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正史

1.《史记》 130卷 汉 司马迁撰 褚少孙补

凡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其10篇未成,褚少孙所补。年代久远,有所增窜,然自晋唐以来,传本无大异。此书为我国史书之鼻祖,记事精审,为他书所难及;结构严整,为后世所取法;记载通贯,穷古今之变革;文笔流畅,篇章可诵;人物传神,栩栩如生。后人继步,已积累至二十四史,实为我国史学精萃之集大成者。

2.《史记集解》 130卷 宋 裴骃

骃以徐广《史记音义》简略,乃采九经诸史作此书,多引先儒旧说。

3.《史记索隐》 30卷 唐 司马贞

因《史记》旧注或散佚,或疏漏,乃因裴骃《集解》作此书,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之例,惟标所注之字,盖经传别行之古法。又欲改本纪、世家数篇之名及次序,并谓司马迁述赞不安而别为之。

4.《史记正义》 130卷 唐 张守节

亦标字列注,如《索隐》之例,其长在于地理。

5.《读史记十表》 10卷 清 汪越撰 徐克范补

考校颇精密。

6.《史记疑问》 1卷 清 邵泰衢

《史记》采众说以成书,征引浩博,不免牴牾。此书抉其疏舛,大抵参互审勘,得其间隙,故所论多精确不移。

7.《汉书》 120卷 汉 班固撰 班昭续

《南史·刘之遴传》载有《汉书》真本,《四库》详辨其伪。固作此书有受金之谤,又有窃据父书之谤,实均无其事。

颜师古注条理精密,实为独到。

8.《班马异同》 35卷 旧题 宋 倪思 或题 刘辰翁

实非刘辰翁作。比较《史》《汉》字句异同以参观得失。

9.《后汉书》 120卷 宋 范晔 唐 李贤(章怀太子)注

范书实90卷,无志。后人以司马彪《续汉书》志30卷补足。

10.《补后汉书年表》 10卷 宋 熊方

范书无表,熊方为之补,证据一本范文,义例仿之《前汉》。钩考精详,条目灿然。

11.《两汉刊误补遗》 10卷 宋 吴仁杰

刘敬、刘奉世、刘邠有《两汉刊误》,于旧文多所改正。吴仁杰继作此书,引据赅洽,考证详悉,实胜三刘原书。

12.《三国志》 65卷 晋 陈寿撰 宋 裴松之注

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汉晋春秋》又以蜀为正统。裴松之作注杂引诸书,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又多首尾完具,故征引者反多于陈寿本书。

13.《三国志辩误》 3卷 佚名

《三国志》简质有法,古称良史,而亦不免牴牾,是书辨陈书、裴注之误共57条。

14.《三国志补注》 6卷 附《诸史然疑》 1卷 清 杭世骏

《补注》颇芜杂,《然疑》为世骏纠诸史之疏漏43条。

15.《晋书》 130卷 唐 房乔等

唐初尚存《晋史》18家,唐太宗令作此书。其所褒贬,略实行而奖浮华;其所采择,忽正典而取小说。《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几全部收入,是直稗官之体。正史中,此书及《宋史》最劣。有唐何超《音义》三卷。

16.《宋书》 100卷 梁 沈约

纪10,志30,传60,无表。八志中符瑞为赘疣,州郡亦疏略,礼、乐较善。

17.《南齐书》 59卷 梁 萧子显

纪8,志11,传40,其叙传则佚。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为序例之美者。其中附会纬书,推阐禅理。列传尤冗杂。而直书无隐,不失是非之公。

18.《梁书》 56卷 唐 姚思廉

承其父姚察遗稿,用力甚勤,但亦多矛盾。持论平允,尚具史法。

19.《陈书》 36卷 唐 姚思廉

根据其父姚察遗稿及顾野王、傅,、陆琼三家《陈书》,然思廉之力独多,故体例秩然,出于一手,不似《梁书》之参差。

20.《魏书》 114卷 北齐 魏收

此书缺失部分,系取魏澹、张太素二家《后魏书》补足。是书为世所诟,谓之秽史,如谓受尔朱荣子金,附杨愔、高德正、阳休之,为其家作佳传等,其实并无根据。盖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德不足以服众,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秽史之说过甚其词,收叙事详赡,而条例未密。

21.《北齐书》 50卷 唐 李百药

承其父李德林之业,残缺部分,以《北史》补足。

22.《周书》 50卷 唐 令狐德棻等

贞观中,修《梁》《陈》《周》《齐》《隋》五史,其议自德棻发之,而德棻专领《周书》。其书残阙殊甚,多取《北史》补之。刘知几诋此书。

23.《隋书》 85卷 唐 魏徵等

多人集体合作,矛盾较多。其十志为后世推崇,而十志内容包括梁、陈、齐、周、隋五代,盖本为五代史志,非专为《隋书》作也。律历、天文二志与《晋书》重复。经籍志编次无法,述经学源流每多舛误,在十志中为最下,然汉以后之艺文,借此考见。

24.《南史》 80卷 唐 李延寿

承其父大师之志。先成《南史》,后世称延寿之书删烦补缺,为近世佳史。延寿当日致力《北史》,《南史》不过因宋、齐、梁、陈之旧文。

25.《北史》 100卷 唐 李延寿

本纪12,列传88。叙事详密,首尾典赡。视《南史》之多仍旧本者迥出两手,惟其以姓为类,分卷无法。《南史》以王、谢分支,《北史》以崔、卢系派,故家世族一例连书,览其姓名则同为父子,稽其朝代则各有君臣参错混淆,殆难辨别。此书残缺甚少。

26.《旧唐书》 200卷 晋 刘昫等

长庆以前,本纪惟书大事,简而有体;列传叙述详明,赡而不秽。颇存班、范旧法。长庆以后,本纪语多支蔓,列传多叙官资,繁略不均。按吴兢曾撰《唐史》,讫于开元,其后史官续增,刘昫等以吴兢旧稿为蓝本。长庆以后,史失其官,昫等自纂,动乖体例,平心而论,盖瑕瑜不掩之作。

27.《新唐书》 225卷 宋 欧阳修 宋祁

自称事增于前,文省于旧。刘安世谓事增文省,正是新书之失!盖事增则易流猥杂,文省则势成涩体。

28.《新唐书纠谬》 20卷 宋 吴缜

驳正《新唐书》讹误,凡二十门四百余事。大多吹毛索瘢,然欧、宋意在文章而疏于考证,牴牾踳驳本自不少。缜自序中所举八失,亦深中其病。

29.《旧五代史》 150卷 宋 薛居正

纪61,志12,传77。多据累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为稿本,后薛史亡佚,《大典》中多载其文,遂得辑成全书。按欧史文章极工,体例谨严,而于情事不能详备,薛史秉笔者均逮事五代,虽文体平弱,叙次烦冗,而遗闻琐事,反借以获传。又欧史仅《司天》《载方》二考,诸志俱缺,薛史则有十二志。

30.《新五代史记》 75卷 宋 欧阳修

私撰。褒贬祖《春秋》,故义例谨严。叙述祖《史记》,故文章高简。而事实则不甚经意。又此书无志,是为大失。

31.《五代史记纂误》 3卷 宋 吴缜

从《大典》辑出,此书抉其阙误,无不疏通剖析,切中症结,故宋代颇推重之。

32.《宋史》 496卷 元 托克托

卷帙繁多,大旨为表章道学,余事皆不甚措意,舛谬不能殚数。其中纪传互异,志传互异,传文互异。又宋人国史,北宋详而南宋略,此书亦因此弊,故柯维骐以下,屡有改修。

33.《辽史》 116卷 元 托克托

辽制书禁甚严,不得传播境外,故修史时可参考者仅耶律俨、陈大任二家之书,又一年修成,无暇旁搜,潦草成编。

34.《辽史拾遗》 24卷 清 厉鹗

拾《辽史》之遗,有注有补,采掇群书三百余种,凡有异同,分析考证,缀以按语,厉鹗自比裴注《三国志》。

35.《金史》 135卷 元 托克托

修史时,可参考之书甚多(如《大金吊伐录》,《元好问遗稿》,刘祁《归潜志》,及张柔、王鹗之书),且元代长期准备修《金史》,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首尾完整,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于三史中独为最善,惟列传多疏舛。

36.《元史》 210卷 明 宋濂等

《元史》之病,不在蒇事之速(仅半年),而在始事之骤(洪武二年),盖当时元人说部文集或未成,或未出,势不能裒合众说,参定异同。但此书例体亦不协。

37.《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 46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以索伦语正《辽史》,以满洲语正《金史》,以蒙古语正《元史》。

38.《明史》 336卷 张廷玉等

15年成书,用王鸿绪《明史稿》为蓝本。

编年史

1.《竹书纪年》 2卷

伪。《四库》引前人之征引《竹书纪年》以核之甚详,所引有《晋书·束皙传》、杜预《左传》注、郭璞《穆天子传》注、《隋书·经籍志》、郦道元《水经注》、刘知几《史通》、李善《文选注》、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司马贞《史记索隐》、杨士勋《榖梁传疏》、王存《元丰九域志》、罗泌《路史》、鲍彪《国策注》、董逌《广川书跋》。此书旧题沈约注,亦伪托。

2.《竹书统笺》 12卷 清 徐文靖

注《竹书纪年》,实伪书也,但较孙之-为精密。

3.《汉纪》 30卷 汉 荀悦

汉献帝令荀悦改写《汉书》为编年体。刘知几极推崇之,顾炎武则病其索然寡味。

4.《后汉纪》 30卷 晋 袁宏

体例仿荀悦书,而又参考张璠《后汉书》,璠书今已亡佚。悦书翦裁班固旧文,而此书则抉择去取,自出鉴裁,刘知几亦推重之。

5.《元经》 10卷 旧题 隋 王通撰 唐 薛收续 宋 阮逸注

此书实阮逸伪造。王通隋时作史,何以预避李虎、李渊讳?陈师道、何薳、邵博并称逸作此书,曾以稿本示苏洵。其书无可取。(书始于晋太熙元年,终隋开皇九年。末卷称收所续,自隋开皇十年,迄唐武德元年。)

6.《大唐创业起居注》 3卷 唐 温大雅

记唐高祖起兵至即位357日事,时大雅为记室参军,主文檄,得之见闻,记录当真。与《唐史》有出入。

7.《资治通鉴》 294卷 宋 司马光 元 胡三省音注

凡十九年而成,光自称精力尽于此书,正史而外采杂史322种。助之者刘邠、刘恕、范祖禹,故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

胡三省注极通赅,即《通鉴》小有牴牾,亦必明著其故。

8.《资治通鉴释文辨误》 12卷 元 胡三省

南宋史炤作《通鉴释文》,浅陋特甚,胡三省刊正之。援据精核。

9.《通鉴胡注举正》 1卷 清 陈景云

参订胡三省音注之误,凡63条,而所正地理居多,颇为精核。

10.《通鉴地理通释》 14卷 宋 王应麟

《通鉴》所载地名异同沿革最为纠纷,因作是编,首历代州域,次历代都邑,次十道山川,次历代形势,而终以唐河湟11州、石晋16州、燕云16州,征引浩博,考核明确。

11.《资治通鉴考异》 30卷 宋 司马光

光作《通鉴》,参考极多,传闻异辞,光择其可信者从之,复参考同异,别为此书。

12.《资治通鉴目录》 30卷 宋 司马光

《通鉴》浩繁,读者倦于披寻,此编提纲挈要,其体全仿年表,标明卷数,使知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

13.《通鉴释例》 1卷 宋 司马光

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南渡后其曾孙司马伋整理刊行,后附司马光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二通。其书杂出于南渡后,恐不无以意损益。

14.《稽古录》 20卷 宋 司马光

上溯伏羲,下讫英宗,论历代兴衰治乱之故。

15.《通鉴外纪》 10卷 《目录》 5卷 宋 刘恕

刘恕助司马光修《通鉴》,又有志修《前纪》《后纪》,此为临终前口授,其子录成,改名《外纪》,包羲以来1卷,夏商共1卷,周纪8卷,目录则全用《通鉴》目录例。金履祥诋其好奇。

16.《皇王大纪》 80卷 宋 胡宏

上起盘古,下讫周末,前二卷皆粗存名号事迹,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编年,博采经传,附以论断。陈振孙讥其误取庄子寓言,然较罗泌《路史》则切实多矣。

17.《中兴小纪》 40卷 宋 熊克

排次南渡事迹,自建炎至绍兴,年经月纬,勒成一书。陈振孙称其疏略多牴牾。盖以当时之人记当时之事,耳目未周,然上援朝典,下参私记,缀辑联贯,具有条理。《大典》本。

18.《续资治通鉴长编》 520卷 宋 李焘

仿《通鉴》之例,备采一祖八宗事迹而成此书,历四十年而成。《癸辛杂识》称焘为《长编》,以木厨十枚,每厨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后世传流仅前五朝175卷,而《大典》中保存较多,但缺徽、钦及熙宁、绍圣间7年事。

19.《纲目续麟》 20卷 《校正凡例》 1卷 《附录》 1卷《汇览》1卷 明 张自勋

是书为改正朱熹《纲目》者。

20.《纲目分注补遗》 4卷 清 芮长恤

按朱子因《通鉴》而作《纲目》,因分注浩繁,属其事于赵师渊。此编为补分注之遗。

21.《纲目订误》 4卷 清 陈景云

初尹起莘作《通鉴纲目发明》,凡有疑义,率委曲以通其说。周密始纠《纲目》之失,后张自勋、芮长恤递有订正,是书捃摭诸家所未及,虽未免稍涉吹求,然多指摘精确。

22.《大事纪》 12卷 《通释》 3卷 《解题》 12卷 宋 吕祖谦

取《史记》年表所书编年系月,以纪周敬王迄汉武时事,采辑诸书以广之。《通释》录经典中要义格言,《解题》略具本末,而附以己见。

2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200卷 宋 李心传

述高宗朝36年事迹,仿《通鉴》例,编年系月与李焘《长编》相续,以国史日历为主,而博采群书,繁而不冗。大抵李焘学司马光而或不及光,心传学李焘而无不及焘,宏博典要,非熊克、陈均所能追步。

24.《宋九朝编年备要》 30卷 宋 陈均

取日历、实录及李焘书,删繁撮要,记北宋九朝事迹。

25.《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15卷 宋 刘时举

记高宗至宁宗时事。记事以简约为主。

26.《西汉年纪》 30卷 宋 王益之

《通鉴》所记西汉系根据班、马、荀悦,其余鲜所采掇。此书旁取《楚汉春秋》《说苑》诸书,视《通鉴》详密,考异亦精审。《大典》本。

27.《靖康要录》 16卷 佚名

陈振孙已不知作者为谁,按洪迈曾作《钦宗实录》40卷,此书可能撮要提纲而成,记钦宗在位一年事,详载政制诏诰及对金和战事。按宋史,前有李焘书而缺徽、钦,后有熊克、李心传书而惟载高宗一朝,徐梦莘书惟录与金有关之事。此书虽叙事太略,载文太繁,而适补其所阙。

28.《两朝纲目备要》 16卷 佚名

记光宗、宁宗两朝事,本两朝实录,参以李心传之书,叙次简略。

29.《宋季三朝政要》 6卷 佚名

宋遗老纂集理、度二朝及幼主本末,附以广、益二王事。但未见国史,故所记反略于《宋史·理宗本纪》,且多舛误。而宋末轶事颇详,多有史所不载者。

30.《宋史全文》 36卷 佚名

前人以为李焘作,实非。是书靖康以前,本于焘书,高、孝二代取诸留正之《中兴圣政草》,光、宁以后为自编,度宗、少帝、益王、广王俱有录无书。

31.《通鉴前编》 18卷 《举要》 3卷 宋 金履祥

刘恕作《外记》,不本于经而信百家之说。此书则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自尧以下接于《资治通鉴》。意在引经据典,以纠刘恕之好奇。惟履祥亦好持新说,去取失当,未必在恕书之上。

