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思维:创新设计的六条法则(全彩)
- 张印帅
- 3349字
- 2020-08-27 20:22:40
以人为本的设计
设计并不只是它看起来与感觉起来是什么,更应是使用起来怎么样。(That's not what we think design is. It'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
——史蒂夫·乔布斯(Design is how it works)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产品的外观形式由众多因素决定,如审美、人机功效,用户体验等。然而在工业革命初期,产品外观的主要呈现形式,往往只由一个因素决定,就是产品的功能。当时的设计师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产品功能,平衡功能与外观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博得更多用户对产品的青睐,总结出了一套依照产品所需要提供的功能,去设计与功能对应的外形的设计流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形式追随功能。这个流程催生了设计中的功能主义流派。
工业革命时期的产品功能比较单一,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功能都可以通过外观形式直接识别。例如,刀子的功能是切割,那么它的外观形式就具有锋利的刃和用来握持的手柄。自然而然地,在形式与功能间建立紧密联系,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引导着生产者与设计师,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在当时极大地方便了生产,提高了用户的效率,并且在行业内衍生出以产品为中心的观念。这种观念可以用更加直白的俗语进行解释,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即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只需要考虑产品自身的功能,以及如何通过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达,但过度的专注反而使得设计师忽略了产品之外的其他因素。
从下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时期的收音机产品Braun SK2与TESLA 308U Talisman,其中之一是功能主义的代表作品(Braun SK2),它方正简洁的外观易于生产、成本低廉、维修容易、不易损坏,但却远称不上美。所以人们更喜欢图中的TESLA 308U Talisman,它具有优美的曲线,天然材质的触感,以及肌理和有丰富花纹的仪表界面。
因此,人们对美的追求,就是我们所提到的,被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师所忽略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就是人。如果机器有思想的话,那么它们一定会十分喜爱功能主义的产品,因为它的诸多优点,都是从生产角度考虑的。可惜的是,真正使用和购买产品的是人,无论形式追随功能的产品从其生产制造到使用效率上是多么合理,但是它始终是为人服务的,人永远是追求美和易用的。这就引出了后面所要展开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1953年TESLA 308U Talisman收音机
1955年的Braun SK2收音机
20世纪中期,电气革命使大量的产品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人们日常使用的东西不再是仅有单一可见功能的产品,而是更加复杂的系统级的产品。用户所使用的功能也不再是由其外观形式直接表达的。设计师的工作中增加了一个新的需要——被设计的要素,即交互。
如下图所示,是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时代的电梯轿舱,图片中的黑色金属杆就是电梯的控制器,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公司等电梯,准备去8层开会,而舱门打开,你进入电梯后,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番景象,你会如何操纵这部电梯去往8层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无从下手,因为这台电梯的控制器,仅是一个机械结构的操纵杆,它本质上是一个机械结构的控制器,通过拉动或推动金属杆,可以控制电梯的上下,而停靠楼层的位置需要通过操作者的精确控制来确定。它忠诚地反映了它本身的功能,却忘了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使用。想想看,一旦你拉动这个金属杆的时间稍微迟了一些,很有可能你就会与8层擦肩而过,把自己停靠在9层。
因此,这台电梯的操作者需要掌握电梯的操作技术并且熟练控制机械运转,普通用户无法使用这台电梯。
20世纪20年代的电梯
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梯,为我们呈现的是非常以人为中心的界面,就像下图中一样,你想要到达写字楼的8层,不再需要掐准时间,卖力地推拉操纵杆,而只需要轻轻地按一下印有数字8的按键,连小朋友都可以轻松操作。
这背后就得益于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对于电梯这个产品而言,其功能是通过复杂的连杆机构和液压等动力机构,实现电梯轿舱的上升和下降,以及对应楼层的目标停靠,但是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形式,则可以说与功能毫无关联。一个可以按下去的按键,很难让人联想到它与电梯背后复杂的机械电子元件之间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一认知差,设计师通过符号学的理论为按键增加了图标用来解释其背后的功能。就像下图中电梯面板上的,警报按键是一个黄色的铃铛,开门、关门则分别是相向或相背的两对箭头。
