。据联合国测算,我国总抚养比将由2010年的38.2%下降到2014年的37.4%,之后则将由过去的不断下降逆转为不断上升,并在2020年升至40.3%。总抚养比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少儿抚养比则将基本保持稳定)。
统计局的调查资料显示,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30.0%上升到2011年的38.3%,三年中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6岁。尽管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主要会加入到农民工的行列中,但农民工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说明农民工的“无限供给”状况在改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资本报酬率会逐步下降,这会抑制投资,致使原有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逐渐耗竭,拉低经济增长速度。此外,伴随着此过程而来的工资上涨会产生较强的通胀压力。
③制度红利即将耗尽,市场化改革亟待深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改革提供的一些制度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近年来来自改革的制度红利出现了明显衰减。据测算,中国市场化指数自1981年到1999年的平均增速是13.7%,进入21世纪以后增幅则普遍降至5%以下,而且基本保持递减状态,在未来也难以改观。
④全球化红利耗尽,旧的全球分工模式不可持续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的转变,亚洲地区垂直分工体系和区域内生产供应网络逐步形成。美欧日及“亚洲四小龙”等经济体日益转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或加工环节,大规模向外转移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生产和加工环节。中国的劳动成本优势、经济规模优势、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制度和政策优势,以及2001年加入WTO带来的全方位影响,使得中国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流入地。然而,随着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逐渐耗尽,中国被动接受国外产业转移的模式将变的不可持续。欧美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制造业巨头开始逐步将生产基地从中国东部地区转移到内地或者越南、泰国等成本更低的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固然为部分地区实现“腾巢换凤”创造了条件,但在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尚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时候,制造业转移可能会造成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从经济增长的潮头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综上所述,由于上述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潜在GDP增长率下降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开拓中国经济新的潜在增长点和着力点,才能减缓中国潜在GDP增长率下滑的趋势,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具体分析短期GDP的波动和潜在GDP的决定。[华南理工大学2009研]
答:(1)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用公式表达即为GDP=C+I+G+(X-M)。短期内无论哪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引起GDP的波动。
①消费。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消费观念,市场预期,利率等等。假如消费者预期明年产品的市场价格将会提高,那么就会增加本时期的消费,使得本年度的GDP水平提高。
②投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投资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利率提高,则投资减少,使得GDP总量减少;利率下降,投资增加,GDP总量增加。
③政府购买。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假如经济处于萧条期,政府为刺激经济,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则会导致社会的总需求增加,GDP总量增加。相反如果政府减少购买支出,则社会总需求减少,GDP总量减少。
④净出口。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当净出口增加时,表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GDP总量增加,当净出口减少时,表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减少,使得GDP总量减少。
(2)潜在GDP是指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GDP水平。它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潜在产量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技术进步。
①劳动。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总产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全社会人口中,劳动力人口增加、质量提高时会使得潜在GDP增长。
②资本。资本存量的规模及人均拥有的资本存量越多,潜在GDP就越高。
③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潜在GDP增长。
④资源配置状况。在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相同的条件下,资源配置越合理则产出水平越高。
⑤知识进展。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这里的知识进展含义广泛,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关于结构和设备更为有效的设计等等。
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GDP这一经济总量指标诞生到2014年,GDP已整整80岁了。80年来,GDP为决策者判断经济冷热、决定政策取向以及在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质疑和争论也始终伴随着这一统计指标。
(1)GDP核算是整个宏观经济统计体系的基石,请对GDP的核算方法进行介绍。
(2)GDP受到广泛质疑与现有GDP指标核算的局限性有关,请指出GDP指标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了使GDP数据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请你提出改善GDP指标的建议。[武汉大学2011研;中山大学2012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研;华南理工大学2016研]
答:(1)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的核算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①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总支出是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同的是前者在生产其他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的损耗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是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大于(或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是指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政府支出。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②收入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
利润是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③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生产的角度,按产业部门汇总新创造出来的物品和劳务增加值来衡量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是指当期生产的新增产值,即总产出与中间产品消耗的差额。最终产品价值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
理论上讲,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所以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2)GDP指标的局限性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通常通过GDP来衡量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衡量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水平。但GDP并不是万能的,其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能反映社会经济成本。例如,某地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也许该地区GDP很高,但是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只能说明社会生活腐朽。
②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例如,如果只顾经济总量和速度增长,而不顾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那么经济可能增长了,但环境可能严重污染了,今天GDP上去了,明天要为治理环境付出惨痛代价。
③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如果为了经济增长而高速拼命的耗费资源,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低效率的利用,那么可能一时的经济增长上去了,但是经济增长的潜力却丧失了。
④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两个生产了同样多GDP的国家,如果一国国民十分健康人均寿命长,享受较多闲暇,另一国国民劳动十分紧张、疲于奔命、寿命短暂,那么前一国国民显然要比后一国幸福的多。
⑤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情况。例如。两国人均GDP相同,但一国贫富差距比另一国大得多,显然贫富差距大的国家社会总福利比较低。
(3)GDP指标的改进意见
①提出衡量国家财富新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社会通常以“国民财富”或“国民收入”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GDP或国民收入(GNP)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及其经济实力。世界银行专家比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种统计方法之后于1995年公布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新标准。新标准将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减去机器折旧和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出一个国家的财产净值。其内容是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本等三个方面计算一个国家财富的总量。然后按美元计算出国家财富的人均水平。显然,人均国家财富指标越高,国家越富;反之,国家越穷。新标准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能比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状况的总量指标。
②构建福利型GDP
基于GDP指标在反映国民福利方面的局限性和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等新概念或指标。以对GDP指标的统计项目进行校正和调整。“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都是反映人们实际福利的指标。其内容是GDP统计还应加上闲暇和地下经济。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托宾和萨缪尔森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的增长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因此,为了提高“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需要对GDP的增长做出必要的调整。即需要适当放慢GDP的增长速度,以保障国民的福利,不能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追逐GDP的增长。
③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
GDP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由于没有考虑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所带来的损失,即GDP忽略了经济增长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而存在重大缺陷。
为了弥补GDP的这一缺陷,1997年世界银行设计和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一国经济产出中的能源耗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记录于绿色账户,再将其从GDP中核减,从而形成绿色GDP。由于绿色GDP是在扣除了能源耗费、环境成本之后的国民财富,因而绿色GDP比较真实可靠。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大,而负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反之,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低,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大,而正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启用绿色GDP的指标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绿色GDP统计模式,但绿色GDP指标的提出,弥补了传统GDP在统计中的一些不足,对于构建一个能充分反映在经济产出过程中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总量指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