32.《通鉴续编》 24卷 旧题 元 陈,

.实为明初人。世传史学。其书首卷述盘古至高辛氏,以补金履祥所未备,摭契丹在唐及五代事为第二卷,其余22卷述宋一代史事。大书分注,全仿《纲目》。

33.《大事记续编》 77卷 明 王祎

续吕祖谦《大事记》,自汉武至五代末,何乔新称此书予夺褒贬与《纲目》不合,惟考证尚好,前贤议论荟萃尤多。

34.《元史续编》 16卷 明 胡粹中

自世祖至顺帝,编年系月,大书分注,全仿《纲目》之例。其议论学步宋儒,未免优孟衣冠,过于刻划。商辂修《续纲目》,全取此书为蓝本。

35.《皇清开国方略》 32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敕撰

自太祖至入关事。

36.《御批通鉴辑览》 116卷 附《明唐桂二王本末》 2卷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

自黄帝至明末。

37.《御定通鉴纲目三编》 40卷 乾隆四十年奉敕撰

初,张廷玉等奉敕采明代史事撰《通鉴纲目三编》,以续朱子、商辂之书,然史事多缺漏,译名沿袭旧文,乃重加编纂,大书体例皆遵《通鉴辑览》,细注则详核史传。

纪事本末

1.《通鉴纪事本末》 42卷 宋 袁枢

取《通鉴》所载编成,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是为纪事本末体之创始。枢所缀集虽不出《通鉴》原文,而去取翦裁,义例极为精密。

2.《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5卷 宋 章冲

以《左传》改编成纪事本末,后于袁枢书九年,殆踵枢之义例而作。

3.《三朝北盟会编》 250卷 宋 徐梦莘

自政和七年至绍兴三十一年,共45年,引书196种。凡宋金通和用兵之事,悉为胪载,皆征引全文,无所去取。虽失于抉择,然博淹贯通,南宋诸野史中,自李心传《系年要录》以外,未有能过之者。

4.《蜀鉴》 10卷 佚名

李文子属郭元蹈作,后世误谓李文子作。此书叙自秦至北宋史事,每事各标总题如纪事本末,每条有纲有目有论,如朱子《通鉴纲目》。南渡后楚蜀势重要,故此书于战守胜败之迹、军事地形极详细,其意在励恢复之气。

5.《炎徼纪闻》 4卷 明 田汝成

汝成久官广西,取西南兵事作书14篇,如王守仁征岑猛、大藤峡、云南夷事等。所载较史为详,且得之身历,取所见闻记之。

6.《宋史纪事本末》 26卷 明 陈邦瞻

是书采冯琦稿本十之三,邦瞻自作十之七。分109目。于两宋兴废治乱之迹略具梗概,铨叙颇有条理。

7.《元史纪事本末》 4卷 明 陈邦瞻

《元史》及商辂《续纲目》潦草简略,此书悉据二史,故不能如《宋史纪事本末》之赅博,而对元代推步、科举、学校、漕运、河渠诸大政记载颇明晰。共27目。

8.《平定三逆方略》 60卷 康熙二十一年 勒德洪等奉敕撰

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事。

9.《亲征朔漠方略》 40卷 康熙四十七年 温达等撰进

记康熙三十五年征噶尔丹事,始于康熙十六年噶尔丹入贡,终于康熙三十七年策妄献噶尔丹尸为止。

10.《钦定平定金川方略》 32卷 乾隆十三年 来保撰进

记乾隆十三年傅恒平定金川沙罗奔。

11.《御定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54卷 正编85卷 续编33卷 乾隆三十七年 傅恒等撰进

前编记康熙三十九—乾隆十七年,策妄构衅,策凌归附,达瓦齐自立,准噶尔内乱事。

正编记乾隆十八—二十五年,征准噶尔,定伊犁,俘达瓦齐,诛阿睦尔撒纳、霍集占事。

续编记乾隆二十五—三十年,列戍开屯,设官定赋。

12.《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 152卷 乾隆四十六年 阿桂撰进

记平定两金川事,自乾隆二十年至四十四年。

13.《钦定临清纪略》 16卷 乾隆四十二年 于敏中等撰进

记乾隆三十九年镇压临清王伦起义。

14.《钦定兰州纪略》 20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记乾隆辛丑回民苏四十三陷河州、攻兰州及被镇压事。

15.《钦定石峰堡纪略》 20卷 乾隆四十九年奉敕撰

苏四十三余部田五、张文庆、马四娃等于乾隆四十九年夏起义,福康安、阿桂征之,围之于石峰堡。

16.《钦定台湾纪略》 70卷 乾隆五十三年奉敕撰

镇压台湾林爽文、庄大田事。

17.《绥寇纪略》 12卷 清 吴伟业

专记崇祯时农民起义,分十二篇。记事尚颇近实,然回护杨嗣昌、左良玉,亦涉恩怨之私。

18.《明史纪事本末》 80卷 清 谷应泰

仿袁枢之例,记明一代史事,共80目。时《明史》未出,无所折中,不免沿野史传闻之误(如建文事),然评略得中,极为淹贯。

19.《滇考》 2卷 清 冯甦

甦官云南时作。自庄/通滇至明末清初,掇其大事,成37篇。

20.《绎史》 160卷 清 马骕

仿袁枢之例,记开辟至秦末之事。事迹皆博引古籍,排比先后,疏通辨证,别录亦荟萃诸书之文,搜罗繁富,词必有征,非罗泌、胡宏所能及。

21.《左传纪事本末》 53卷 清 高士奇

因章冲《左传事类始末》而广之,并有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较冲书后来居上。

22.《平台记》 11卷 附《东征集》 6卷 清 蓝鼎元

记镇压朱一贵起义事,始于康熙六十年,迄于雍正元年。时鼎元在军营,记其见闻。《东征集》载军中公牍书檄。

23.《鸿猷录》 16卷 明 高岱

凡60事,起于明太祖起兵,止于追戮仇鸾,皆事之关于用兵者。

24.《永陵传信录》 6卷 明 戴笠

记嘉靖时史事。

25.《高庙纪事本末》 无卷数 佚名

载明太祖事迹40篇,大抵钞撮实录之文。

26.《三藩纪事本末》 4卷 清 杨陆荣

载福、唐、桂三藩事。

别史

1.《逸周书》 10卷

旧称《汲冢周书》,实非汲冢所出。司马迁、许慎、马融、郑玄皆曾征引及之,《汉书·艺文志》已有著录。所载武王伐纣事颇与儒家所传不同。陈振孙以为战国后人所为,然《左传》中已征引此书。此书缺11篇。

2.《东观汉记》 24卷 旧题 刘珍撰

此书实为后汉东观诸人所修之当代史。始事于班固,一续于安帝时刘珍、李尤,二续于桓帝时伏无忌、黄景等,三续于熹平时蔡邕、杨彪、卢植等。是书晋时与《史记》《汉书》并为三史,唐代此书遂微。《隋志》著录143卷,新旧《唐书》则云126卷,北宋仅有残本43卷,南宋《中兴书目》只具8卷,元以后此书已佚。清姚之+曾搜辑遗文,《四库》诸人又据姚本与《大典》所载,辑为24卷。

3.《建康实录》 20卷 唐 许嵩

记六朝事迹,起吴大帝,迄陈后主,凡四百年。为例不纯,有乖史法,然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以外,唐以来考六朝遗事者多援以为征。

4.《隆平集》 20卷 旧题 宋 曾巩

实出伪托,非巩所撰,但亦北宋旧籍也。记太祖至英宗五朝事,分24目,体似会要;又立传284,各以其官为类。

5.《古史》 60卷 宋 苏辙

辙不满《史记》,因而改作。自伏羲、神农至秦始皇,自谓追录圣贤遗意,而颇言释老。

6.《通志》 200卷 宋 郑樵

凡帝纪18,后传2,年谱4,略51,列传125。纪、传删录诸史,年谱仿《史记》诸表。其平生精力在二十略。《氏族略》多挂漏,《六书略》多穿凿,《天文略》只载《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全钞杜佑《通典》,《谥略》疏漏,《器物略》与《金石略》复出,《礼》《乐》《职官》《食货》《选举》《刑法》六略亦删录《通典》无所辨证,《艺文略》分门太繁,《金石略》脱略十之八九,《灾祥略》悉抄诸史五行志,《草木昆虫略》则并《诗经》《尔雅》之注疏亦未能详核。然采摘浩博、议论警辟,虽纯驳互见而瑕不掩瑜。

7.《东都事略》 130卷 宋 王偁

采北宋九朝事迹,为12本纪,5世家,105列传,8附录。叙事约而该,议论亦持平。南宋诸人不满其书,盖偁闭门著述,不入讲学宗派耳。宋人私史卓然可传者,李焘、李心传与此书而三。

8.《路史》 47卷 宋 罗泌

前纪8卷(三皇至阴康无怀之事),后纪14卷(太昊至夏履癸),国名纪8卷(上古至三代诸国姓氏地理),发挥6卷,余论10卷(辨难考证之文)。古事茫昧,此书多采纬书及道家依托之言,皆不足据,然引据浩博,文采瑰丽。

9.《契丹国志》 28卷 宋 叶隆礼

帝纪12卷,列传7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1卷,馈贡礼物数1卷,地理及典章制度2卷,行程录及诸杂记4卷。钱曾推重之,而苏天爵则讥其失实甚。大抵此书根据《资治通鉴》、李焘《长编》、欧《史》、《松漠纪闻》、《燕北杂记》等书,全袭其词。但当时史籍尚多,今已亡佚,故所录亦颇有可据。

10.《大金国志》 40卷 旧题 宋 宇文懋昭

恐为元人伪托,或元人增益懋昭之书,因:①金亡后五日即进是书,无如此之速;②进书在理宗时而不讳济邸之废;③斥金宋而独称元兵为大军;④多录元好问之文。

记金太祖至哀宗9主117年,凡26纪、4传及杂录制度行程等,可与《金史》参证。

11.《古今纪要》 19卷 宋 黄震

撮举诸史,括其纲要,上自三皇,下迄宋哲宗,词约事该,颇有条贯。

12.《续后汉书》 47卷 宋 萧常

改写陈寿《三国志》,以正统予蜀,取材多自陈《志》、裴《注》,大旨在书法不在事实。

13.《续后汉书》 90卷 元 郝经

亦改写陈寿书,升昭烈为帝纪,黜吴、魏为列传。《大典》本。

14.《春秋别典》 15卷 明 薛虞畿

15.《钦定历代纪事年表》 100卷 康熙五十五年御定

周清源、王之枢等修,起唐尧,止元顺帝,凡3725年。

16.《钦定续通志》 527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

纪、传、谱、略一仍郑樵之旧。惟列传改定二例:①异名者归一;②不备者增修。二十略变其例三:①《艺文略》补撰人名氏爵里;②《图谱略》重分十目;③《昆虫草木略》补阙正讹。

17.《历代史表》 53卷 清 万斯同

诸正史均无表,斯同仿《史记》《汉书》《新唐书》之例,为补表九种,网罗繁富,端绪历然。

18.《藏书》 68卷 明 李贽

自战国至元,编为纪传,自序曰:“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曾有是非耳。”《四库》极攻之:“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别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为罪不容诛。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

19.《续藏书》 27卷 明 李贽

为明人作纪传。《四库》称:“贽所著《藏书》,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因自记其本朝之事,故议论背诞之处,比《藏书》为略少。然冗杂颠倒,不可胜举……种种踳驳,毫无义例,总无一长之可取也。”

20.《函史上编》 51卷,《下编》 21卷 明 邓元锡

仿郑樵《通志》,郑书之病,纪、传病于因,二十略病于创,而邓元锡适相反,纪、传名目繁多(表、纪、志、内纪、谟、述、训),北齐、周、隋、辽、金则不为二人立传。《下编》即二十略,亦仅类书策略之陈言。

杂史

1.《国语》 21卷 吴 韦昭注

出自何人,说者不一。韦昭注兼采郑众、贾逵、虞翻、唐固。今诸注已亡,惟昭注最古。

《汉书·律历志》始称《国语》为《春秋外传》,王充、刘熙亦有此说。

2.《国语补音》 3卷 唐人旧本 宋 宋庠补葺

辨证详核。

3.《战国策注》 33卷 旧题 汉 高诱注

实宋姚宏之校本。其中仅八篇有高诱注。

刘向裒合诸记,成《战国策》。

4.《鲍氏战国策注》 10卷 宋 鲍彪

《国策》本甚凌乱,刘向排比成帙,鲍彪又改其篇次先后,为之疏通诠解,殚一生之力。

5.《战国策校注》 10卷 元 吴师道

取姚宏、鲍彪注参校,其篇第注文,一仍鲍氏之旧。增缺者为之补,纠失者为之正,并保存刘向、曾巩所校旧第,撮举彪注之大纰缪者凡十九条,议论精审,《国策》诸家之注,以师道为最善。

6.《贞观政要》 10卷 唐 吴兢

兢于《太宗实录》外,采其与群臣问答之语,作为是书,用备观戒,共四十篇。所记事迹,与《唐书》《通鉴》颇有牴牾。……史称兢叙事简核,号良史,而晚节稍疏牾。此书盖出其耄年之笔,故不能尽免渗漏。然太宗为一代令辟,其良法善政,嘉言媺行,胪具是编,洵足以资法鉴。

7.《渚宫旧事》 5卷 《补遗》 1卷 唐 余知古

上起鬻熊,下至唐代,所记皆荆楚之事。“渚宫”,楚王所建宫室也。此书一名《渚宫故事》。本为10卷,今仅存其半,止于晋代。

8.《东观奏记》 3卷 唐 裴庭裕

专记唐宣宗一朝事,记事颇具首尾。闻见所及,记近事者多确。恩怨未尽,记近事者亦多诬。

9.《五代史阙文》 1卷 宋 王禹偁

凡载五代史事十七条。王士祯称辨正精严,足正史官之谬。《新五代史》《新唐书》多采其说,当时视为信史。

10.《五代史补》 5卷 宋 陶岳

以薛居正书之阙,凡104事,虽近小说,然叙事首尾详具,率得其实,欧阳修、司马光多采之。

11.《北狩见闻录》 1卷 宋 曹勋

曹勋侍徽宗入金营,所记北行事皆与诸书相出入。大都近实。

12.《松漠纪闻》 1卷 《续》 1卷 宋 洪皓

洪皓使金,被留15年,此书乃归宋后追记金国杂事。

13.《燕翼诒谋录》 5卷 宋 王栐

王栐为高宗时人,是书记北宋制度沿革,共162条,极有典据。

14.《太平治迹统类前集》 30卷 宋 彭百川

共88门,皆宋代典故,于朝廷大政及诸臣事迹条分缕析,多可与史传相参考。

15.《咸淳遗事》 2卷 佚名

“咸淳”为宋度宗年号。其书为宋遗民作,于尊崇锡命诸政典记载颇详。《大典》本。

16.《大金吊伐录》 4卷 佚名

纪金太祖、太宗用兵克宋之事,皆荟萃文献而成。自天辅七年交割燕云起,至康王南渡,全录原文,首尾该贯。《大典》本。

17.《汝南遗事》 4卷 元 王鹗

鹗本金官,金亡降元,是书记随金哀宗在蔡州围城中事,共107条,皆亲身目系之事,最为详确。《大典》本。

18.《钱塘遗事》 10卷 元 刘一清

实纪南宋一代之事,高、孝、光、宁四朝颇略,理、度以后最详,大抵杂采宋人说部而成。

19.《平宋录》 3卷 元 刘敏中

记至元十三年巴颜下临安及宋幼主北迁事,与史文无大异同,旧误题平庆安撰。

20.《弇山堂别集》 100卷 明 王世贞

载明代典故。凡《盛事述》10卷,《异典述》10卷,《奇事述》4卷,《史乘考误》11卷,《表》34卷(67目),《考》36卷(16目)。其《表》《考》辨析精核,有裨考证,全书亦详洽,其《盛事》《奇事》颇涉谈谐,非史体。