使用电梯的人不再需要通过操纵杆去控制液压器,而是通过轻松地按动一个按键,电梯就会按照用户的想法运行,开门、关门、上升、下降等。按键背后的机械、电气部件到底如何运作实现了这些功能,则完全由系统去处理,无须用户了解。
那么,面对像电梯这种具有复杂系统的产品,需要设计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个易于理解的交互界面,使普通人也能控制复杂系统实现对应功能。交互界面方便了用户对电梯的操作,也使产品的功能与形式分离。
Mit-old-elevator-panel
产品中系统的增加使得功能和形式之间不再具备紧密关系,并且由于系统本身也不具备形式,导致大量产品的实际功能变得不再直观,而不直观的产品自然会给用户产生困扰。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师需要对现有的产品增加一个呈现给用户的界面,为系统赋予一个可以被用户理解的形式,从而保证用户可以正常使用系统实现产品功能。
今天的产品已经无法再仅通过简单直观的形式和功能表达来完成设计了,如苹果发布的主机Mac Pro,只从外观形式上看,用户完全无法得知它的功能。这件产品的外观形式就是一个带有USB等数据接口和散热孔的圆柱体,而这个圆柱体的功能是盛放和保护里面的电子元件,但Mac Pro的主要功能,即运行Mac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由苹果公司设计的专门用于计算机的图形界面,无法通过外观形式传达给用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如今大多数产品在形式和功能之外还多了至少两个要素——系统与界面。
Mac Pro
既然它的主要功能无法通过外观形态来显示,那么就需要通过交互界面来呈现其作为操作系统的功能。下图是Mac的操作系统Mojave的截图。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更加极致的一种图标的组合,它通过图形化的语言告诉用户,每个按键对应着什么功能。由于它几乎完全没有物理按键,因此,我们一般称这种系统界面的设计为GUI,即图形用户界面。
相对于原有的以形式诠释功能的设计方法,系统的形式与功能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系统的界面的设计方法成了困扰设计师的新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设计师们再次展开了数十年的探索,终于,一个面向这些具备系统的产品的主流设计思想被提出,也一直延续至今,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简称人本思想。
Mac操作系统Mojave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本思想最初主要用于交互设计,1999年ISO 13407(交互系统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过程的国际标准)描述了在交互式计算机产品生命周期中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开发的总原则及关键活动。设计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倾向于以人为中心。到今天,设计行业在人本设计(HCD)思想的指导下已经发展了20余年。
这里有一张在社交媒体上十分知名的图片,内容是一位“博主”为其祖母改造的电视遥控器。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防止祖母误操作,这位“博主”将遥控器中容易对老年人造成困扰的那些不常用的按键进行了遮挡,仅将老人常用的按键留了出来。
遥控器原本的设计就是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即把产品所具有的全部功能都体现在外观形式上。但是用户在真正使用的时候,那些不常用的功能,那些永远占用了遥控器大量面积的按键会对用户造成困扰,并且有时候影响常用功能按键的使用。而遮挡后的遥控器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体现。
祖母的遥控器
在现有的产品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左下图是一款63键的电视遥控,它将全部功能都均匀地陈列在遥控器上,并没有考虑用户的真正需求。右下图是小米遥控器,则与上文中那个为祖母改造的遥控器更为接近,小米遥控器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出更为易用、简洁的交互界面,从而提升了其产品和系统的使用体验。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产品所带来的提升非常显著,一个众所周知的遵循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的公司就是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产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体验的设计原则,才会使它具有如此易用的特点。而史蒂夫·乔布斯也曾在一次访谈中留下了他对以人为本的设计的理解。
“设计不仅是让产品看起来怎么样,更应是使用起来怎么样。”(That's not what we think design is. It'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
这句话暗含着的正是设计的重点,从功能主义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到注重体验、以人为本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革命性变化。
63键电视遥控器
小米电视遥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