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选择克制欲望的“延迟折扣”

关于延迟折扣这一概念,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总能遇到。比如,我们在某团购网上打算定个外卖,付款的时候却发现一分钱也没便宜,并且显示转发分享才能领取红包。而这一红包只能用于下一次订餐。再如,我们去饭店吃完饭打算结账走人的时候,商家往往会给我们一堆代金券,限定每次只能使用一张,面额一般都不会超过20元。而这些代金券就属于我们所说的延迟折扣。

延迟折扣,又称时间贴现,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心理学、健康研究领域。在心理学领域指的是未来奖赏当前的主观价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的心理现象。延迟折扣是一种决策行为,其个体需要在时间和数量两个维度的奖赏之间进行抉择。

但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更注重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举个例子,如果一年后给你1000元,你可能认为它的价值和现在的800元无异。

假如公司以下面两种形式发放年终奖,你可以从中二选一。第一种,公司奖励你6000元,这笔钱立即会打到你的卡中;第二种,如果你不急用这6000元,而将其购买公司的集资券。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公司会连本带利地返给你7500元。面临这两种选择时,你会如何选择?考虑到第二种方案中的种种风险,相信不少保守的人都会选择立即变现。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选择,是因为“延迟折扣”在决策中也发挥了作用。

当人们在一个即时可得的次等选项和延迟的优等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即时可得的次等选项。用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当一种正面的结果被延迟,这种结果的主观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随着信用卡的发展,我们每个人手中几乎都有一到两张信用卡。信用卡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于超前消费所带来的快感心理需求。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东西价值最大,反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东西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小。

年金的几种类型及延迟年金的计算公式

因此,我们在“不花钱”的情况下购买了很多看似当下非买不可的东西。面临着每个月信用卡长长的账单愁眉不展,不知不觉间银行账户上的金额却越来越少。这也说明,人类大脑对未来损失比对未来的获得更加敏感,而这可能是由诸如恐惧、厌恶之类的负面情绪所驱动的。

在投资领域也是如此,一旦利润回报被延迟的时间越长,个体主观上感觉到的价值就会越低。举个例子,假如甲、乙二人在半年后都能获益3000元,而对于甲来说,这与当下给他2000元是等值的;而对于乙来说,与给他1500元没有任何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甲的延迟折扣率比乙低。延迟折扣率越高就意味着人们不可能为了所谓的延迟折扣去埋单,越低就说明延迟折扣在这部分人身上更能起到作用。

由于个体的延迟折扣率不同,就必然导致不同投资行为的发生。研究表明,一年后的100美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吸引力的平均值为68美元。这也就说明了,和立即得到这100美元相比,一年后得到这笔钱,人们在心理价值上已为其打了32%的折扣。

随着神经经济学的兴起,很多学者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来研究延迟折扣现象。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借助脑成像技术,记录了实验过程中大脑的活动。

实验人员让参与实验者,在现在得到40元和下个月得到60元之间进行选择。结果,面临立即得钱的选择时,人脑中与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内侧额叶脑区和腹侧纹状体)和与理性认知有关的脑区(背外侧额叶和后顶叶区域)都被激活。

实验人员接着又让人们在现在失去40元和下个月失去60元中做出选择。结果发现,面对“失钱”,与理性认知有关的脑区比面对“得钱”时激活更强,同时和厌恶、害怕等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也变得非常活跃。

人人都会生病,人人也都要去看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长,体检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的角度来看,预防性医疗的成本都要远低于补救性医疗的成本。

比如笔者就曾做过胃镜和肠镜,连化验胆固醇含量都要进行验血了。而人们要想排除身体中的安全隐患,还必须得做这些检查。

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一拖再拖,等身体真的出现问题了再去就医。但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就因为预防性体检的获益是未来的,人们内心深处对其价值的评估就会大打折扣。

人们似乎总是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而对于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显得漠不关心。当然,也有很多人热衷于购买各种具有理财性质的商业保险。这类保险往往并不能直接受益,而是要等到二三十年后才能退还每年所要交的本金。从长远来看,似乎人人都需要购买这种保险,既可以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还能为自己及后代存下一大笔钱,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就是有很多人认为,这种不能立即看到收益的保险毫无价值,纯粹是一种圈钱的行为而拒绝购买。

注重眼下的得与失大于未来的得与失,由此看来是人的天性。所以,众多领域中的延迟折扣行为似乎很难让人们真正为其埋单。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的结果也各有利弊。这也需要我们暂时抛开得失利弊对其进行更为理性和长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