21.《革除逸史》 2卷 明 朱睦㮮

载建文一朝之事,时异说甚多,睦㮮以为建文髡缁遁去及正统间迎入大内之说,乃好事者伪说。

22.《钦定蒙古源流》 8卷 乾隆四十二年奉敕译进

原作者蒙古小彻辰萨囊台吉,前部分记载佛教及吐番事,3卷以后记蒙古世系。自成吉思汗至元顺帝直至清朝克蒙古,中间传世次序,诠序详晰。

23.《艺祖受禅录》 1卷 旧题 宋 赵普 曹彬

载赵匡胤初生及幼事特详,侈陈符瑞。《大典》本。

24.《龙飞记》 1卷 旧题 宋 赵普

记匡胤受禅事。

二书疑皆后人依托《大典》本。

25.《景命万年录》 1卷 佚名

记匡胤受禅事,与《龙飞记》同。《大典》本。

26.《青溪寇轨》 1卷 宋 方勺

记方腊起义,所述皆与《宋史》不合,后附论二则,一为追述魔教之始,一为追叙致乱之由,并载韩世忠擒方腊事,或为洪迈所附笔。

27.《清溪弄兵录》 2卷 宋 王弥大

前编即录方勺之作,后编从《续会要》第253卷《出师门》中录出。

28.《避戎夜话》 1卷 宋 石茂良

金人陷汴京,茂良在围城中记所见闻。其中多言都统制姚友仲守御东南两壁之功。旧误题汪藻作。

29.《孤臣泣血录》 1卷 旧题 宋 太学丁特起

载汴京失守、二帝播迁事,《三朝北盟会编》颇采之。

30.《靖康蒙尘录》 1卷 佚名

二帝北狩事,与《南烬纪闻》文相同,盖坊贾易其名以欺世者。

31.《靖康纪闻拾遗》 1卷 佚名

大旨责宋不于太原未下前早割三镇与金。

32.《北狩行录》 1卷 旧题 宋 蔡鞗.

蔡鞗,京之子,从二帝北行,此书疑为王若冲作,或王、蔡合作,书中多谀颂徽宗之词。

33.《靖炎两朝见闻录》 2卷 旧题 陈东

记徽宗北迁、高宗改元时事特详,末及绍兴以后事,但陈东不应见绍兴后事。

34.《建炎时政记》 3卷 宋 李纲

乃纲奉诏所编,起建炎元年六月,至八月。

35.《建炎通问录》 1卷 宋 傅雱

雱曾充大金通问使,此即记其奉使之事,从《北盟会编》中录出。

36.《建炎维扬遗录》 1卷 佚名

记高宗自扬州奔杭州。

37.《维扬巡幸记》 1卷 佚名

实即《维扬遗录》,传写互异,大意罪汪伯彦、黄潜善。

38.《己酉航海记》 1卷 宋 李正民

亦曰《乘桴记》。高宗乘舟逃温、台,正民从行,按日记驻跸之所,盖起居注体也,《北盟会编》全录此书。

39.《燕云录》 1卷 宋 赵子砥

赵从二帝北行遁还,尝密刺全国情状,所记:①陷没宗室从官;②陷没百姓;③金人族帐所出与设官之实;④政事之纪;⑤虚实之情;⑥南北离溃之情。

40.《绍兴甲寅通和录》 1卷 宋 王绘

绘为魏良臣使金之副,未至金即还,此书记其事,鄙朱胜非等主和派。

41.《顺昌战胜录》 1卷 宋 杨汝翼

顺昌之战,刘锜败金人,杨汝翼在军中,因记其事。

42.《淮西从军记》 1卷 佚名

叙刘锜在淮西作战,顺昌、柘皋之役,及张俊、杨沂中濠州之败。

43.《采石战胜录》 1卷 宋 员兴宗

记虞允文采石之战。

44.《南渡录》 2卷 《窃愤录》 1卷

二书斥金之残酷野蛮,故《四库》诋之为伪书。

45.《御侮录》 2卷 佚名

记南渡后与金构兵及和议之事。

46.《重明节馆伴语录》 1卷 宋 倪思

绍熙二年,金遣完颜兖、路伯达来贺重明节,倪思为馆伴,纪问答之词。

47.《正隆事迹记》 1卷 宋 张棣

张棣自金归宋后述所见闻。所记皆金海陵王事,始于初立,终于瓜洲之变,大抵约略传闻,疏漏殊甚。

48.《金图经》 1卷 宋 张棣

一名《金国志》,自京邑至族帐部曲。

49.《炀王江上录》 1卷 佚名

叙宋内侍梁汉臣为金人所得谋欲弱金事。所载汉臣劝金主都燕山,营汴梁,开海口,进兵采石,退至瓜洲被杀。

50.《使金录》 1卷 宋 程卓

嘉定中使金,途中记行之作。于山川道里及所见古迹皆排日载之。俗传泥马渡康王即是书所记。

51.《襄阳守城录》 1卷 宋 赵万年

开禧二年,元兵20万攻襄阳,赵淳新以万人御之,战四个月,元兵解围去。万年时为幕僚,详录其事。

52.《诛吴录》 1卷 宋 张革之

杨巨源与安丙诛吴曦,后安丙嫉功杀巨源,张革之为巨源鸣冤,自云从旁目击其事。

53.《丁卯实编》 1卷 宋 毛方平

毛方平,与杨巨源等共谋诛曦者,毛亦为巨源鸣冤。《大典》本。

54.《平叛录》 1卷 宋 郭士宁

平吴曦之叛,记载较史为详。《大典》本。

55.《辛巳泣蕲录》 1卷 宋 赵与icon

嘉定十四年,金兵破蕲州,赵与icon从围城中逸出,叙其事。

56.《使北日录》 1卷 宋 邹伸之

理宗时,宋与元议攻金,邹伸之为使。在途十三月,取所闻见及往复问答,作此书。

57.《广王卫王本末》 1卷 宋 陈仲微

仲微随二王入广,目击时事,逐日抄录。厓山败,仲微遁入安南而殁,后安南国使携此书入觐,因传于世,文多简略,不甚赅备。

58.《三朝野史》 1卷 佚名

记理、度、恭三朝琐事,共19条。词旨猥琐,殊不足观。

59.《碧溪丛书》 8卷

收南宋杂史八种:①《吴武安公(玠)功绩记》;②蔡鞗《北狩行录》;③万俟4《皇太后回銮事实》;④《顺昌战胜录》;⑤《松漠纪闻》;⑥《金国文具录》;⑦《绍兴正论》;⑧杨尧弼《伪豫传》。

60.《焚椒录》 1卷 辽 王鼎

记道宗皇后萧氏为宫婢单登构陷事。《契丹国志·萧后传》无一字及此事,是《契丹国志》之疏略也。

61.《南迁录》 1卷 旧题 金 张师颜

记金爱王大辨叛据五国城及元兵围燕,贞祐迁都汴京之事,所述金帝室世次年号舛错谬妄,亦不闻有爱王大辨其人,故赵与时、陈振孙皆称其伪。或谓南宋人华岳所作。

62.《南宋补遗》无卷数 旧题 谢朱胜

载南渡后将帅轶事,于韩、岳尤详。然多他书所习见。

63.《皇元圣武亲政录》 1卷 佚名

记元太祖初起至太宗时事,共40年,大概元世祖时人所作。其书序述无法,词颇蹇拙,又译语讹异,往往失真。《元史》所载元初事,大概本此书也。

64.《庚申外史》 2卷 明 权衡

记元顺帝时治乱大纲,于宫廷构煽、盗贼纵横之事皆能剖析端委。惟其中称顺帝为瀛国公子,最为无稽。

65.《国初礼贤录》 1卷 旧题 明 刘基

载明太祖任用刘基、叶琛、章溢、宋濂事,实非刘基作。

66.《平蜀记》 1卷 佚名

遣汤和伐蜀,明昇出降事。

67.《北平录》 11卷 佚名

载徐达、李文忠出塞追王保保及破应昌府事,颇简略。

68.《别本北平录》 1卷 佚名

记徐达、常遇春北征事,从实录中抄出。

69.《云南机务钞黄》 1卷 明 张icon

傅友德平云南,icon在行间,后留官于滇,取当时制敕诏诰有关军务者37篇编成。

70.《汉唐秘史》 2卷 明 宁王权

其书以刘三吾等洪武间进讲汉唐事实类次成编,而多取委巷之谈,如汉高斩蛇、蛇后转生王莽之类。

71.《奉天靖难记》 4卷 佚名

记成祖初起至即位,极诋建文。

72.《国初事迹》 1卷 明 刘辰

盖修太祖实录时所进事略草本也。刘辰曾使方国珍,又在李文忠幕下,所见旧事皆真确。其文质直,无所隐讳。

73.《北征录》 1卷 《后北征录》 1卷 明 金幼孜

成祖北征阿噜台,幼孜扈从,记所历山川古迹及行营之所见闻。

74.《后北征记》 1卷 明 杨荣

永乐二十二年扈从北征,记其往还始末,榆木川之役,即在其中。世多异说,而史采杨荣之说。

75.《三朝圣谕录》 3卷 明 杨士奇

录永乐、洪熙、宣德三朝面承诏旨及奏对之语,《明史·士奇传》多采之。

76.《天顺日录》 1卷 明 李贤

随手记载,于天顺时事颇详。李贤自郎署结知景帝,而此书极诋景帝荒淫。

77.《否泰录》 1卷 明 刘定之

记英宗北狩事。

78.《朝鲜记事》 1卷 明 倪谦

景泰元年出使朝鲜所作,语意草略。

79.《南征录》 1卷 明 张瑄

天顺八年张瑄征广西峒蛮事,所述当日军政,殊无纪律。

80.《出使录》 1卷 明 李寔

一名《使北录》,英宗被俘,李实为使至也先营,此记在漠北见英宗及与也先辩论语。

81.《东征纪行录》 1卷 明 张瓒

记成化中张瓒征苗事。

82.《马端肃三记》 3卷 明 马文升

一、《西征石城记》(记成化初为陕抚与项忠平满四);二、《抚安辽东记》(成化十四年辽东巡抚陈钺冒功激变,文升奉命抚定);三、《兴复哈密记》(弘治初土鲁番袭执哈密忠顺王,文升持议用兵,遣许进等讨平之事)。

83.《复辟录》 1卷 明 杨暄

记夺门之变,暄尝目睹。

84.《平蛮录》 1卷 明 王轼

弘治十三年王轼督贵州军务,讨普安妇米鲁,是编所录即其奏捷之疏。

85.《北征事迹》 1卷 明 袁彬

袁彬从英宗北狩,此为17年后之回忆,与《否泰录》相似。

86.《正统临戎录》 1卷 佚名

实哈铭作,哈铭与袁彬同侍英宗北狩,所记与《北征事迹》略同,而详悉过之。

87.《燕对录》 1卷 明 李东阳

自弘治十年至正德六年,凡召见奏对之词,悉著于编。

88.《平吴录》 1卷

或云吴宽所作,载张士诚据吴始末。

89.《史余》 1卷

传为王鏊所作,纪明代朝廷典故,凡49条。中多及正德初年事。

90.《明政要》 20卷 明 娄性

仿《贞观政要》,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五朝之事,凡452条,分40类。

91.《东征忠义录》无卷数 明 刘昭

王守仁平宸濠,昭在幕府。所记显己之功,诋王守仁,与当时诸珰之排挤王守仁相呼应。

92.《继世纪闻》 5卷

亦陈洪谟作。记明武宗时事,谓韩文等劾刘瑾,司礼监王岳等助之。瑾己垂诛,李东阳党于瑾,先期漏言,遂不可制。又谓张彩于瑾多所匡正。

93.《平番始末》 1卷 明 许进

弘治七年土鲁番阿黑麻陷哈密,执忠顺王陕巴,时许进为甘抚,出兵复哈密。嘉靖九年,进以奏稿案牍编为此书,述用兵始末及西番情事颇详,《明史·土鲁番》《哈密传》据此书。

94.《南巡日录》 1卷 《北还录》 1卷 明 陆深

嘉靖十八年,南幸承天,陆深扈行,记往返程途。

95.《姜氏秘史》 1卷 明 姜清

搜辑建文朝事,编年记载,无地道出亡之事,颇精核。

96.《革朝志》 10卷 明 许相卿

记建文一朝君臣始末,用纪传体。主出亡之说。

97.《茂边纪事》 1卷 明 朱纨

朱纨征四川深沟诸砦番,述其措置始末。

98.《楚纪》 60卷 明 廖道南

世宗以兴王继统,实封于楚,故以楚地为受命之符,博采古今,为15纪,凡一人一事与楚有涉者皆牵引入之。道南颇负文名,此书殚十余年精力,以太史公自比,然体例芜杂,援引附会,殊不足观。

