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什么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有哪些主要特点?教育研究有怎样的意义?这是我们开展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研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请你们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要开会研究”这样的话。可见,“研究”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但同时,“研究”通常又显得比较神秘,仿佛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一般人往往对此望而却步。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呢?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也就是说,“研究”是一种有明确的计划和意图的活动,它通常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或改进现实状况为目的;“研究”有一个严密的实施过程,而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通常是按步骤、分阶段进行,有一套严格而系统的操作程序;“研究”总是伴随着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它通常是运用特定的方法调节整个活动的开展,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研究的成败。由此可见,“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并接受特定的训练。

(二)什么是教育研究

我国学者裴娣娜教授将教育研究总结如下:教育研究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构建教育理论的过程,它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获得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1]根据此定义,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属性:从研究对象来看,它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研究目的来看,它是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为目的;从研究过程来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研究的过程;从活动性质来看,它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活动。

教育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因而与所有研究一样由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同样以发现规律、探究新知识或寻求实际问题解决策略等为目标,发挥着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功能。教育研究的本质是创新。从教育研究与教育研究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教育研究方法是达成教育研究目的的桥梁。

二、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未知、认识客观真理的过程。其整个过程不是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具有研究的性质,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研究。因此,教育研究具有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自己的独特特征。

(一)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是揭示客观规律的过程,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

研究是一种在探索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人们进一步揭示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活动。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规律以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客观世界中的现象千变万化,但在这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任意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

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研究的对象都源于客观世界有待解决或发展的问题,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使研究准确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克服随意性。这就要求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如明确的研究目标、科学的研究假设、规范的研究设计、准确的记录分析、可靠的数据处理等。研究本身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没有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发现客观规律,不可能获得系统的认识或产生创造性的成果。没有实践而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不能称之为研究。所以,研究必须在实践中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全面系统地占有资料,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研究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探索性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

研究活动是以人们已经达到的认识水平作为基础,经过科学的研究过程,达到发现和创造的目的。因而研究活动应当了解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现有的认识水平,应当明确已经研究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应当知道有哪些是已经被证明了的理论,还有哪些理论是需要进一步证明的。已有的研究和认识水平是研究活动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研究活动就会少走弯路。但同时,研究活动要在已有研究和认识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寻求新的认识。因而,研究活动必然体现出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结合。

3.研究的过程是一种控制过程和验证过程,具有可控制性和可检验性

人们在研究中总是设法控制或排除某些无关的因素,以便着重观察与分析有关对象的关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找出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这与人们的一般认识过程是有明显区别的。在一般认识过程中,人们很少会有意识地控制某些条件和系统解释各种现象。

研究总是预设某些理论假设并通过实际调查与研究,检验理论假设的正确性,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人们一般的认识过程,虽然也采用某些概念或假设,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周密性,也不可能严格检验各种观点和想法。研究是一种对已有规律不断进行检验并发现新规律的活动。研究不是发现了一定的规律之后就止步不前或驻足在已发现的规律面前孤芳自赏,而是必须进一步检验这些规律能否应用于解决新问题,探索这些规律如何在解决新问题时得到综合运用。研究的结果也往往是客观真理的真实反映,具有可检验性。研究的方法本身是可以辨认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也是可检验的。

4.研究一般有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研究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标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研究是按一系列预定步骤进行的,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严密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具有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其内容是依据系统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来获得,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客观世界各个领域中事物现象的本质与特征的知识,或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无论是以发现或发展一定的原理、原则、方法或理论为目的的探索性研究,还是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答案的对策性研究,都要求作出理论的说明和进行逻辑的论证,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或言论罗列。

研究中总是有意识地、系统地寻求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严密、深入的分析与解释。这就要求研究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也就是说,要以充分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数据作为依据形成结论,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下结论,做出判断。

(二)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有别于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永恒的、普遍适应的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类情况在教育中同样存在。因此,教育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所有做法,而是需要建立符合教育本身特性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学习、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理论。影响教育的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的条件因素,而且还涉及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因素,所以,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研究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在课题的选择上考虑课题的教育意义,使研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在实际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以及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都要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影响。决不能为了达到某种应当研究目的而采用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或妨碍学生进步的做法。所以,教育研究具有独特之外,主要表现在:

