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纲·先秦 秦汉文学(第四版)
- 褚斌杰
- 6482字
- 2020-07-09 18:24:59
先秦文学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有夙称发达的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勤劳、勇敢而富有智慧的祖先,曾以非凡的创造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丰富人类的科学、文化宝库,做出了出色贡献。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古代文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我国古代文学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此而下,是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
从上古至秦统一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习惯上称为“先秦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处于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初时期。如果把我国文学的发展比喻为一条长河,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学,正是处于发源阶段;如果把我国文学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学正是它的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以及我国文学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我国的先秦文学,产生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秦以前的封建社会初期阶段,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上述几个社会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我国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从北京西南周口店所发现的人类遗骸、石器、灰烬等遗存来看,大约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原始人群居住。又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遗址,曾经遍布华北、华中、华南、西北等全国广大地区。(旧石器时代,是指石器时代早期。这个时期的原始人所使用的工具比较粗糙,生产上只有渔猎和采集。新石器时代,是指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期的原始人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当时的原始人,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他们依靠集体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占有生活资料,用极简陋的劳动工具顽强地改造着自然,同时也开始创造人类最初的远古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所谓“仰韶文化”,指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而后在黄河中游及其支流的渭河、汾河、伊水、洛水等广大地区又有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所谓“龙山文化”,是指在山东章丘龙山镇首先发现,而后在中原地区、辽东半岛等地又有发现的高于“仰韶文化”的文化遗存。这两个时期分别离现在有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就是在这样远古时代的遗存中,我们除发现了石刀、石铲、骨箭头、石箭头和石纺锤等生产工具以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当时占有重要地位的手工业品——陶器。当时的陶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涂有各种彩绘,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实用品兼工艺品。如当时的许多陶器很富于造型美,壶盖、系纽等都是精心设计、制造而成的,而且还彩绘着各种图案和图画。图案包括植物花纹和几何线条。植物花纹是将植物的枝叶、花瓣、籽实等以各种形状配置起来,形成匀称的图案;几何条纹有垂障纹、平行纹、圆圈纹、格纹、葫芦形纹、锯齿纹等,有的象征着同心扩散的水波,有的象征着绳索、渔网、编织物等。图画则有奔驰的野鹿、飞翔的野鸟、爬行的大龟等。这些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无疑是他们在长期采集和农业劳动中,在狩猎活动中,对自然界仔细观察的结果,是他们对自己劳动生活的朴素描绘。由此可知,人类的最初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内容,都是在劳动中产生,是与他们的劳动生活不可分的。而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一下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几何条纹。几何条纹同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原始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但它又不是对事物具体形象的简单的、机械的模拟,而是经过一定的综合、抽象、概括后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它是当时人类审美观念的更深一步的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劳动创造了远古文化,其中也包括原始时代的文学。我国原始社会的文学,由于年代久远,当时还没有发明文字,没有文字记录,很多都已亡佚不传。流传至今的只有少数的原始歌谣和一部分原始神话。原始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们是原始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集体的口头创作,是为了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劳动情绪而随口歌唱出来的。原始神话,也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因而便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自然和表达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这样就产生了神话。我国远古神话,散见于先秦和稍后的一些古文献中,比较著名的如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它们有的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某种解释,有的则反映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对自然界的斗争。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所以当时的文学也没有阶级性。我国原始文学虽然遗留下来的不多,但已经可以看到,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与发展,在与强大的自然力进行斗争中,已经唱出了高亢的歌声,创作了古老的歌谣;同时,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从而创作出许多瑰丽无比的神话故事。它们是我国文学的光辉的开端,也是我们民族文学遗产中的第一批珍品。