99.《哈密事迹》 1卷 附《赵全谳牍》 1卷

前载土鲁番侵哈密及彭泽、王琼构衅事,后载审判叛人赵全事。

100.《洗海近事》 2卷 明 俞大猷

隆庆二年俞大猷讨平曾一本,是书裒集当时奏疏公牍书札。论用兵委曲较史为详,但事之始末,端绪纷乱。

101.《奉天刑赏录》 1卷 彭褧

题懒生袁子。记明成祖靖难时爵赏诛戮之事,多本都穆《壬午功臣录》、《教坊录》、《客座新闻》、《震泽纪闻》、《立斋闲录》。成祖之暴虐,于此可见。

102.《平濠记》 1卷 明 钱德洪

德洪为王守仁弟子,述平宸濠事,得于师友所见闻。中谓宸濠之败,由于迟留半月,其迟留则守仁反间以疑之也。

103.《南泰纪略》 1卷 明 尹耕

记嘉靖四年翁万达平李寰、卢四、赵楷事。

104.《处苗近事》 1卷 明 李恺

记洪武至嘉靖湖广苗民叛服征剿事。

105.《安南奏议》 1卷 佚名

安南莫登庸篡位,嘉靖中议讨之,众论不一,已而中罢。

106.《平黔三记》 1卷 佚名

记洪武中傅友德平云南,正统中王骥平麓川,嘉靖中吕光洵平武定,而意在表彰吕光洵。

107.《使琉球录》 2卷 明 郭世霖

嘉靖十一年,陈侃出使琉球,作《琉球录》。嘉靖三十七年,郭世霖出使琉球,因取陈侃旧本缀续此书。

108.《平播始末》 2卷 明 郭子章

平贵州杨应龙事,时郭子章与李化龙共讨杨,化龙有《平播全书》,时外间饰化龙之功,郭作是书,以辨其诬。

109.《平播全书》 15卷 明 李化龙

杨自唐代据播州,历29世800余年,万历初,杨应龙作乱,李化龙为总督四川、湖广、贵州军务,讨平之,因裒军中文牍编为此书。

110.《建文朝野汇编》 20卷 明 屠叔方

杂采野史传闻,大抵沿袭伪传,不为信史。

111.《使琉球录》 2卷 明 萧崇业 谢杰

万历七年,萧、谢出使琉球,本陈侃、郭世霖二书而润益之。

112.《先拨志始》 2卷 明 文秉

记明末事,三案、阉党等。

113.《守汴日志》 1卷 明 李光壂

记李自成三攻开封,河决城没事,时光壂助守城,皆所目睹,记载详悉。

114.《东林始末》 1卷 明 蒋平阶

自万历二十一年京察至崇祯十六年周延儒赐死。惟叙朋党攻击之事,故于三案、阉祸、经抚不和均不叙述。

115.《谈往》 1卷

明遗民作,皆明末轶闻,凡27条。

116.《平寇志》 12卷 旧题 管葛山人

实海盐李确所作,明末农民起义,分年记载,自崇祯元年至顺治十八年,叙述详悉,持论颇平允,然体例未免芜杂,不无重复参差。所记北京陷时事,颇失实。

117.《明倭寇始末》 1卷 清 谷应泰

即《明史记事本末》中之一卷。

118.《见闻随笔》 2卷 清 冯甦

始载闯献传,次叙永明王始末,及何腾蛟、瞿式耜十五人传。冯甦时官云南,摭所记忆成此编,毛奇龄纂《流寇传》多采之。

119.《安南使事记》 1卷 清 李仙根

康熙七年,仙根出使安南,随笔记录。

120.《交山平寇本末》 3卷 附《诗》 1卷 《详文》 1卷《书牍》 1卷 清夏骃

康熙七年交城知县赵吉士平交山盗,时夏骃在幕中。

121.《平闽记》 10卷 清 杨捷

皆康熙十七年杨捷攻郑成功时之档案文件。

122.《师中纪绩》 1卷 清 王得一

得一为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之幕友,是书皆纪正色战功。凡23事,自康熙十二至二十年,正色与姚启圣异议,不欲攻台湾,启圣奏调施琅代之。

123.《武宗外纪》 1卷 清 毛奇龄

记明武宗事94条,皆取之实录。

124.《后鉴录》 7卷 清 毛奇龄

记明一代盗贼之事,亦《明史》拟稿之余也。

125.《封长白山记》 1卷 清 方象瑛

记康熙十六年遣官至长白山事。

126.《辨苗纪略》 8卷 清 俞益谟

记康熙四十二年征辰州红苗,益谟时率湖南兵从征。

127.《衡湘稽古》 5卷 清 王万澍

湖南古史也,自伏羲、神农至周昭,多摭自《路史》,其丛杂与廖道南《楚纪》约略相等。

诏令奏议

1.《唐大诏令集》 130卷 宋 宋敏求

敏求谙悉唐史,此据其父宋绶所辑,重加绪正,世无刊本,脱佚23卷。共23类。

唐三百年,实录无存,其诏诰命令之得以考见者实赖是书,可称典故之渊海矣。

2.《两汉诏令》 23卷 宋 林虙 楼昉

皆从三史辑出,然博雅可观。

3.《政府奏议》 2卷 宋 范仲淹

是编即范官参知政事、推行庆历新政之奏札。

4.《包孝肃奏议》 10卷 宋 包拯

其门生张田所编,然编次凌乱。

5.《尽言集》 13卷 宋 刘安世

安世,司马光门人,正直刚劲,弹击权贵,有“殿上虎”之称,然其劾蔡确,迹似陷害,且诋程子为五鬼。故朱熹《名臣言行录》不载其一字。

6.《谠论集》 5卷 宋 陈次升

共116篇,最著者为止吕惠卿之使岭南及劾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诸疏。《大典》本。

7.《左史谏草》 1卷 宋 吕午

理宗二年时所上,其论宋宰相台谏之弊尤极恳详。

8.《商文毅疏稿略》 1卷 明 商辂

共33篇,有劾汪直疏,《边务疏》中论养军莫善于屯田,守边为上守,关次之,徒守京城最为下策。

9.《王端毅公奏议》 15卷 明 王恕

恕扬历中外四十五年,如奏参镇守太监及论中使扰民。

10.《马端肃奏议》 12卷 明 马文升

55篇。成化、弘治中马文升负一时重望,朝端大议,往往待之而决。

11.《关中奏议》 10卷 明 杨一清

分五类:马政、茶马、巡抚、总制、后总制,所陈多陕甘边事。

12.《杨文忠公三录》 7卷 明 杨廷和

其中有不从正德的戏命,擒戮江彬,议兴献始末。

13.《胡端敏奏议》 10卷 明 胡世宁

曾劾宁王,纠中官,惟议大礼与张璁、桂萼合。

14.《何文简疏议》 10卷 明 何孟春

李东阳之门生,以气节自许。如救言官庞泮,请停万岁山工役,谏武宗幸宣府。

15.《垂光集》 2卷 明 周玺

为刘瑾所毙,劾瑾二疏最著。

16.《孙毅菴奏议》 2卷 明 孙懋

懋抗直,曾劾江彬。

17.《玉坡奏议》 5卷 明 张原

直谏。

18.《南宫奏稿》 5卷 明 夏言

于一朝典礼多所酌定。

19.《讷谿奏疏》 1卷 明 周怡

以劾严嵩廷杖系狱,平生触犯权幸至再至三,共13篇。

20.《谭襄敏奏议》10卷明谭纶

分闽稿、蜀稿、蓟辽稿,纶沉毅知兵,战功甚著。

21.《潘司空奏疏》 6卷 明 潘季驯

为官广东、江西及在兵部所上奏疏。

22.《两河经略》 4卷 明 潘季驯

季驯总河务27年,书中所载皆万历初相度南北两河奏疏。

23.《两垣奏议》 1卷 明 逯中立

共六篇,皆官给事中时作。《论公用舍》,《论修史用人》,《论会推阁臣》,《请罢织造》,《论东倭》,《请停例金》。

24.《周忠愍奏疏》 2卷 明 周起元

以忤魏忠贤被害,奏疏多有关国计民生,非虚矜气节者比。

25.《张襄壮奏疏》 6卷 清 张勇

官至甘肃提督,靖逆侯。共120篇,始于顺治六年,迄康熙二十三年,值肃州回乱,昂汉夷人入边及王辅臣乱,于秦陇兵事较详。

26.《靳文襄奏疏》 8卷 清 靳辅

官至河督,皆治河奏疏。

27.《华野疏稿》 5卷 清 郭琇

官至湖广总督。共44篇。自康熙二十七年至四十一年,琇初劾罢明珠、余国柱等,后又劾罢徐乾学、王鸿绪、高士奇。

28.《诸臣奏议》 150卷 宋 赵汝愚编

起自建隆,迄于靖康,分12门、114目。

29.《历代名臣奏议》 350卷 黄淮 杨士奇奉敕编

自商周至宋元,分64门,名目太繁,又将文王、周公、孔子之问答编入,踳驳失伦。然自汉以后,收罗大备,可与《通鉴》《三通》互相考证,实古今奏议之渊海也。张继曾有节本刊行,然去取颇乏鉴裁。

30.《名臣经济录》 53卷 明 黄训编

自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经世之言,分十门,奏议居十之九,与淮、士奇所编时代相接。

31.《钦定明臣奏议》 20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编

传记

1.《孔子编年》 5卷 旧题 宋 胡舜陟

实其子胡仔所作。辑录孔子言行,体例如年谱,依据纪传考寻事实,以《论语》为主,不采谶纬书,颇审慎,然《编年》有幸合之处。

2.《东家杂记》 2卷 宋 孔传

分21类,皆孔子及孔林事迹。

3.《晏子春秋》 8卷 旧题 齐 晏婴

实后人采晏婴之言行而作。刘向、班固俱列于儒家,柳宗元谓应入墨家,此书实为传记之祖。

4.《魏郑公谏录》 5卷 唐 王方庆

方庆为高宗、武后时人,此书录魏徵事迹,确然可信,《通鉴》多采之。

5.《李相国论事集》 6卷 唐 李绛

乃蒋偕编集李绛奏议之文、论谏之事而成,已缺1卷。共65条,叙事拙朴,编次芜杂,然遗闻旧事,多新旧《唐书》所未载。

6.《杜工部年谱》 1卷 宋 赵子栎

杜甫年谱创始于吕大防,此辨吕大防谓甫生于先天元年之误。以为甫卒于辛亥冬,是为误说。其援引亦简略。

7.《杜工部诗年谱》 1卷 宋 鲁訔

以为甫生于先天元年壬子,卒于大历五年庚戌,承吕大防之说,辨正《旧唐书》之误。此书循少陵平生行迹,编定其诗,密于赵子栎多矣,间亦有附会处。

8.《绍陶录》 2卷 宋 王质

上卷摘陶潜、陶弘景遗文遗事,别为词咏之。下卷纪同时唐汝舟、鹿何事,而附以林居咏物之诗。逃世之作也。

9.《金陀2编》 28卷 《续编》 30卷 宋 岳珂

辨其祖岳飞之冤。《6编》包括《鄂王行实编年录》6卷、《鄂王家集》10卷、《吁天辨诬》5卷(记秦桧锻炼诬陷)、《天定录》3卷(朝廷复封谥)。《续编》包括《丝纶传信录》11卷(飞受官制札及三省文移札付)、《天定别录》4卷(岳云、雷、霖、甫、琛辨诬复官告制札)、《百氏昭忠录》14卷(岳飞战功政绩)。多脱简缺文。

10.《象台首末》 5卷 宋 胡知柔编

知柔之父胡梦昱以论济王事贬死象州。知柔编其奏疏遗文及诸家赠答题跋,成此书。

11.《魏郑公谏续录》 2卷

元翟思忠所编也。王方庆《谏录》未为赅备,是书采摭众书为之续。

12.《忠贞录》 3卷 《附录》 1卷 明 李维樾 林增志编

辑卓敬(建文死事)遗稿1卷及后人题诗咏文2卷。

13.《诸葛忠武书》 10卷 明 杨时伟

前6卷为遗文,后9卷为事迹,辨《梁父吟》《黄陵庙记》为伪托。

14.《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 1卷 佚名

记富喇塔平耿精忠之事。康熙十三年,富随康亲王杰书讨耿精忠,十四年破台州、温州,皆土人得之目击者。

15.《朱子年谱》 4卷 《考异》 4卷 《附录》 2卷 清 王懋竑

自明以来,撰朱子年谱者甚多,懋竑于朱子遗书研思最久,作此书,又作考异,备列其去取之故。于学问特详,于政事颇略。

16.《古列女传》 7卷 《续列女传》 1卷 汉 刘向

其书屡经传写,至宋已非古本。

17.《高士传》 3卷 晋 皇甫谧

谧书本72人,而此本为96人。

18.《卓异记》 1卷 旧题 唐 李翱

实非李翱作。皆记唐代朝廷盛事,共26条。

19.《春秋列国诸臣传》 30卷 宋 王当

共191人。

20.《廉吏传》 2卷 宋 费枢

自列国至隋唐114人,以风厉廉隅为主。

21.《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1卷

进士题名录也,凡330人,是科朱熹名在五甲第九十。

22.《伊雒渊源录》 14卷 宋 朱熹

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宋史·道学》《儒林传》多据此为之。宋人道学宗派门户自此书始。

23.《名臣言行录前集》 10卷 《后集》 14卷 《续集》 8卷《别集》 26卷 《外集》 17卷 宋 朱熹 李幼武

前后集为朱熹编,录北宋名臣之言行,惟编次不得法,即朱熹亦自知。吕祖谦、叶盛及《四库》均有讥议。

24.《名臣碑传琬琰集》 107卷 宋 杜大珪

起于建隆、乾德,止于建炎、绍兴,分三集,上集多神道碑,中集多志铭行状,下集多别传。

25.《钱塘先贤传赞》 1卷 宋 袁韶

采许由以下39人为之传赞,多得之故老流传,颇详赡。

26.《庆元党禁》 1卷 佚名

题沧州樵叟撰。党禁起于宁宗时,共59人。《四库提要》力言朋党之祸。

27.《宝祐四年登科录》 1卷

考官为王应麟,一甲一名文天祥,二甲一名谢枋得,二甲二十七名为陆秀夫。

28.《京口耆旧传》 9卷 佚名

南宋末丹阳人所作,京口包括丹阳、丹徒、延令、金坛四县,此书采京口人自宋初迄端平、嘉熙间轶闻逸事,较史为详。《大典》本。

29.《昭忠录》 1卷 佚名

记南宋末忠节之士130人,其文确实可据。

30.《敬乡录》 14卷 元 吴师道

是编因洪遵《东阳志》所记人物有遗漏,以补其缺,自梁至宋,附录每人诗文,故零篇散什,借存者不少,所编宋人小传犹在《宋史》未成之前,可补证正史。

31.《唐才子传》 8卷 元 辛文房

是书原列397人,现从《大典》辑出287人,大多新旧《唐书》所不载而从传记说部采辑,其体例因诗系人,以文为主,不以其人之事功为主,初盛唐稍略,中晚渐详,亦下包五代。其书杂以臆说,不尽可据,然较计有功唐诗记事,叙述差有条理。

32.《元朝名臣事略》 15卷 元 苏天爵

自木华黎至刘因共47人,大抵据诸家文集所载碑志、行状、家传为多,盖仿朱子《名臣言行录》之例而始末较详,不录全篇,但一一注明出处,不失为信史。

33.《浦阳人物记》 2卷 明 宋濂

共29人,分忠义、孝友、政事、文学、贞节五目。

34.《古今列女传》 3卷 明 解缙等奉敕撰

起自有虞,迄于元明,汉以前本刘向之书,汉以后取各史列女传,时成祖后甚关心此书,故去取颇审慎,在明代官书中犹为善本。

35.《殿阁词林记》 22卷 明 廖道南

集词林、殿阁、宫坊、台省诸臣旧事,分类记载。

36.《嘉靖以来首辅传》 8卷 明 王世贞

记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阁臣事迹,详悉近实,可与正史参证。

37.《明名臣琬琰录》 24卷 《续录》 22卷 明 徐3编

仿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自洪武至弘治117人,《续录》95人。

38.《今献备遗》 42卷 明 项笃寿

采明代名臣事迹,自洪武至弘治共204人,盖本袁袠所著而稍损益之。明人所作传记甚多,此书颇简明有法,叙述详赡。

39.《百越先贤志》 4卷 明 区大任

自东汉以上共120人,各为之传,多凭史传,不采杂书,体例谨严,注出处。

40.《元儒考略》 4卷 明 冯从吾

大抵据《元史·儒学传》,而旁采志乘,体例丛碎。

41.《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80卷 乾隆九年奉敕撰

42.《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 12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共31人,附传21人。

43.《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 12卷 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体例同上书。

44.《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12卷 乾隆四十一年奉敕撰

予专谥者33人,通谥者忠烈124、忠节122、烈愍377、节愍882,忠义祠2249人。

45.《明儒学案》 62卷 清 黄宗羲

共列学案17,凡210人。大抵朱陆分门以后,至明而朱之传流为河东(薛瑄),陆之传流为姚江。其余或出或入,总往来于二派之间。宗羲生于姚江,欲抑王尊薛则不甘,欲抑薛尊王则不敢。故于薛之徒阳为引重而阴致微词,于王之徒外示击排而中存调护……宗羲此书犹胜国门户之余风,非专为讲学设也。然于诸儒源流分合之故,叙述颇详,犹可考见其得失,知明季党祸所由来……