1.教育研究具有复杂性和难控性

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涉及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内部因素,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传统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这使得教育研究变得极其复杂。教育研究往往难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精确的操控,难以对无关变量实行严密的控制,因此容易出现社会误差、被试误差和主试误差。如研究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就不能专门设计一组家长进行放任型教育;不能因需要研究中小学生的早恋问题而有意识地营造一种鼓励中小学生早恋的环境与氛围;不能为了保证实验班达到预期效果而不公正地对待对比班,以牺牲一部分学生为代价来研究实验班的效果。所以,教育研究必须做周密的研究设计,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认真选择研究问题,科学设计研究目的,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条件的可行性,综合分析和整体把握教育现象或问题的因果关联和内在本质,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2.教育研究具有周期性和迟效性

自然科学研究可以人为缩短实验周期,控制某些条件,出现预期的结果。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不是客观的、无意识的物体,而是有思想、可以变化的人或人群。要把受教育者转化成社会所希望的人,必须日积月累地进行培育。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都有较长的、较稳定的周期。同时,教育效果一般都滞后,具有迟效性。

教育研究的迟效性是指教育研究成果的显现以及在实践中的推广运用,需要有一个过程,不是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的显现和持续发挥作用的过程。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不能采取强硬措施使其心理早熟,而且心理成熟有其自然规律,教育是建立在遵循这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育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研究,特别是新的发明、革新,只要得到社会承认就会迅速得到推广应用。而教育研究成果则很难立即见到社会成效。一般来说,教育研究从课题的选择、提出并验证假设、形成成果,进而到应用推广实验,经过几轮的实验才能逐步解决实验中的各种问题,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一特性要求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准备为此付出艰巨的努力,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在研究实践中不断积累,努力探索,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3.教育研究具有广泛性和反思性

教育研究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研究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以及与教育现象相关的现象与问题,都可以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二是教育研究的队伍来源非常广泛,有专业教育科研人员,有教育行政人员,有广大一线教师,还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各界人士,虽然他们选择的研究问题不同,研究的视角和重点也不一样,但他们都会对教育问题或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三是社会影响非常广泛,由于教育本身涉及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因而总是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教育研究成果相应地也受到广泛的关注。教育研究成果一旦付诸实施,就会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学生而言,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发展。教育研究主要是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一方面为广大教师和一线工作者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调动了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但教育研究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活动,它既是对教育实践不断地进行审视、反思、探究与评价的过程,也是对教育理论不断地进行反思、前瞻与创新的历程,还是对教育信念不断地追寻和确认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反思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不断反思,二是对教育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不断反思,三是对教育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的不断反思,四是对整个教育研究活动的不断反思。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意义

教育研究的意义表现为,教育研究能够丰富教育理论,改善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具体来说,教育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研究对教育本身具有重大的价值,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个维度;第二,教育研究对中小学教师本身具有明显的意义。

(一)教育研究对教育本身的作用

1.教育研究对教育理论的贡献

教育研究对教育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给教育带来了四种类型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预测性知识、改进性知识和解释性知识。

1)描述性知识

描述性知识是关于自然现象和人为现象的描述。描述性知识一般产生于描述性研究。教育研究中存在着较多的描述性研究,如关于教育教学、学校制度、班级管理等现象的描述,从国际视角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和教育现象进行的描述。这些描述性知识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而且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提供了诸多相关的教育统计信息。

2)预测性知识

所谓预测性知识,即通过已有的信息预测未来可能出现某一现象的知识。预测性知识经常源于预测性研究。预测性的教育研究较多。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商预测学生的学业发展;根据学生的特长预测其可能在某一特定领域取得成功,等等。预测性知识有两类:第一类,纵向预测性知识,即通过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预测其以后的学业成绩或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成就,其又可分为选拔性预测知识和淘汰性预测知识;第二类,横向预测性知识,即利用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用其中一个因素的发展来预测另一个因素的发展。例如,《小学生心理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焦虑程度、师生情感关系、地位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它们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状况。

3)改进性知识

改进性知识是关于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或其他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类知识,如通过阅读训练、及时反馈、合作学习、当面辅导等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知识。改进性知识主要来自于改进性研究。