文字的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周易》《韩非子》《吕氏春秋》《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说文字是某个“圣人”或一个名叫仓颉(相传为黄帝史官)的人创造的,其实远古文字当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根据生活的需要而陆续创造出来的,决非某个人所能独创。据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来看,其陶片上已有若干刻画的符号,大约就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
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时,传说夏禹的儿子夏后启建立了夏朝。有关夏朝的出土文物很少,古文献所载的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夏朝是否有文字,以及文字情况如何还不得而知。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社会中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我国已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夏、商都是奴隶制社会,当时的文学对阶级社会的某些现实已经有所反映。据《尚书·汤誓》所引,有两句夏代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反映了夏朝人民对夏桀暴虐统治的不满和强烈的反抗情绪。至于殷商散文,对当时的社会面貌就有了更多的反映。商朝的奴隶主迷信鬼神,鬼神权威至高无上。他们专设巫史掌管占卜,在办重要事情以前,都要预测吉凶祸福,并把其结果用文字镌刻在龟甲、兽骨上面,这就是卜辞。这些卜辞虽然多数很简短,但它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反映了当时奴隶的存在(甲骨文中“奴”“仆”“臣”“妾”“臧”“奚”等字,都是奴隶的名称)。甲骨文虽然多数比较简短,但某些记人、记事的片断,已能做到比较准确、清楚,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的萌芽和原始形态。商朝的文告个别保存在《尚书》之中,如《盘庚》,记述商王盘庚率民迁殷时的几次讲话。《盘庚》的语言虽然显得古奥,但是文中表露了讲话者的感情,使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易经》是一部占卜的书,在功能及性质上与卜辞大略相同。其中的卜筮用的卦辞、爻辞,在神秘的外衣下,包含着某些社会经验的记载和某些哲学思想的萌芽,特别是其中还保存了一些古代歌谣,或用韵语写的近似歌谣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相当价值。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后期,由于统治者的暴虐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引起社会动乱。幽王时期,国势日衰。到公元前770年,西周被戎族灭掉。幽王的儿子平王,在诸侯的救助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紧接着春秋时期开始。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和早期散文,尤其是诗歌的成就突出,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最初叫作“诗”或“诗三百篇”,《诗经》是它在汉代成为儒家经典以后的名称)。《诗经》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它的主要作品是民歌。这些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对当时的阶级压迫和劳动人民的反抗,对当时的徭役、战争、劳动生产以及男女爱情、婚姻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作了广泛的反映。它唱出了人民的爱与憎,唱出了人民的苦与乐,唱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它感情率真、充沛,语言优美、生动。它的进步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开端,给后世文学以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有编年体历史散文《春秋》,语录体散文《论语》,文告体散文《尚书·周书》中的一部分,以及铸在铜器上的西周铭文等。它们对春秋以后散文的进一步蓬勃发展都起了很大作用,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约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春秋战国之交,是继奴隶制社会产生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又一次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具体地说,也就是地主阶级的兴起、封建制的初步确立和奴隶主贵族的没落、奴隶制的解体。伴随着当时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是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旧思想、旧传统的冲击和突破,是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本来在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就出现了“士”这一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私相授徒,传播文化知识。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统治集团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解决日益繁多的社会问题,都在广泛地延揽人才,罗致贤能,因此养士、用士之风盛极一时。这样,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其他学者,大批地涌现出来,并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为了申说自己的主张,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于是游说诸侯,著书立说,互相辩难,而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学术流派之多。当时比较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