46.《中州人物考》 8卷 清 孙奇逢

载河南人物。分理学、经济、忠节、清直、方正、武功、隐逸七科,皆明代人。

47.《东林列传》 24卷 清 陈鼎

载180余人。

48.《儒林宗派》 16卷 清 万斯同

自孔子以下至明末诸儒,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次。

49.《明儒言行录》 10卷 《续录》 2卷 清 沈佳

录133人,附见83人。沈佳宗朱熹,故以薛瑄为明儒之宗,于陈献章颇致不满,虽收王守仁,而守仁弟子则删汰甚严,王畿、王艮咸不预焉,与《明儒学案》之宗旨不同。

50.《史传三编》 56卷 清 朱轼

包括名儒、名臣、循吏三编。

51.《闽中理学渊源考》 92卷 清 李清馥

李光地之孙。自杨时起,下迄明末。

52.《孙威敏征南录》 1卷 宋 滕元发

记孙沔与狄青平侬智高事。时朝廷专赏狄青,沔之功不显,此为表沔功绩著。

53.《骖鸾录》 1卷 宋 范成大

乾道时出知静江府,记途中所见。

54.《吴船录》 2卷 宋 范成大

淳熙时,由四川取水程赴临安,随日记所见,古迹形胜言之最悉,如释继业纪乾德二年太祖遣三百僧往西方求舍利贝多叶书路程。

55.《入蜀记》 6卷 宋 陆游

乾道五年自山阴入川,述其路途所经,于山川风土叙述颇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

56.《西使记》 1卷 元 刘郁

元宪宗时,锡里库西征西域、苏丹诸国,宪宗遣常德西使锡里库军中,所记但据见闻,不能考证古迹。其所经,今皆在屯田列障之内。

57.《保越录》 1卷 佚名

记胡大海初攻绍兴败绩,守将为吕珍,记胡军淫掠及发宋陵事。

58.《闽粤巡视纪略》 6卷 清 杜臻

平台湾后,杜臻奉诏视察粤闽,凡沿海形势、营伍制度、兵数多寡及诸洋列戍控置,皆述其详。

59.《扈从西巡日录》 1卷 清 高士奇

康熙癸亥,帝至五台山,士奇记途中闻见。

60.《松亭行纪》 2卷 清 高士奇

康熙辛酉,帝出喜峰口(谓为古松亭关),士奇记其行。

61.《孔子世家补》 12卷 宋 欧阳士秀

据《皇极经世》以驳《史记》。《大典》本。

62.《孔子实录》 1卷

叙次无体例。

63.《孔子论语年谱》 1卷 旧题 元 程复心

以《论语》各章分隶于孔子年谱,牵强附会,末有驳季本《圣迹图考》。季本为明代人,此书殆明末人伪作。

64.《孟子年谱》 1卷 旧题 元 程复心

取《孟子》七编为编年,谬妄与上书同。

65.《阙里志》 24卷 明 陈镐

此为第一本阙里志(弘治时修),崇祯中孔允植重订,编次冗杂。

66.《三迁志》 12卷 清 孟衍泰 王特选 仲蕴锦

因吕元善旧志重修。

67.《孟子生卒年月考》 1卷 清 阎若璩

博引诸书,考孟子出处始末,而于生卒年月,卒无的据。按《山堂肆考》谓孟子生于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卒于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年84。若璩独不引之,盖先儒诂经不取杂书也。

68.《孔子年谱》 5卷 清 杨方晃

69.《至圣编年世纪》 24卷 清 李灼 黄晟

李灼作《孔子生日说》,谓《公》、《榖》与《史记》所记差一年,《公》《榖》所记为怀妊,《史记》所记为诞生,殊为穿凿。

70.《洙泗源流》无卷数 佚名

71.《别本晏子春秋》 6卷 旧题 齐 晏婴

即《晏子春秋》,但次第已乱。

72.《尹和靖年谱》 1卷 佚名

尹焞门人所记。

73.《周子年谱》 1卷 宋 度正

记周敦颐。

74.《朱子年谱》 1卷 宋 袁仲晦

较王懋竑本疏略。

75.《君臣相遇录》 10卷 佚名

载韩琦事迹。

76.《范文正遗迹》 1卷 佚名

记范仲淹生平游历。

77.《言行拾遗事录》 4卷 佚名

记范仲淹言行事迹。

78.《道命录》 10卷 宋 李心传

记程子、朱子进退始末,元程荣秀已损益之,大旨不出门户之见。

79.《饶双峰年谱》 1卷

记饶鲁事,鲁自称为黄榦弟子,是书多记讲学事。《大典》本。

80.《许鲁斋考岁略》 1卷 元 耶律有尚

有尚为许衡门生,记许衡言行也。《大典》本。

81.《刘文靖公遗事》 1卷 元 苏天爵

记刘因之事,《元史·刘因传》采之。

82.《草庐年谱》 2卷 《附录》 2卷 明 危素

吴澄年谱也。

83.《褒贤集》 5卷 佚名

取宋元人著作有关范仲淹者合为一书。

84.《滁阳王庙岁祀册》 1卷 佚名

祀郭子兴之规条庙碑。

85.《崔清献全录》 10卷 明 崔子璲

记崔与之(宋理宗时丞相)遗事遗文。

86.《陆右丞蹈海录》 1卷 明 丁元吉

记陆秀夫,采《宋史》及龚开所作传、黄缙所作年谱。

87.《张乖崖事文录》 4卷 明 颜端 徐澣

辑张咏遗事遗文,咏全集尚有传本,颜、徐未见。

88.《李卫公通纂》 4卷 明 王承裕

记李靖遗事遗文。

89.《阳明先生浮海传》 1卷 明 陆相

记王守仁初谪龙场,经杭州遇害落水,漂至龙宫得生还事,荒诞不经。

90.《朱子实纪》 12卷 明 戴诜

是书详述朱子始末。

91.《韩祠录》 3卷 明 叶性 谈伦

记潮州韩愈遗迹。

92.《传信辨误录》 1卷 明 陈虞岳

其祖陈循,土木之变为首揆,景帝欲废英宗太子,循依违不能匡正,陈建《通纪》载其事。此书为其祖辩诬,然大多无确证。

93.《吴疏山集》 17卷 明 吴悌

吴悌学出于王守仁,其文仅3卷,以下皆诰敕及表章颂美之文。

94.《胡梅林行实》 无卷数 明 胡桂奇编

记其父胡宗宪事。

95.《忠烈编》 10卷 明 孙堪 孙墀 孙升编

宸濠之变,孙燧抗节死,其子汇其制诰、卷牍、碑状、志传。

96.《董子故里志》 6卷 明 李廷宝

董仲舒广川人,而广川括景州、德州、枣强三地,三地皆争之。

97.《濂溪志》 9卷 明 李桢

述周子事。

98.《濂溪志》 13卷 明 李嵊慈

辑补李桢旧志。

99.《东方类语》 16卷 明 朱维陛

类聚东方朔事迹,征引猥杂。

100.《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 8卷 明 司马晰

101.《武侯全书》 20卷 王士骐

搜罗完备,而真伪芜杂。

102.《米襄阳外纪》 12卷 明 范明泰

纪米芾遗事。

103.《薛文清年谱》 1卷 旧题 明 杨鹤

实杨嗣昌据薛瑄门人张鼎所作加以重订。

104.《苏米谭史》 1卷 《苏米谭史广》 1卷 明 郭化

采苏轼、米芾轶事可资谈柄者。

105.《海珠小志》 5卷 明 李韡

宋李昂英捐修海珠慈度寺,其裔李韡考寻古迹辑此书。

106.《襄阳外编》 无卷数 明 顾道洪

记孟浩然。

107.《程朱阙里志》 8卷 明 赵滂

108.《考亭朱氏文献全谱》 12卷 明 朱钟文

109.《温公年谱》 6卷 明 马峦

110.《梅墟先生别录》 2卷 明 李日华 郑琬

记嘉兴周履靖能诗好事,与妻桑贞白自相唱和,多刊书籍,明季所谓山人之流。

111.《张抱初年谱》 1卷 明 冯奋庸

记其师张信民。

112.《心斋类编》 2卷 明 王元鼎

记王艮于崇祯四年从祀孔庙始末。《明史》艮附王畿传,不载从祀事,今孔庙亦无艮位,不知何以有此书。

113.《逊志斋外纪》 2卷 《续集》 2卷 明 姚履旋

记方孝孺。

114.《周元公集》 10卷 明 周沈珂

周敦颐作品仅五之一。

115.《周氏遗芳集》 5卷 明 周沈珂

116.《灵卫庙志》 1卷 明 夏宾

建炎三年金兵攻临安,钱塘令朱跸抗战死,立庙建祠,是书记其事也。

117.《宋四家外纪》 49卷

蔡襄(徐icon作)、苏轼(王世贞作)、黄庭坚(陈之伸作)、米芾(范明泰作),此为坊贾合刊。

118.《罗江东外纪》 3卷 清 闵元衢

记罗隐。

119.《贺监纪略》 4卷 清 闻性善 闻性道

记贺知章遗文轶事,采撷颇富。

120.《姑山事录》 8卷 清 吴肃公 杜名齐

述明末沈寿民事。寿民曾劾杨嗣昌、熊文灿,福王时又几为马、阮所害。

121.《谢翱年谱》 1卷 清 徐沁

载宋遗民谢翱事。

122.《宁海将军固山贝子保越平闽实绩》 1卷

记富喇塔征耿精忠事。

123.《保台实绩录》 1卷

台州兵巡道杨应魁从富喇塔,与耿精忠战于台州,是书记其政绩。

124.《杨公政绩记》 1卷 清 黄家遴

记明天顺间循吏杨继宗(嘉兴知府)事迹。

125.《陆象山年谱》 2卷 清 李绂

九渊年谱,有其弟子袁燮、傅子云同编,李绂董加补辑,大旨申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论之说。

126.《考订朱子世家》 1卷 清 江永

127.《曹江孝女庙志》 10卷 清 沈志礼

记孝女曹娥事。曹娥事在汉顺帝时,见于邯郸淳所撰碑。

128.《汉末英雄记》 1卷 旧题 魏 王粲

已佚,王世贞辑成,凡44人。

129.《广卓异记》 20卷 宋 乐史

采汉魏以下至五代,以补《卓异记》。

130.《靖康小雅》 1卷 佚名

录靖康死事之臣12人,自《北盟会编》辑出。

131.《绍兴正论》 1卷 旧题 湘水樵夫

录不附和议遭秦桧贬谪者三十人。

132.《桐阴旧话》 1卷 宋 韩元吉

录韩氏(韩维等)家世旧闻13条,以京师第门有桐木故名,桐木韩家别于魏国韩家(琦)。

133.《南渡十将传》 10卷 宋 章颖

刘锜、岳飞、韩世忠、李显忠、魏胜、张俊、虞允文、张子盖、张宗颜、吴玠。

134.《稗传》 1卷 元 徐显

记元末王艮、柯九思、王冕等事。

135.《伊洛渊源续录》 6卷 明 谢铎

继朱子《伊洛渊源录》而作。所录21人,以朱子为主。

136.《宋遗民录》 15卷 明 程敏政

前列王炎午、谢翱、唐珏,后附汪元量、龚开、郑思肖等8人。

137.《考亭渊源录》 24卷 明 宋端仪 薛应旗重订

仿《伊洛渊源录》,首列李侗、胡宪、刘子翚、刘勉之四人以溯师承,次载朱子始末,又次同时友人张栻等7人,又次则弟子黄榦以下293人。

138.《鹿城书院集》 无卷数 明 邓淮

录南宋温州之士游二程、张、朱之门者,有周行己等23人。

139.《莆阳文献》 13卷 《列传》 75卷 明 郑岳 黄起龙重订

采莆田仙游人自梁陈迄明著作诗文并事迹,采掇繁富。

140.《群忠录》 2卷 明 唐龙

记太祖时征陈友谅诸臣姓名事实。

141.《名臣言行录前集》 12卷 《后集》 12卷 明 徐咸

142.《毗陵忠义祠录》 4卷 《附录》 1卷 明 叶夔

载南宋末常州知府姚訔、通判陈炤抗元死节事。

143.《建宁人物传》 4卷 明 李默

凡417人,皆本之旧志,疏略甚多。

144.《纪善录》 1卷 明 杜琼

记吴中循吏先贤,自洪武迄正统,凡40人。

145.《三家世典》 1卷 明 郭勋

辑徐达、沐英、郭英三家世系、履贯、勋阀、遭遇,大抵本实录、国史。

146.《淮郡文献志》 26卷 《补遗》 1卷 明 潘埙

147.《祥符乡贤传》 8卷 明 李濂

148.《祥符文献志》 17卷 明 李濂

以上二书所录皆明代之人。

149.《金华先民传》 10卷 明 应廷育

150.《国琛集》 2卷 明 唐枢

记明初迄嘉靖人物,简陋。

151.《闽学源流》 16卷 明 杨应诏

记杨时以后诸儒至于蔡清,共195人。

152.《道南源委录》 12卷 明 朱衡

始于杨时,附以游酢、王蘋,闽士咸载焉。

153.《东吴名贤记》 2卷 明 周复俊

记吴中名贤,自商相巫咸至明代魏校,共47人,仿《华阳国志》体例,然所记简略。

154.《列卿记》 165卷 明 雷礼

胪列明代职官姓名,自洪武至嘉靖末。

155.《内阁行实》 2卷 佚名

从《列卿记》中录出之一部分。

156.《善行录》 8卷 《续录》 2卷 明 张时彻

凡435人,取自史传。

157.《逸民传》 2卷 旧题 明 皇甫涍

实皇甫濂作,起晋孙登,迄宋林逋,共百人。

158.《元祐党人碑考》 1卷 明 海瑞

《元祐党人碑》载于李心传《道命录》与马纯《陶朱新录》者互有异同,是编以《道命录》为主,阙者以他书补之,故所录较他书为多,所附庆元伪学党籍,与他书无异同,不及《永乐大典》所载详备。

