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方法

“史”“论”“著”有机结合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途径。“史”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著”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有把“史”“论”“著”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例如,我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上发表一篇题为《“两个决不会”原理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学术论文。“两个决不会”原理即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讲的下面一段话:“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1]为了撰写这篇论文,我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有关论著的时间顺序,阅读了马克思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1847年7月发表的《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在1847年10月写的《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马克思在1849—1850年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恩格斯1852年2—4月初写的《去年12月法国无产者相对消极的真正原因》,马克思1853年5月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在1858年写成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在1859年1月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1871年四五间写的《法兰西内战》,恩格斯1874—1875年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恩格斯在1892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德文版序言,恩格斯在逝世前夕即1895年二三月间为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写的导言,以及马克思论述有关这个问题的与恩格斯、拉萨尔、丹尼尔逊等人的通信。通过系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有关论著,既深刻论述了“两个决不会”这个基本原理,又论述了这个基本原理孕育、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历史演变过程。不把“史”“论”“著”有机结合起来,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

再如,我和丰子义教授合写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一书,在系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他们先后逝世为止这半个世纪有关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作、论文和书信的基础上,分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四个时期,论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历史演变情况[22],既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又系统地论述了这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使人们能够在“史”“论”“著”的有机结合上,全面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澄清了学术理论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误读和误解。

又如,我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论争》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在系统阅读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有关这个争论的绝大部分论著的基础上,分1905年革命至十月革命以前、十月革命胜利初期、1918年春夏之交至1920年年底、1920年年底至列宁逝世四个时期,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斯大林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有关论述,指明了斯大林思想的失误之所在。我国学术理论界近些年出版的一些权威性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大多只谈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之间的争论和分歧,而不谈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并且明确表示赞成斯大林的观点。这种回避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有关正确思想而赞成斯大林的不正确思想的做法,将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极不好的影响。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相连而又各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论述具体、深刻、生动、丰满,视野广、角度多、针对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具有经典作家个人的特点、风格和气派,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抽象、概括、提炼、升华出来的。在抽象、概括、提炼、升华的过程中,需要舍弃经典著作中写作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学术背景和语境,舍弃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阐述的针对性,舍弃经典作家与当时的不同观点的交流、互动以致冲撞和批判,并且难以顾及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对同一概念和原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做的多种解释,也难以全面反映经典著作中对某些基本原理的一环扣一环的严密的逻辑论证,更难以体现不同经典作家各自的特点、风格和气派。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对概念和原理的论述,虽然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分缕析、便于初学者掌握,但却不如经典著作中的论述那样具体、深刻、生动、丰满,没有经典著作那样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无法做到对同一概念和原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全面论证。以生产力概念为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大都只对生产力下一个一般的定义,指出生产力包括几个基本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再深入一些就是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不可能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的诸多生产力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论述了许多生产力概念,如具体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主体的生产力和客体的生产力等。[2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中不可能全面反映这些生产力概念,因此,要学好马克思主义,除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还要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势互补。不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只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简单化、教条化理解,而且可能造成误解和曲解;只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初学者来说,难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条分缕析地掌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所以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为了把这两个方面都学习、研究深入,还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史”“论”“著”相结合。“史”“论”“著”相结合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也是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必须长期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和动摇,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能因此而把它简单化、庸俗化。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自己和别人,学习一个理论观点,就要直接去说明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事实上,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内在统一、紧密联系的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分析和研究面对的实际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从总体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拟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于实际问题,特别是复杂的实际问题,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学科中的一两个基本原理为指导就可以解决的。而是往往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各个学科的多个基本原理的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基本原理就可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况。

再次,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可以用于分析和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而且可以用于分析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唯物辩证法中的很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如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法,质量互变规律和适度原则的方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否定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在研究和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应用,离开这些理论和方法,任何实际问题都难以分析清楚和有效解决。

※ ※ ※ ※ ※ ※ ※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就要把它当做整体来研究和把握。2005年以来,我国设置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很多高等学校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部门组织领导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其目的之一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把握,并且贯彻到教学中去。这个意图是十分可贵的,应该坚持和不断完善。但是,我们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虽然主观意图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展示出来,但实际上仍然是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拼盘”,并没有把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加以阐述。长期以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割开来进行的,而且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设在不同的院系,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教师,也大都只对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所研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和把握,必须培养一批能够在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不能等待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以后,再从事马克思主义整体化的工作。实际上,我们从设置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始,就已经从事这项工作了。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探讨,在深入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基础上,写了十几篇把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阐述的学术论文,还根据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了几篇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学术论文。如何撰写一部真正从整体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我还没有成熟的看法。我写这篇导言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共同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整体化的工作推向前进。


[1]〔德〕弗兰茨·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9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5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300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49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14]赵家祥:《全面理解实践的本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5]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6—53页。

[16]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4页。

[19]赵家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28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22]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48页。

[23]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