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儿童的博物馆教育
- 王芳 彭哲主编
- 1417字
- 2020-08-29 14:09:33
博物馆儿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设计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精华的储藏室,是天然的学习空间。而儿童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年纪,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展示实物传递知识,更可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是除了学校之外不可多得的大课堂。但是,我们如何在博物馆里设计儿童活动,才能符合教育规律,真正让孩子有较多收获呢?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求知欲;大课堂;教育规律
从教育者们熟悉的“课程设计”视角出发,回顾和反思过去一年多里每天在想在做的博物馆儿童课程,我首先想问自己的就是:博物馆里的儿童教育,究竟目标是什么?
先说说本文背景。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其实近些年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家长和儿童、校内外教育者,或文物博物馆界的学者,可以说在这方面都是新手。探讨博物馆儿童教育这个话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文化旅游”“文物和遗产保护”“创意产业”等,而本文的视角是“儿童课程设计”。所以从教学目标谈起,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让儿童明白些什么、获得些什么成长呢?谈及这些问题,每每一下子进入大家脑海的是文物所反映出的历史知识还是其体现的爱国精神?先来和大家分享几个我们亲历的小故事。
有次我们带孩子们去西安走博物馆路线。那天早上我们早早出发,成功地在其他游客到达之前抵达大明宫遗址公园,将整个含元殿遗址“包场”。几百年前这里可是万国来朝之地,而那天早上孩子们几乎是自发地跑上了含元殿遗址的墙头,朝着远方大喊:“世界是我们的!”我当时也在场,即刻就把所感所想发在了朋友圈,结果引来一位好友的妙评:“小寒两三岁时,登上家门口的小山顶,俯瞰莽莽乡村,小手一挥:‘都是寒滴!'”(小寒是她爱女的小名)
还有一次,在南京六朝博物馆里,老师带着孩子们去看博物馆里保留的考古挖掘现场,那里有从汉代开始直至明代的地层。老师带着孩子们把小手叠加起来模拟不同地层。你是汉代,我是唐代,她是宋代,他是明代。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开始觉得考古学家的工作真有意思。于是自然而然地,师生们开始讨论考古学,继而出现了以下这段对话:
老师:“考古学家是怎么工作的,你们知道吗?”
孩子:“是不是和盗墓笔记里差不多?”
老师:“哈哈,考古学家可不是盗墓者,不过他们的专业工具之一——洛阳铲,可是来自盗墓者哦!”
孩子:“老师,那最早的考古学家是不是就是由盗墓者演化来的?”
老师:“只能说,这种可能性极小极小……你们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呢?”
孩子:“因为我们想知道我们的文明是从哪儿来的呀!”
以上这两个故事都没有涉及具体展品,但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光是博物馆本身,已经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些“人文意识”的萌芽了。
一台错银饰青铜牛灯座会让孩子们感叹原来古人的生活也讲究环保;一组从大到小排列的青铜鼎让他们思考到底由什么决定古人饭菜的档次;几片六朝时的木制封检会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的火漆印……很多时候,我们在备课时会想着如何让某个展品有趣起来,而到了现场,孩子们单凭好奇就可以喜欢上它,并不需要多么好玩的游戏形式。他们只是单纯地“想知道”。甚至,学习一些听起来很酷、其他孩子很难懂的新词汇也能成为他们喜欢去博物馆的原因。“祭祀”“事迹”“多元”“朝拜”“万国来华”等这些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阅读里少见的词汇,他们特别喜欢积累。这几乎和我以前学英文时喜欢学一些生涩但别具一格的单词感觉一模一样。
谈了这么多再总结回来:在博物馆里探讨针对儿童的课程设计,其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义?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