159.《圣学宗传》 18卷 明 周汝登

王守仁→王艮→徐樾→颜钧→罗汝芳→杨起元、周汝登。

汝登欲合儒释而会道之,辑《圣学宗传》,尽采先儒语类禅者以入。

160.《献征录》 120卷 明 焦竑

采自洪武至嘉靖名人事迹,搜采极博,然文颇泛滥,不皆可据。又引据之书,或注或不注。

161.《明十六种小传》 4卷 明 江盈科

分忠、孝、廉、节、慈、宽、明、慎、隐、怪、机、侠、奸、谄、贪、酷十六目,大抵委巷之谈。

162.《夥坏封疆录》 1卷 明 魏应嘉

皆诸臣之不附魏忠贤者,其词狂悖,列35人。

163.《东林点将录》 1卷 明 王绍徽

以梁山108人配属东林诸人,所传各本,名或有异同。

164.《东林籍贯》 1卷 佚名

共162人。

165.《东林同志录》 1卷 佚名

共319人。

166.《天监录》 1卷 佚名

列“真心为国不附东林”103人,皆奄党也。

167.《廉吏传》 无卷数 明 黄汝亨

宋费枢《廉吏传》采114人,自春秋迄五代,汝亨以为未备,增五代前33人,续添宋元64人,共得211人,分上中下三等。

168.《历代循良录》 1卷 清 孙蕙

汇历代循良事迹,惟取县令。

169.《古人几部》 6卷 清 陈允衡

所录皆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之人。

170.《历代党鉴》 5卷 清 徐宾

自东汉党锢至曹爽、贾充、王伾、王叔文、牛僧孺、李德裕、宋之洛蜀朔三党、元祐党籍、庆元伪学以及明之东林、魏党,又采各家论朋党之语附于后。

171.《畿辅人物志》 20卷 清 孙承泽

记明一代畿辅人物。

172.《四朝人物略》 6卷 清 孙承泽

承泽习掌故,精赏鉴,故所撰《春明梦余录》《庚子销夏记》皆考证详明,而史笔叙述,非其专门也。

173.《益智录》 20卷 清 孙承泽

起周迄明,凡圣贤名人言行可录者,而明人事居三之一,门户之见甚深。

174.《顾氏谱系考》 1卷 清 顾炎武

考据顾氏谱系。

175.《荆门耆旧纪略》 3卷 《列女纪略》 1卷 清 胡作柄

176.《学统》 56卷 清 熊赐履

以孔、颜、曾、子思、孟、周、二程、朱九人为正统,自闵子至罗顺钦23人为翼统,冉伯牛至高攀龙178人为附统,荀子至王守仁7人为杂统。

177.《道统录》 2卷 《附录》 1卷 清 张伯行

因仇熙《道统录》而增辑。

178.《道南源委》 6卷 清 张伯行

因朱衡《道南源委录》重加考订。

179.《伊洛渊源续录》 20卷 清 张伯行

因谢铎《伊洛渊源续录》、薛应旗《考亭渊源录》二书重加考订。

180.《嘉禾征献录》 46卷 清 盛枫

记明代嘉兴人物。

181.《人瑞录》 1卷 清 孔尚任

记康熙二十七年天下奏报寿民自70岁至百岁以上者共37万余人。

182.《修史试笔》 2卷 清 蓝鼎元

183.《道学渊源录》 1卷 清 王植

184.《蜀碧》 4卷 清 彭遵泗

纪蜀乱始末及死节士女,自崇祯元年至康熙三年。体例冗杂。

185.《西征记》 1卷 宋 庐襄

北宋人赴京考试纪行之作,颇近传奇小说。

186.《乙巳泗州录》 1卷 宋 胡舜申

舜申在泗州,亲见朱;父子往来及徽宗幸泗州事,然记载寥寥。

187.《己酉避乱录》 1卷 宋 胡舜申

记金兵攻平江。时舜申在平江,颇诋韩世忠。

188.《逢辰记》 1卷 佚名

记吕颐浩事。《大典》本。

189.《勤王记》 1卷 旧题 宋 臧梓

记建炎三年金兵攻泗州,诸路勤王事。《大典》本。

190.《西征道里记》 1卷 宋 郑刚中

绍兴己未,陕西初复,郑刚中奉谕往陕安抚,记其所见闻。《大典》本。

191.《乌台诗案》 1卷 旧题 宋 朋九万编

苏轼坐作诗讪谤,追赴御史狱,此为当时诗案也。此本似从胡仔《渔隐丛话》录出,而托名朋九万。

192.《客杭日记》 1卷 元 郭畀

193.《使西域记》 1卷 明 陈诚

永乐中李达、陈诚使西域,历哈烈、撒马儿罕等17国,记山川风俗物产,其所经不过嘉峪关外一二千里,见闻未广,传述失真,不足征信。

194.《使交录》 18卷 明 钱溥

乃天顺六年使安南所作,多赠答诗文。

195.《淮封日记》 1卷 明 陆深

封淮王途中所作,其中纪马中锡抚贼事较详。

196.《使西日记》 1卷 明 都穆

奉使册封庆藩妃,至宁夏,记道路所经,于碑碣古迹载之颇详。

197.《断碑集》 1卷 明 方豪

重立颜真卿所书宋璟神道碑,碑在沙河。

198.《滇程记》 1卷 明 杨慎

谪永昌时记程之作。

199.《南内记》 1卷 佚名

即英宗所居之南城。

200.《西迁注》 1卷 明 张鸣凤

谪川所记,其中碑刻多载全文。

201.《蜀道驿程记》 2卷 清 王士祯

士祯为四川试官,记所经历,较士祯他行记精核。

202.《南来志》 1卷 清 王士祯

奉使祭南海。

203.《使琉球记》 1卷 清 张学礼

康熙元年奉使琉球所作。

204.《塞北小钞》 1卷 清 高士奇

从康熙北行所记。

205.《伪豫传》 1卷 宋 杨克弼

述刘豫降金僭号始末,克弼曾为刘豫之臣,后归宋。

206.《徐海本末》 1卷 明 茅坤

记胡宗宪诱杀徐海事,时茅坤在宗宪幕中,皆所亲见,叙述特详。

载记

1.《吴越春秋》 10卷 汉 赵煜

此为元大德十年丙午刊本。徐天祜音注。

赵煜所述虽稍伤曼衍,而词颇丰蔚,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徐天祜注颇有考证。

2.《越绝书》 15卷 佚名

实东汉初会稽袁康作,同郡吴平所定。其文纵横曼衍,与《吴越春秋》相类,而博丽奥衍则过之。又多杂术数家言,皆汉人专门之学,非后来所能依托。

亦元大德丙午绍兴路刊。已非全书。

3.《华阳国志》 12卷 《附录》 1卷 晋 常璩

叙四川开辟以来事,自公孙述、刘备、刘禅,至晋平蜀,李特、雄、期、寿、势,又有《先贤士女志》《后贤志》《三州士女》等编。常璩即劝李势降桓温者。

是书已残缺,宋李<为之补缀。

4.《邺中记》 1卷 晋 陆翙

翙书本为二卷,记石虎之事,后人摭唐人马温所作《邺都故事》以补之,并为一卷。其书已佚,从《大典》中辑得72条。虽篇帙无多,而叙述典核,颇资考证。

5.《十六国春秋》 100卷 旧题 魏 崔鸿

实明屠乔孙、项琳伪撰,崔鸿所作北宋时已亡。

6.《别本十六国春秋》 16卷 旧题 魏 崔鸿

亦伪书,其出在屠伪本之前,或为节录崔鸿原书所成。

7.《蛮书》 10卷 唐 樊绰

樊绰官于安南经略使幕府,亲见蛮事,故于六诏种族风俗、山川道里及前后措置始末,撰次极详,实舆志中最古之本。成于唐懿宗时。此书久佚,从《大典》辑出,已断烂不尽可读。

8.《钓矶立谈》 1卷

实史虚白之子所撰,杂录南唐事迹,附以论断。

9.《江南野史》 10卷 宋 龙衮

记南唐事,用纪传体,此本佚脱已半。叙次冗杂,殊乖史体,然与《五代史》颇有异同,可资考证。

10.《江南别录》 1卷 宋 陈彭年

记南唐事,其书颇好语怪,然其他可取者多。按彭年幼时即负文名,为李后主召入宫中,故于南唐事见闻甚详,为《资治通鉴》采用甚多。

11.《江表志》 3卷 宋 郑文宝

记南唐事。郑文宝亦南唐旧臣,后降宋,今仅存24页。

12.《江南余载》 2卷 佚名

此书实据郑文宝《江表志》为稿本。

13.《三楚新录》 3卷 宋 周羽翀

三楚者,长沙马殷、武陵周行逢、江陵高季兴,皆据楚地称王。此书记其兴废本末,其中与史不合者甚多。

14.《锦里耆旧传》 4卷 宋 句延庆

一名《成都理乱志》。纪王氏、孟氏据蜀时事,其体实近编年,所录西蜀兴废之迹,亦颇简略,惟于诏敕章表书檄,记载独详。

15.《五国故事》 2卷 佚名

为北宋初作品,以吴杨氏、南唐李氏、蜀王氏孟氏、南汉刘氏、闽王氏为五国,实小说之体,记录繁碎。

16.《蜀梼杌》 2卷 宋 张唐英

编年体,载王建、孟知祥据蜀事迹颇为详备。

17.《南唐书》 30卷 宋 马令

采及诗话小说,不免芜杂琐碎,不及陆游之作,然椎轮之始,令实有功。

18.《南唐书》 18卷 《音释》 1卷 宋 陆游

宋初撰南唐事者六家(徐铉、王举、路振、陈彭年、杨亿、龙衮),其后撰南唐书者三家(胡恢、马令、陆游),而游书尤简核有法。

19.《吴越备史》 4卷 《补遗》 1卷 旧题 宋 范坰 林禹

载钱镠以下累世事迹,图表俱佚,实钱俶之弟钱俨所作。

20.《安南志略》 19卷 元 黎崱

崱安南人,元世祖伐安南,降于元。所记安南事实与《元史》列传多有异同。其他山川人物,叙述亦皆详赡。

21.《十国春秋》 114卷 清 吴任臣

吴14卷,南唐20卷,前蜀13卷,后蜀10卷,南汉9卷,楚10卷,吴越13卷,闽10卷,荆南4卷,北汉5卷,十国纪元世系表合1卷,地理志2卷,藩镇表1卷,百官表1卷。

于旧说虚诬多所辨证。五表考订尤精,可称淹贯。

22.《越史略》 3卷 佚名

又名《大越史略》,纪安南事。上卷为赵陀诸王、西汉至石晋交州牧守姓名、吴权、十二使君、丁部领、黎桓以下诸王,中下卷皆曰阮纪,自李公蕴以下诸王记载特详。此书当是陈朝陈普或黎休所作。此书唐以前全袭史文,自丁部领以下则出其国人之词,与史殊有异同。

23.《朝鲜史略》 6卷 佚名

一名《东国史略》。乃明时朝鲜人所纪其国治乱兴废之事。始于檀君,终于高丽恭让王王瑶。自新罗朴氏以前稍略,而高丽王建以后皆编年纪载,事迹颇具。

24.《晋史乘》 1卷 《楚史梼杌》 1卷 佚名

此为元吾邱衍摭拾《左传》《国语》《说苑》《新序》及诸子书汇次。后书坊改题书名,伪称古籍。

25.《十六国考镜》 1卷 旧题 宋 石延年

载十六国世代,共六千言,伪托宋人所作。

26.《西夏事略》 1卷 旧题 宋 王称

实王偁《东都事略》中之西夏传,作伪者钞出。

27.《明氏实录》 1卷 明 杨学可

记明玉珍父子始末,序次颇详。

28.《高丽史》 2卷 高丽 郑麟趾

原本有130余卷,仅存2卷。

29.《唐余纪传》 24卷 明 陈霆

以南唐承唐之正统,体例学《新五代史》。

30.《南诏事略》 1卷 明 顾应祥

摭各史蛮夷传及滇中旧志参订而成,所载郑氏世次及一切事实,皆诸书所未载。

31.《吴越纪余》 5卷 附《杂吟》 1卷 明 钱贵

纪春秋吴越事,所载皆习见之事。

32.《滇载记》 1卷 明 杨慎

纪滇域原始及各部姓种类。

33.《陈张本末略》 1卷 附《方国珍本末略》 1卷 明 吴国伦

多疏略。

34.《越峤书》 20卷 明 李文凤

以黎>《安南志略》为蓝本,益以洪武至嘉靖事,朱彝尊极称其书。

35.《孤忠小史》 18卷 佚名

实即李文凤《粤(越)峤书》。

36.《朝鲜国纪》 1卷 明 黄洪宪

洪宪奉使朝鲜,睹其国先世实纪,因成此书,然所录甚略。

37.《吴越世家疑辨》 1卷 明 马荩臣

欧阳修《新五代史·吴越世家》,极言其汰侈暴敛。荩臣之师钱德洪为钱镠十九世孙,因令荩臣摘钱氏爱民政绩,以证《吴越世家》之妄。

38.《后梁春秋》 2卷 明 姚士粦

欲以萧詧续梁正统,用编年体。

39.《韩氏事迹》 1卷 《方氏事迹》 1卷 明 刘文进

记韩林儿、方国珍。纪事本末体。

40.《南诏野史》 1卷

实阮元声作,托名于倪辂、杨慎。前半册逐条标目,颇丛琐。后半册大蒙国以下,则历纪蒙氏始据南诏以迄于段明。末叙明代平滇始末。

41.《南唐拾遗记》 1卷 清 毛先舒

皆习见之事。

42.《十六国年表》 1卷 清 张愉曾

43.《中山沿革志》 2卷 清 汪楫

册封琉球国王时所作,专纪中山世系。

44.《十六国年表》 22表 清 孔尚质

以伪本崔鸣《十六国春秋》列传改为编年。

地理

1.《三辅黄图》 6卷 佚名

皆记长安古迹,以汉为主。三辅者京兆、冯翊、扶风也。晁公武谓梁陈间人作,程大昌谓今本唐肃宗以后人作。此书记宫殿苑囿之制,条分缕析,至为详备,考古者恒所取资,惟兼采《西京杂记》《汉武故事》诸伪书,《洞冥记》《拾遗记》诸杂说,爱博嗜奇,转失精核,不免为白璧微瑕耳。

2.《禁扁》 5卷 元 王士点

详载历代宫殿门观池馆苑御等名,凡116目15篇。欧阳玄、虞集皆以详赡推之。

3.《元和郡县志》 40卷 唐 李吉甫

原有图,已亡佚,又有六卷多亦亡佚,篇目断续,颇难寻检。《四库》仍勒为40卷,以存吉甫之旧。《舆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

4.《太平寰宇记》 193卷 宋 乐史

宋太宗统一时所作。其书采摭繁富,惟取赅博,并录人物、题咏、古迹,开后来方志列人物、艺文之先河。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是书虽卷帙浩博,而考据特为精核。原本200卷,今佚7卷。

5.《元丰九域志》 10卷 宋 王存等奉敕撰

详载全国地理,始于四京,终于省,凡州县皆依路分隶,列地理、户口、土贡、乡镇、名山大川。其于距京距府,旁郡交错,四至八到之数,缕析最详,叙次简洁有法。此本为毛晋影钞北宋刻本。

6.《舆地广记》 38卷 宋 欧阳忞

前四卷先叙历代疆域,五卷以后乃列宋郡县名,体例特为清晰。燕云十六州等列入化外州。端委详明,较易寻览,亦舆记中之佳本。

欧阳忞,晁公武称无其人,而陈振孙以为其书成于政和中,忞,欧阳修之从孙。

7.《方舆胜览》 70卷 宋 祝穆

祝穆为朱熹弟子。所记以临安为首,分十七路,各系所属府州军于下,所述惟南渡疆域而已。大抵他志乘所详者皆在所略,惟于名胜古迹多所胪列,而诗赋序记所载独备,盖为登临题咏而设。然采摭颇富,大致详赡。

8.《明一统志》 90卷 明 李贤等奉敕撰

天顺中修成,体例根据《大元一统志》(其书已佚,《大典》中尚有佚文),然纂修不出一手,舛讹牴牾,《日知录》讥之。此本内有嘉、隆时所建置,盖后人已有所续入。

9.《大清一统志》 500卷 乾隆二十九年奉敕撰

初辑于乾隆八年,每省先立统部,冠以图表,下列分野、建置沿革、形势、职官、户口、田赋、名宦。府州县又各立表,下列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21门。共342卷。

乾隆二十二、二十八、四十年定伊犁,收回部,抚云南,又加增修。

10.《吴郡图经续记》 3卷 宋 朱长文

书成于元丰七年,载苏州一地。上卷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15门,中卷分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6门,下卷分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7门。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为郡志之最古者。

11.《乾道临安志》 3卷 宋 周淙

原本15卷,今仅存3卷。第一卷记宫阙官署题曰行在,二卷记沿革星野风俗……叙录简括,三卷记自吴至宋诸牧守。书虽残缺,而考武林掌故,必首称此书。

12.《淳熙三山志》 42卷 宋 梁克家

分地理、公廨、版籍、财赋、兵防、秩官、人物、寺观、土俗9门,主于纪录掌故,所记十国遗事,可资考证。(三山似即闽泉州。)