4)解释性知识

这类知识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三大类知识,也就是说,如果研究者能够解释某一教育现象,那么意味着他能够描述、预测或干预这一教育现象。这种对被调查现象作出的解释即被称为“理论”。解释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扎根理论法,即从研究者自己所掌握的直接资料中推导出理论的方法,换句话说,理论植根于研究人员已经收集到的特定的资料之中。这种方法经常为质化研究所用。第二种方法由两大步骤构成:第一步是形成某一理论,第二步是收集实验资料来检验该理论的正确性。检验过程分三步走:其一形成假设,其二推演该假设所能导致的可以观察到的后果,其三通过观察(即收集研究资料)来检验假设。这一过程通常被视为科学方法。

2.教育研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

教育研究除了通过贡献教育知识而影响了教育理论之外,对教育实践也存在诸多影响。

1)教育研究能够影响政策的制订

教育研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教育政策影响了教育实践。但是因为教育政策的制订受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政策制订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过程,有着自己的规则,所以把教育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育研究包含价值观,因此,把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也就意味着把一系列的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此外,即使研究结果引起了政策制订者的注意,他们在制订政策时也只是会将其看作制订政策时的信息之一。

2)教育研究能够解决实际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通过开发性研究,将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直接用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通过普适性研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开展应用性研究,直接提出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3)教育研究能够有效增进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教育研究,可以总结以往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通过教育研究,可以将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推广,以此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通过教育研究,可以积累许多未来能够用于指导一定教育实践的理论。

教育工作充满了复杂性和丰富性,教育工作会因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成功经验都是有条件的,都是根据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自身条件创造出来的。如何根据教育对象、教育要求和教师自身特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自己去探索、去研究。教师把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探索中学习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释、解决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在探讨中发现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改进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使之升华为理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教育研究能够发掘深层的教育教学问题

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由于长期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工作,极可能因循守旧或按部就班而忽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许多深层问题。通过教育研究,这些平常不易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注意的深层问题就很可能进入他们的视野而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在进行相应的研究之后,这些深层问题或多或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许多问题在书本上难以找到答案,因而,教师不能依靠简单模仿,而必须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此外,新课改特别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教育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作用

1.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一直以来,教师因为极少参与学术研究而被称为“教书匠”,其职业地位偏低。而研究被认为是大学教授、学者或专家的工作,与教师无关,教师只要能接受别人生产的知识,不必也没有能力做研究。但是在今天,“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师范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意味着教师开始注重自己的亲身体验,意味着教师开始注重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此外,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使教师从无效的知识中解放出来,意味着教师确信自己有能力构建知识和改进实践。

在教育研究中,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从教育教学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实际教育问题,使得其才能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教育研究,教师能够获得本专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专门技术和技能,可以把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区别开来,这是教师专业标准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不难推断,通过教育研究,教师的学术声望得以充分彰显,教师的职业地位得以提升。由此可见,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是教师获得“职业解放”(确立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获得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的必由之路,是教师提升职业地位的重要途径。

2.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所谓教育理念,即教育理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信念的总称,是教师在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导向与动力特征的理性系统。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实践,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教学成效。可见,依据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实属教师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有效教育理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建立在教师不断研究已有教育理念与不断总结自身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仅日益繁多,而且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教育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其合理性与适用性都存在着不同的局限,因而教师绝不能囫囵吞枣,不能随意选择一种教育理论去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去研究、体会、探索如何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形成适合自身教育实践的有效教育理念。换言之,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对已有的教育理论进行甄别与遴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与文化的多元化不断发展,先前的教育理念可能遇到挑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认真总结已有的教育经验,实现教育理念上的自我超越。

3.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即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此处的知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而能力则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发展。所谓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个性化知识,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智慧。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践知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教学观念、师生关系、课堂管理等问题的理解。通过教育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总结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失败的教训或成功的经验,从而有效地发展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发展,不仅建立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育研究。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并整理大量文献资料,搜集诸多相关信息和数据,积极大胆地思考,不断理性地反思,然后才能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因而,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方法,必须学习撰写专题论文、经验总结、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等成果汇报性文章。毫无疑问,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21世纪的教育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求教师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和专家型。因此,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广大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研究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教育研究,教师的知识能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发展并趋向合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失时机地抓住前沿课题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以丰富、充实和发展教育科学。这是包括中小学教师在内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