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文学上散文的勃兴和繁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的言论、讲学的记录和论著,同时也就是重要的散文作品。由于这些作家们的政治主张、思想性格不同,因此他们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也各异,这样,在文学艺术上也形成了互相争艳的局面。如《孟子》散文,连譬善辩,气势磅礴;《庄子》散文,汪洋浩荡,想象丰富,极富浪漫色彩;《荀子》《韩非子》在文章结构和说理方面,也各具特色。历史散文,随着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迫切需要下,也长足发展起来。《春秋》还是极简单的历史事件编年纲目,《尚书》语言生涩,只是记言的文告,皆乏文采,而历史专著《左传》的出现,则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左传》全书十九万六千多字,不仅篇幅长,内容丰富,而且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场面和刻画人物。不少篇章,故事波澜起伏,场面雄伟壮阔,人物栩栩如生,有很强的文学性。另外,《国语》和《战国策》是分国记载当时诸侯各国大事的史书。尤其是《战国策》,极善记写行人(外交家)的辞令和策士的言谈,语言绚烂多彩,善于夸饰渲染,富有浓烈的文学意味。值得珍视的是,在上述的散文著作中,还创造和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社会生活经验和哲理寄寓在简短生动的故事中,既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又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无论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技巧看,先秦寓言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以至为后代同类作品所不及。战国散文,不仅是先秦散文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
在诗歌创作方面,战国后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爱国诗人屈原和他所创造的新兴诗体楚辞的出现,使《诗经》以后沉寂了大约三百年的诗坛又奇文郁起,大放异彩,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屈原以前,我国诗歌主要是民歌,是口头流传的集体创作,还没有出现把毕生精力和才能完全倾注于诗歌创作上的诗人。而屈原的出现,则改变了文坛上的这一现象,使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著名诗人的名字。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崇尚高洁的伟大诗人。他的炽烈的爱国感情和执着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加上古代神话和南方楚地民歌的哺育,使他创作了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的光辉诗篇。从此,《诗经》和屈原的楚辞,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巍然并立的两座高峰,给后代文学以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理论上、美学上,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在先秦时代也已经提出和得到初步的论说。这些观点散见于诸子等著作中,如孔子论诗、论乐和论“文”与“质”等观点,孟子论“气”与“言辞”的观点,荀子论诗、乐的观点,都涉及文学理论以及美学史上的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我国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颇有影响。
我们总结先秦时代的文学,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本时期文学处于我国文学史的开端,特别是原始时期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页。马克思称赞“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我国神话,同样有这样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神话中所表现的那种不畏艰险、不畏强暴、追求光明、锲而不舍的伟大英雄主义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勤劳勇敢、坚毅执着的伟大民族性格的艺术概括,它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奇幻多姿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后代的文学所吸取,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这说明我国文学从开始就有一个光辉的起点。
(二)本时期的文学样式主要是诗歌和散文。虽然这两种文学也还处在发生发展的最初阶段,但都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诗经》中的那些反映人民生活、唱出人民心声的诗篇,形成了我国文学一开始就与被压迫人民血肉相连的进步传统,而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对于形成我国文学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诗经》和屈原楚辞,还分别代表了文学上的两种不同流派,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起着典范作用。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成就也是巨大的。虽然这时还文、史、哲不分,没有独立的文学散文,但它为后世的各体散文作品(包括小说、戏曲)的发生发展都准备了条件。它的精湛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技巧,井然有序的说理和叙事,以及生动的故事性等等,都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所吸取,我国历代的散文家和小说家,几乎无不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三)我国文学发达,文体繁富,样式众多,而后世的许多文体一般在先秦时代即已滥觞和有所孕育。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就说:“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尚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周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诗经》)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礼记》)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另外,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也有类似的说法。这种把后世流行的各类文体都归于所谓“五经”所生,显然不无牵强,但后世许多文体,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或已萌芽,还是符合事实的。特别是后世许多新兴文体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受到先秦文学影响,也是事实。例如流行于后世、极盛于汉代的赋这一文学样式,就最早起源于荀子的《赋篇》,后又受楚辞的影响而进一步发展起来。至于后世的论说文、记叙文、议论文,以及奏议、哀祭等许多应用文体,直至五、七言诗歌的产生,无不与这一时期某些文体有一定关系,也是众所周知的。
综上所说,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时代。它以四五千年前远古文化为开端,而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以前。在这样一个离现在久远的年代,我国人民所创造的当时世界上所稀有的古代灿烂文化,完全可以与古代欧洲的所谓“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相映媲美。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体进步人类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