13.《吴郡志》 50卷 宋 范成大

分39门,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中之善本,往往夹注之中又有夹注。是书成大晚年作,郡人龚颐、滕茂、周南等助之。成大死后,人谓此书不出成大手,以是不得锓版。绍定时赵汝谈作序,以周必大墓志定此书实成大自撰,论乃定。

14.《新安志》 10卷 宋 罗愿

即徽州也。首州郡,次物产、贡赋,次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县,次先达,次进士题名,次牧守,次杂录,叙述简括,引据亦极典核。物产一门乃愿专门之学,征引尤为该备。(成于淳熙时。)

15.《剡录》 10卷 宋 高似孙

高似孙媚韩侂胄,居官贪酷。此乃所作《嵊县志》也。征引该洽,唐以前佚事遗闻颇赖以存。其先贤传,必注出处。其山水记,仿《水经注》。脉络井然,而风景如睹,均可为方志取法。(成于宁宗嘉定时。)

16.《嘉泰会稽志》 20卷 《宝庆续志》 8卷 宋 施宿撰张淏续

即绍兴府志也。不用以纲统目之例,但标细目117,叙次有法。后25年,张淏续50目,亦简核不苟。皆地志中之有体要者。

17.《嘉定赤城志》 40卷 宋 陈耆卿

即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分十五门。耆卿为叶适弟子,叙述咸中体裁,旧有图十三,今本图已佚。

18.《宝庆四明志》 21卷 《开庆续志》 12卷 宋 罗濬撰梅应发 刘锡续

初,知庆元府胡榘命方万里因张津《四明图经》重加增订,事未成,罗濬继之。前十一卷为郡志,分9门46子目,后十卷为鄞、奉化、慈谿、定海、昌国、象山各县志。郡志与县志不相混,叙述谨严。

开庆元年,梅应发、刘锡作《续志》,专记吴潜治鄞三年政绩,于山川疆域已详旧志者概未之及,然吴潜政绩可观。其文集无传,此志载潜《吟稿》二卷。

19.《澉水志》 8卷 宋 常棠

实澉浦镇志也。分十五门,冠以舆图,叙述简核,纲目该备,8卷仅44页。明韩邦奇《朝邑县志》言约事尽,世以为特绝之作,其源乃出于此。(成于理宗绍定时。)

20.《景定建康志》 50卷 宋 周应合

即金陵府志。旧有乾道、庆元二志,应合之为一,复增补正讹。首为留都4卷,次图表志传45卷,末拾遗1卷。援据该洽,条理详明。

21.《景定严州续志》 10卷 宋 郑瑶 方仁荣

严州于宋为遂安军,度宗尝领节度使。是书叙述简洁。

22.《咸淳临安志》 93卷 元 潜说友

潜说友,宋亡降元,其人不足道,而书颇有条理。前十五卷为行在所录,记宫禁曹司之事,自十六卷以下乃为府志。区划明晰,体例井然,可为都城记载之法。后人作《西湖志》多采之。今本已佚碑刻七卷。

23.《至元嘉禾志》 32卷 元 徐硕

即嘉兴路志也。序次甚详,考证典核,而碑碣多至十一卷,自三国六朝以至南宋,备载无遗。

24.《大德昌国州图志》 7卷 元 冯夏京 郭荐

即定海县。因旧志重订,刊削浮词,简而有要。

25.《延祐四明志》 17卷 元 袁桷

袁桷文章博雅,为一时台阁之冠。此书分十二考,条例简明,最体要,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视至元嘉禾、至正无锡诸志,更为赅洽,惟自第九卷至第十一卷已亡佚。

26.《齐乘》 6卷 元 于钦

专记三齐舆地(山东),分八类: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简核淹贯,向来称善本,苏天爵亦推挹甚至。

27.《至大金陵新志》 15卷 元 张铉

续周应合《建康志》以后七八十年事,其书亦依周书凡例。

28.《无锡县志》 4卷

约洪武时所作,分邑里、山川、事物、词章,词简事该,亦地志之善本。

29.《姑苏志》 60卷 明 王鏊

苏州自宋范成大、明卢熊后纂辑久缺,弘治中吴宽等续修未成,王鏊因宽旧稿与祝允明、文璧等芟繁订讹,分31门,繁简得中,考核精当。

30.《武功县志》 3卷 明 康海

仅7篇: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官师、人物、选举。王士祯谓其文简事核,训词尔雅。石邦教称其义昭劝鉴,尤严而公,乡国之史,莫良于此。

31.《朝邑县志》 2卷 明 韩邦靖

分7篇,仅24页,古今志乘之简无有过于是书者,而宏纲细目,包括略备。盖他志多夸饰风土,而此志能提其要,故文省而事不漏。然叙次点缀,若有余闲,宽然无局促束缚之迹。自明以来惟康海《武功县志》与此志最为有名。论者谓《武功志》体例谨严,源出《汉书》;此志笔墨疏宕,源出《史记》。然后来志乘多以康氏为宗,而此志莫能继轨。

32.《岭海舆图》 1卷 明 姚虞

凡12图,首为全省图,次十府十图,终以南夷图,图各有叙,大旨厚今薄古,略山川详厄塞,略战官详兵马钱粮,略文事详武备。湛若水、钱曾极推之。

33.《滇略》 10卷 明 谢肇淛

分为十门。大抵本图经旧文,稍附益以新事,而引据有征,叙述有法。

34.《吴兴备志》 32卷 明 董斯张

辑湖州故事,分26征,采摭极富。每门皆全录古书,载其原文。

35.《钦定日下旧闻考》 120卷 乾隆三十九年奉敕撰

因朱彝尊《日下旧闻》旧本删繁补缺,朱本分13门,钦定本增为15门。

36.《钦定热河志》 80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

分24门。

37.《钦定满洲源流考》 20卷 乾隆四十三年奉敕撰

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4门。

38.《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52卷 乾隆二十一年奉敕撰

共载新图21,历代旧图12,又列表明国土分合建置沿革。疆域分4路:安西南路(嘉峪关外)、安西北路(哈密至迪化)、天山北路(伊犁)、天山南路(和阗)。又次为山水、官制、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风俗、音乐、服物、土产、藩属、杂录。

39.《钦定盛京通志》 120卷 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

旧志32卷,加以扩充。

40.《畿辅通志》 120卷 清 李卫等监修

康熙十一年令天下郡县分辑志书,于成龙延郭棻主其事。雍正七年又命天下重修通志,督臣唐执玉延田易等纂辑,后刘于义、李卫代领其事,雍正十三年成,分31目。

41.《江南通志》 200卷 清 赵宏思等监修

康熙二十二年总督于成龙等奉部檄创修,凡76卷。雍正七年尹继善奉诏重修,由黄之隽司其事,乾隆元年成。惟纂辑不出一手,微有牴牾。

42.《江西通志》 162卷 清 谢旻等监修

旧有康熙五十九年白潢增修之《西江志》,雍正七年巡抚谢旻与陶成依据白志而修成,文简事核,厘然有序。

43.《浙江通志》 280卷 清 嵇曾筠等监修

明薛应旗有《通志》72卷,康熙二十一年赵士麟等复增修,雍正九年李卫开局,由沈翼机、傅玉露、陆奎勋司其事,共54门。

44.《福建通志》 78卷 清 郝玉麟等监修

明黄仲昭有《八闽通志》,分30类。

45.《湖广通志》 120卷 清 迈柱等监修

共31门,附见13门,所记湖北较湖南为详。

46.《河南通志》 80卷 清 王士俊等监修

有顺治旧志,雍正九年田文镜开局,由孙灏、顾栋高司其事,考古证今,体例颇为整密。

47.《山东通志》 36卷 清 岳濬等监修

有嘉靖及康熙时旧本,此为雍正七年奉诏开局,杜诏主其事,于旧志体例多有改革。

48.《山西通志》 230卷 清 觉罗石麟等监修

有成化、嘉靖、万历、康熙旧本。康熙旧本系刘梅所修,五易稿而成。雍正七年奉诏开局,因旧本增订,共四十类,司其事者储大文,此处记山川形势,颇得要领。

49.《陕西通志》 100卷 清 刘于义等监修

旧有康熙志,称简当。雍正开局,沈青崖主之,分为32类。

50.《甘肃通志》 50卷 清 许容等监修

甘肃至清代始设巡抚,无旧志参考,是本系据旧时《全陕志》为蓝本。

51.《四川通志》 47卷 清 黄廷桂等监修

川志明代凡四修,惟艺文志出杨慎手,最雅赡。康熙时又曾重修,雍正七年开局,分49类。

52.《广东通志》 64卷 清 郝玉麟等监修

有康熙时旧本,共35门,然成本匆促,多因旧文。

53.《广西通志》 128卷 清 金7等监修

成书于雍正十一年,亦多因旧文。

54.《云南通志》 30卷 清 鄂尔泰等监修

康熙三十年始草创省志,雍正七年复开局,靖道谟主之,因旧志增修,分30门。

55.《贵州通志》 46卷 清 鄂尔泰等监修

与《云南通志》同时纂次,亦由靖道谟主之,至乾隆十一年刊刻始竣。

56.《历代帝王宅京记》 20卷 清 顾炎武

历代建都之制,自伏羲至元。

57.《水经注》 40卷 后魏 郦道元

《水经》旧称汉桑钦作,实误,大约是三国时作品。有郭璞与郦道元二家之注。郭注唐杜佑尚见之,今佚。郦注佚5卷,是书自明以来无善本,惟朱谋玮所校盛行,今从《大典》辑出,犹宋之善本也。补今本缺漏2128字,删今本妄增1448字,正其误字3715字,旧本经注混淆,今悉厘正。

58.《水经注集释订讹》 40卷 清 沈炳巽

据明嘉靖黄省曾刊本而以己意校定,多所厘正。

59.《水经注释》 40卷 《刊误》 12卷 清 赵一清

《水经》旧本,经注混淆,一清辨验文义,为之离析,并考证已佚5卷所载21水道。其中不免影附夸多,然旁引博征,颇为淹贯。

60.《吴中水利书》 1卷 宋 单锷

考察吴中水利三十年而成此书,原载《苏轼集》59卷中。

61.《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2卷 宋 魏岘

鄞县有它山水,唐王元暐始艺堰溉地,宋嘉定中魏岘重修。

62.《河防通议》 2卷 元 沙克什

以宋沈立汴本及金都水监本合编,分6门,凡物料功程、丁夫输运以及安桩下络、叠埽修堤诸法毕备。

63.《治河图略》 1卷 元 王喜

首列六图,图末各系以说,而附《治河方略》及《历代决河总论》二篇,大旨取李寻因其自然之说,惟以浚新复旧为主。

64.《浙西水利书》 3卷 明 姚文灏

因太湖常泛滥,主张以开江置闸围岸为首务,兼修河道田围,参考诸家之言,斟酌形势,颇为详审。

65.《河防一览》 14卷 明 潘季驯

潘治水27年,卓有成绩。此书包括《河议辨惑》《河防险要》《修守事宜》《河源河决考》,并辑录前人奏议论说80篇。隆庆中河决,季驯力主河复故道,生平规画总以“束水攻沙”为第一义。后虽时有变通,而言治河者,终以是书为准的。

66.《三吴水利录》 4卷 明 归有光

大旨以吴中水利宜专力松江,松江既治,则太湖之水东下,而他水不劳余力。

67.《北河纪》 8卷 《纪余》 4卷 明 谢肇淛

首列河道诸图,次分河程、河源、河工、河防、河臣、河政、河议、河灵8纪,详疏北河源委及历代治河利病,搜采颇备,条画亦颇详明。

68.《敬止集》 4卷 明 陈应芳

谈泰州一带河流。

69.《三吴水考》 16卷 明 张内蕴 周大韶

万历初,林应训视察三吴水道,令张、周辑成,诸水源流,诸法利弊,一一详赅,务切实用。

70.《吴中水利书》 28卷 明 张国维

列图52幅,辑章奏论议,所记虽止明代,然指陈详切。国维崇祯时治水有功,此书皆其阅历之言。

71.《钦定河源纪略》 36卷 乾隆四十七年奉敕撰

乾隆时,阿弥达奉诏探河源,言星宿海以西300里有阿勒坦郭勒,水色独黄;又西有阿勒坦噶达素齐老,为黄河真源。于是令纪昀、陆锡熊等辑此书。首冠以图,次以“质实”“证古”“辨讹”“纪事”“杂录”。按自古谈河源者或以为在西域,或以为在吐蕃,元世祖时遣笃什西探,仅达星宿海。

72.《昆仑河源考》 1卷 清 万斯同

按河源所在,历代争论,张骞言河源出盐泽,司马迁言河源出于阗,唐书又有李靖登积石山览观河源之言,元世祖令笃什西探,称得之朵甘思西鄙,潘昂霄等遂以鄂敦塔垃之潜行复见者为河源,斯同以为张骞所说不诬,而潘昂霄误。

73.《两河清汇》 8卷 清 薛凤祚

薛凤祚以天文名家,亦究心地理,此为论黄河、运河之书。

74.《居济一得》 8卷 清 张伯行

为河督时得诸阅历之作。前七卷条议东省运河坝闸堤岸及修筑、疏浚、蓄泄、启闭之法。

75.《治河奏绩书》 4卷 附《河防述言》 1卷 清 靳辅

中有川泽、漕运、河决、河道、职官、堤河等考,及修防汛地埽规、河夫额数、闸坝修规、船料工值,又有辅所上奏疏及部议、各河疏浚事宜等。

又《河防述言》为靳辅幕客陈潢所述,张蔼生笔录,分十二篇:河性、审势、估计、任人、河流、堤防、疏浚、工料、因革、善守、杂志、辨惑。

76.《直隶河渠志》 1卷 清 陈仪

述河北25大水,但记当时形势,敷陈利病,不谈考证沿革。

77.《行水金鉴》 175卷 清 傅泽洪

谈全国水道源流分合,综合古今,并及疏浚堤防,其例皆摘录诸书原文而以时代类次。谈水道者观此一篇宏纲巨目,亦见其大凡矣。传为傅泽洪幕客郑元庆所作。

78.《水道提纲》 28卷 清 齐召南

水道除《水经》外无专书,是书谈天下水道,以巨川为纲,而以所会众流为目,其源流分合,方隅曲折,则统以今日水道为主。

79.《海塘录》 26卷 清 翟均廉

谈浙江海塘。

80.《筹海图编》 13卷 明 胡宗宪

倭寇时所作,述明代海防。

81.《郑开阳杂著》 11卷 明 郑若曾

若曾师魏校、湛若水、王守仁,又与归有光、唐顺之游,入胡宗宪幕,论江防海防形势皆所目击。

82.《南岳小录》 1卷 唐 道士李冲昭

约作于唐昭宗时。列衡山五峰三涧,次叙宫观祠庙坛院之属,而以历代得道飞升之迹附之。

83.《庐山记》 3卷 附《庐山纪略》 1卷 宋 陈舜俞

舜俞尝以六十日尽游庐山而成此书,考据精核。

84.《赤松山志》 1卷 宋 道士倪守约

85.《西湖游览志》 24卷 《志余》 26卷 明 田汝成

因记湖山之胜,而及南宋事迹,体裁在地志杂史之间。

86.《桂胜》 16卷 附《桂故》 8卷 明 张鸣凤

《桂胜》以桂林之山水标目,各引证诸书叙述于前,即以历代诗文附本条下,而石刻搜采尤详。《桂故》分郡国、官名、先政、先献、游寓、杂志6门。在明代舆记中,此书与康海、韩邦靖之书鼎足而三。

87.《钦定盘山志》 21卷 清 蒋溥等奉敕撰

盘山在蓟州北25里,清帝谒陵时常驻跸于此。

88.《西湖志纂》 12卷 清 梁诗正 沈德潜

李卫于雍正中修《西湖志》,延傅玉露、沈德潜分修。乾隆南巡,沈与傅重辑为十卷,献于帝。

89.《洛阳伽蓝记》 5卷 后魏 杨衒之

魏都洛阳崇佛,庙宇极盛,永熙之乱,城郭丘墟,武定五年衒之行役洛阳,感念废兴,追叙故迹。体例明晰,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史事亦详尽,其他古迹艺文及外国土风道里,采摭繁富。

90.《吴地记》 1卷 附《后集》1卷 旧题 唐 陆广微

实北宋人作。

91.《长安志》 20卷 宋 宋敏求

考订长安古迹。凡城郭、官府、山川、道里、津梁、邮驿,以至风俗、物产、宫室、寺院,纤悉毕具,其坊市曲桥及唐盛时士大夫第宅所在,皆一一能举其处,粲然若指诸掌。

92.《洛阳名园记》 1卷 宋 李格非

记洛中园囿,自富弼以下凡19所。

93.《雍录》 10卷 宋 程大昌

考订关中古迹,以《三辅黄图》、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记》及《绍兴秘书省图》诸书互相考证。搜罗既富,辨证亦详,在舆记之中,固为最善之本也。时孝宗锐意恢复,此书亦寓经略西北之意。

94.《洞霄图志》 6卷 宋 邓牧

洞霄宫在余杭,七十二福地之一。此书分宫观、山水、洞府、古迹、人物(列仙、高道)、碑记6门。牧文章本高旷绝俗,故所录皆详略有法。

95.《长安志图》 3卷 元 李好文

宋吕大防曾作《长安图记》,元时图尚有旧碑,好文因其旧本芟除讹驳,更为补订,凡汉唐宫阙陵寝及渠泾沿革制度皆在焉。

96.《汴京遗迹志》 24卷 明 李濂

义例整齐,颇有体要,征引典核。虽其精博辨晰不及《长安志》《雍录》,而自朱梁以迄金元,数百年建置沿革,皆汇考胪编。

97.《武林梵志》 12卷 明 吴之鲸

南宋时杭州寺院极盛,至明渐废。之鲸考得426所,详记创置始末及其山川形胜。

98.《江城名迹》 2卷 清 陈宏绪

考南昌名迹,事皆目历。宏绪文章淹雅,在明末号能复古。是书叙次颇有条理,考证亦多精核,惟喜载杂事,多近小说。

99.《营平二州地名记》 1卷 清 顾炎武

营州为辽东,平州即永平,辽水之西,此书仅记辽东、辽西之古地名,至五代而止。

100.《金鳌退食笔记》 2卷 清 高士奇

士奇居太液池西,每日过金龟玉桥,能望见内苑景物,又访问内监,故记之。此书已为《日下旧闻考》全部采录。

101.《石柱记笺释》 5卷 清 郑元庆

吴兴山水清佳,唐时刻有《石柱记》,载其山川陵墓古迹古器甚详。元庆采掇诸书,为之注释。其征据考证,颇为赡博。

102.《关中胜迹图志》 32卷 清 毕沅

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4子目为纬,而以诸图附于后,援据考证,各附本条,具有始末。

103.《南方草木状》 3卷 晋 嵇含

此书《隋》《唐志》不载,《宋志》始著录。其书分草、木、果、竹4类,共80种,皆岭表之物。叙述典雅,非唐以后人所能伪。其本亦较完整。

104.《荆楚岁时记》 1卷 旧题 晋 宗懔

实为梁人。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共36事。隋杜公瞻为之作注。

105.《北户录》 3卷 唐 段公路

是书约唐懿宗时在广州所作,载岭南风土,颇为赅备,而于物产为尤详,征引亦极博洽,如《淮南万毕术》、《广志》、《南越志》、《南裔异物会要》、《灵枝图记》、陈藏器《本草》、《唐韵》、郭缘生《述征记》、《临海异物志》、陶朱公《养鱼经》、《名苑》、《毛诗义》、《船神记》、《字林》、《广州记》、《扶南传》,诸书兹已散佚。

106.《桂林风土记》 1卷 唐 莫休符

唐昭宗时作,记桂林民风土产,又其中记录唐人诗篇,为《全唐诗》所采录。

107.《岭表录异》 3卷 旧题 唐 刘恂

刘恂,昭宗时人,然此书殆成于五代。粤东舆地之书如郭义恭《广志》、沈怀远《南越志》皆已不传,刘恂此书为最古。此书从《永乐大典》辑出。记载博赡,文章古雅,于虫鱼草木所录尤繁,训诂名义率多精核,历来考据之家,皆资引证。

108.《益部方物略记》 1卷 宋 宋祁

知益州时所作。凡草木41,药9,鸟兽8,虫鱼7,共65种,列而图之,各系以赞,而附注其形状于题下。图已佚,赞皆古雅。盖力摹郭璞《山海经图赞》,往往近之,注则颇伤謇涩,亦每似所作《新唐书》。

109.《岳阳风土记》 1卷 宋 范致明

不分门目,随事载记,书虽一卷,而于郡县沿草、山川改易、古迹存亡,考证特详。其他轶闻逸事,亦颇资采择,叙述尤为雅洁,在宋人风土书中,可谓佳本。

110.《东京梦华录》 10卷 宋 孟元老

北宋人于南渡后追忆汴京繁盛而作此书。自都城、坊市、节序、风俗及当时典礼、仪卫,无不赅载。虽不过识小之流,而朝章国故,颇错出其间,核其所记,与《宋史》颇有异同,可以互相考证,订史之讹舛。

111.《六朝事迹编类》 2卷 宋 张敦颐

其书为补《金陵图经》而作,分14门,引据详核,而碑刻一门尤有资于考据。

112.《会稽三赋》 3卷 宋 王十朋

①《会稽风俗赋》(仿《三都赋》,记山川、物产、人物、古迹);②《民事堂赋》;③《蓬莱阁赋》。史铸作注。

113.《中吴纪闻》 6卷 宋 龚明之

采吴中故老嘉言懿行及其风土人文,编次成书。

114.《桂海虞衡志》 1卷 宋 范成大

共13篇。志岩洞、志金石、志香、志酒、志器、志禽、志兽、志虫鱼、志花、志果、志草木、杂志、志蛮,皆志广西风物。叙述简雅。

115.《岭外代答》 10卷 宋 周去非

周去非,宋孝宗时作官桂林,自序谓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益以耳目所见闻,凡294条,分20门,所言皆军制户籍之事,视嵇含、刘恂、段公路诸书为详。

116.《都城纪胜》 1卷 宋 耐得翁

记杭州琐事,分14门: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苑、闲人、三教外地,叙述颇详,可以见南渡后土俗民风之大略。书成于端平二年,时孟珙会元灭金,文武恬嬉,故是书以富盛相谈。

117.《梦粱录》 20卷 宋 吴自牧

全仿《东京梦华录》之体,所记南宋郊庙宫殿,下至百工杂戏。然详于叙述而拙于文采。与《武林旧事》详略互见,均可稽考遗闻。

118.《武林旧事》 10卷 宋 周密

记南宋都城杂事,目睹耳闻,最为真确。于乾道、淳熙间三朝授受、两宫奉养之故迹,叙述尤详。体例仿孟元老而词华典赡。

119.《岁华记丽谱》 1卷 附《笺纸谱》 1卷 《蜀锦谱》 1卷元 费著

成都唐宋时号为繁富、经南宋末兵燹,井闾凋敝。费著因追述旧事,自元旦至冬至无不备载,体例近《荆楚岁时记》。末附笺纸、蜀锦为川中二特产。

120.《吴中旧事》 1卷 元 陆友仁

记其乡之轶闻旧迹,以补地志之阙,其体例则小说家流也。《大典》本。

121.《平江纪事》 1卷 元 高德基

纪吴郡古迹,而亦兼及神仙鬼怪,诙谐谣谚,可裨图志佚闻。序次详赡,条理秩然,亦龚明之《吴中纪闻》之流亚也。其体不全为地志,亦不全为小说。

122.《江汉丛谈》 2卷 旧题 环中迂叟

据称明陈士元所作,其书于楚地故实,凡众说异同者,各设为答问,以疏通证明。

123.《闽中海错疏》 3卷 明 屠本畯

详记闽海水族,鳞部167种,介部90种。

124.《益部谈资》 3卷 明 何宇度

记四川山川物产及古今轶事。蜀地古迹多,文士众,物产富,是书掇拾搜罗,虽未赅备,然诠释不苟,去取颇严,以简洁胜。

125.《蜀中广记》 108卷 明 曹学佺

分名胜、边防、通释、人物、方物、仙、释、游宦、风俗、著作、诗话、画苑12目,搜采宏富,亦时有舛讹,谈蜀中掌故者终以此书为渊薮。

126.《颜山杂记》 4卷 清 孙廷铨

廷铨为益都颜神镇人。此书即叙其故乡,简核而隽异。王士祯称其记山蚕、琉璃窑器、煤井、铁冶,文笔奇峭。

127.《岭南风物纪》 1卷 清 吴绮

绮本文士,所叙简雅不支,可与《桂海虞衡志》相伯仲。共144条:气候2,石10,草木花竹60,鸟17,兽5,虫6,鳞介17,布3,香3,酒2,蔬谷4,杂事15。

128.《台海使槎录》 8卷 清 黄叔璥

巡视台湾时所作,分赤嵌笔谈、番俗六考、番俗杂记三部分,于山川风土、民俗物产言之颇详,而于攻守险隘、控制机宜及海道风信亦皆一一究悉,于诸番情势尤为赅备。

129.《龙沙纪略》 1卷 清 方式济

式济父谪黑龙江,式济往省,因据所见闻,考核古迹。分9门: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屋宇。

130.《东城杂记》 2卷 清 厉鹗

记杭州东城事85条,略于古而详于今。

131.《游城南记》 1卷 宋 张礼

张礼于元祐时游长安城南,访唐古迹,凡门坊、寺观、园囿、村墟及前贤遗迹见于载籍者,叙录甚备。

132.《河朔访古记》 2卷 佚名

实元郭啰洛纳新(葛逻禄乃贤)所作,纳新于至正五年自浙江渡淮溯河,寻吊古迹,因为之记,原本16卷,已佚。今从《大典》中辑出134条,所记皆在真定河南境内。其山川古迹多向来地志所未详,而金石遗文,言之尤悉。

133.《徐霞客游记》 12卷 明 徐宏祖

徐30岁后游各地,殁后手稿散佚,后人搜辑。第一卷自天台、雁荡以及五台、恒、华各为一篇,第二卷以下皆西南游记,凡25篇。宏祖锐于搜寻,工于摹写,足迹所经,排日记载,耳目所亲,见闻较确,黔滇荒远,舆地多疏,而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有资于考证。

134.《佛国记》 1卷 宋 释法显

晋义宁中,法显自安游天竺,经三十余国还,到京与天竺禅师互辨定以成此书。胡震亨称此书应名《法显传》。其书以天竺为中国,以中国为边地,盖释氏自尊其教,所记亦不必尽实。然六朝旧籍流传颇久,叙述古雅,亦非后来行纪所及。

135.《大唐西域记》 12卷 玄奘译 辩机撰

玄奘于贞观三年西行,归后辩机为撰此书,所叙138国,多《唐书》所不载,所述多佛典因果之事,而举其地以实之。晁公武称其记诸国风俗、衣服、幅员、物产,盖未详检此书。此书侈陈灵迹,尤不足稽,然山川道里,亦有互相证明者。

136.《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40卷 宋 徐兢

宣和六年奉使入高丽而作此书,分28门,凡其国之山川风俗、典章制度以及接待仪文、往来道路,无不详载,原本有图,今图已佚。

137.《诸蕃志》 2卷 宋 赵汝适

为提举福建路市舶时所作,所言皆海国之事,与《宋史》合,惟《宋史》多谈事迹,而此书详记风土物产,所记皆得诸见闻,叙述详核,为史家所依据。

138.《溪蛮丛笑》 1卷 宋 朱辅

南宋末人,记辰州五溪蛮之风土物产俗尚,事虽鄙而词颇雅。

139.《真腊风土记》 1卷 元 周达观

元成宗遣使真腊,达观从行,留其地三年,因记所闻见,共40则,文义颇详确。

140.《岛夷志略》 1卷 元 汪大渊

大渊至正中附贾舶浮海,越数十国,纪所闻见,以《瀛涯胜览》《真腊风土记》校之,互有不同,盖偶一维舟,不能周览无遗。作诸史外国传者皆未身历其地,而大渊皆身历而手记,又于诸国山川险要、方域疆里一一记述,较史为详。

141.《朝鲜赋》 1卷 明 董越

弘治时出使朝鲜所作,凡土地之沿革、风俗之变易以及山川亭馆人物畜产,无不详录。

142.《海语》 3卷 明 黄衷

黄衷南海人,家居,就海洋番舶,详询其山川风土,裒录成编。分4类:风俗(2目)、物产(29目)、畏途(5目)、物怪(8目),所述海中荒忽奇谲之状极详,皆出舟师舵卒所亲见。

143.《东西洋考》 12卷 明 张燮

成于万历时,仿《诸蕃志》例,惟载海国之通互市者。①西洋考(15国,附录4);②东洋考(7国,附录12);③外纪考(日本、红毛番);④税饷考(分水编、陆编、职官、公署);⑤舟师考(分内港水程、祭祀占验、水醒水忌、定日、恶风潮汐);⑥税珰考(记神宗时内官高寀通番蠹国劫官扰民始末最详);⑦艺文;⑧逸事。

144.《职方外纪》 5卷 明 西洋人艾儒略

成于天启,因利玛窦、庞迪我旧本润色。所记皆绝域风土,自古舆图所不载。分五大洲,实世界地图也。《四库》称其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

145.《赤雅》 3卷 明 邝露

放诞之士,与阮大铖结交,后乃殉国。露游广西诸土司,为瑶女云A娘留掌书记,归而述所见闻,所记山川物产皆词藻简雅,序次典核,不在《桂海虞衡志》下,可称佳本。

146.《朝鲜志》 2卷 佚名

卷首略叙疆域沿革,下分六大纲为经(京都、风俗、古都、古迹、山川、楼台),以所属八道为纬,皆略如中国地志。

147.《皇清职贡图》 9卷 乾隆十六年奉敕撰

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余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并增绘西域诸部,凡三百余种,分图系说。各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凡性情习俗服食好尚,无不毕载。

148.《坤舆图说》 2卷 清 南怀仁

上卷自坤舆至人物,分15条,皆言地之所生。下卷载海外诸国道里山川民风物产,分五大洲。

149.《异域录》 1卷 清 图理琛

康熙五十一年图理琛出使土尔扈特,由喀尔喀越俄罗斯至其地,五十四年回京,所历之地为自古舆记所不载。

150.《海国闻见录》 2卷 清 陈伦炯

其父陈昂从施琅平台,琅遣使捕余党,出入东西洋五年。伦炯少从其父,后又官于滨海地,以平生闻见著此书。上卷记天下沿海形势录,下卷图六幅(《四海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于山川道里、沙礁岛屿、风云气候、民风物产,一一备书。